第八讲 正常面色
林雪娟:望色就是观察人体皮肤色泽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中医讲的望色,其实是望色泽,色是颜色,即色调变化;泽是光泽,即明亮度。颜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光泽,因为色是血的反映,而光泽是气的反映,光泽是指明润度的变化。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望色的重点往往是面部皮肤的色泽,这是为什么呢?
李灿东:因为面部血液运行最丰富。心在五脏中是最重要的,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所以五脏的功能情况可以通过面色反映出来。当然,身上其他部位颜色,也可以参照望面色内容进行判断。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面部是暴露在外面的,身体其他部位是遮着的,如果有特殊需要观察的部位,会掀起衣服看一下,但一般来说,看病也没有必要脱光衣服来看,所以望面色比较方便。总之,中医看病非常注重光泽。要有气推动血,才能有光泽。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三国里面,关羽脸是红的,张飞脸是黑的,刘备脸是白的,当然我们也没见过,是书上写的。这三人,脸色是不一样的,但是身体都很好。为什么呢,你看这三人都是武将出身,在虎牢前,还可以三英战吕布,所以三人身体都不错。再比如说,秦琼是黄脸大汉,但身体也很好。因此我们看面色,不光看颜色,还要看光泽。现在女生化妆,要化的有光泽,这水平才叫高。但是看病的时候,不主张化妆后去看病。
中医认为“色为血之华”,“泽为气之华”,气可以从面色表现出来。正常人的面色包括两方面:第一为主色,第二为客色。所谓正常人的面色,由于地区、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人的面色有个体的差异,为主色,终身不变。例如:张飞的脸是黑的,关羽的脸是红的,都是天生的,为主色,不管什么时候他们的颜色都不会改变,这就叫做主色。比如:中国的民族——汉族,大部分人是黄种人,皮肤的颜色是黄的,而黑人大部分肤色是黑的,所以不能说黄的、黑的就是不正常。地区、民族、家庭、遗传等都会导致肤色不一样,这是为主的肤色,是终身不变的。也许会有一些变化,但基本的颜色不会改变。
第二个概念就是客色。主色是主人,客色就是临时的。晒太阳变黑就是客色,面色随着环境、季节、饮食习惯、气候等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人对自然环境的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样一个人在冬天可能是白一点,夏天可能黑一点,在山区住的时候可能白一点,在海边住的时候可能黑一点,这些都随着环境的变化会有一些相应的变化,这就是客色。所以一个人正常的面色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
梁文娜:什么是正常的面色呢?就是在健康状态下的面色。因为有主色,有客色,所以正常面色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有一个基本的标准,老师刚才一直在反复强调,那就是光泽最重要。
李灿东:是的,不管是什么颜色,正常的面色最重要的是光泽。我国汉族人是黄种人,所以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或者叫做“隐约微黄,明润含蓄”。隐约微黄,指的是有一些黄,如果太黄了就是黄疸。那什么是红呢?红是血的颜色,黄是我们的本色,明润就是有光泽,含蓄就是红从里透外的血的颜色,而不是那种胭脂色,这就是一个正常人的面色。老人和小孩的脸不太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老人的脸比较苍老,颜色较深,而小孩比较嫩,比较细。不同的职业也会有区别,从事户外劳动者和室内劳动者的肤色不一样。不同的情绪下,肤色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生气、激动的时候,脸会红;害怕、被吓的时候,就会变白或变青;有一些人在饮酒、吃辣椒时脸会变红,这些都是影响因素。只要抓住基本的特征,都属于正常人。看病的时候,我们要把握大的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学会观察很重要,不要过多依赖于医生,医生也有局限性,并不能真正地完全了解你。有一句话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每天早上起来对着镜子,或家里人相互观察一下,挺好的。这些是正常的面色,与其相对的是不正常的面色,就是病色。在理论上说,除了正常的,就是不正常的面色,到底什么是病理的面色呢?只要是晦暗的、暴露的,就是病色,暴露就是指不含蓄的,像涂上去的。
王淼:老师刚才好几处都提到含蓄,这个含蓄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
李灿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第一,中医强调中庸,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介于两者之间,太过或不及都是不正常的。第二就是,内外的统一和谐,外面的现象是里面表达出来的。含蓄是脏腑功能的一个反映,形神不统一就会出问题,我们中医为什么一直强调含蓄、中和,道理就在这里。含蓄的红像白色的丝绸包着红色的朱砂一样,看上去有点像是从里向外透露出来的红。含蓄的黄是如罗裹雄黄,罗是一种薄布,雄黄是金黄色的,大家可能见过,过去民间在端午节的时候,用雄黄涂小孩的鼻子、脸、耳朵等。有光泽的表现,比如:白要像鹅羽,要亮,不宜如盐,不能像粗盐,现在的盐较白,过去的粗盐是有些涩涩的,黑黑的,这就是形容颜色有光泽与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