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本分析:成本模型的基础
(一)成本≠价格
在讲成本分析之前,我们来谈谈两个最基础的概念:成本与价格。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成本是为了特定目的而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最大价值。简单来说,成本是单位或者个人为了获得某物而付出的代价。这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成本。比如说,学生要想考高分,就要付出时间去努力学习,时间就是获得高分的成本。
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成本是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服务)所耗费的资源用货币计量的值,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部耗费。简单来说,就是消耗了什么,什么就产生了成本,比如,生产矿泉水瓶需要将塑胶材料转换成水瓶,因此消耗了的塑胶材料就产生了成本。
价格是客户购买产品(服务)所愿意支付的费用,用货币计量的值来表现。例如,对于很多产品(服务),其成本是价格的组成部分,供应商通常依据成本来制定价格。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费用和利润就成了卖给客户的价格。在此情况下,买方不会期望购买价格等同于产品的成本,否则供应商就无利可图了,企业也就没有持续经营的基础了。
从以上的讲解可以看出,成本更多地源于内在的输入、转化与输出(原材料的获取也被认为是内在的输入能力),而价格更多是由外部市场的供求来决定,比如,奢侈品就是参照市场的需求来定价的。因此,我们提倡企业“内外兼修”,即修炼内功——控制成本,苦练外功——提升市场的认可价值,从而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二)什么是应当成本
在说明应当成本之前,我们先来讲述一下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理想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的成本,而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是有效经营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
供应商依据预估发生的成本进行报价,采购如果要还价,一般以标准成本为依据,因为它是理想情况下的成本。于是,双方的价格谈判就是在估计成本和标准成本之间进行博弈。作为专业的采购人员,在和供应商谈判之前必须知道标准成本,这是和供应商谈价的基准点。
一般认为,标准成本是一种事先预定的“目标成本”,基本上排除了不应该发生的“浪费”,被认为是“应当成本”(should cost)。因此,标准成本具有“规范”的性质,可以作为对标管理的对象来衡量实际成本。
本书在叙述过程中,不做细分,统一以“应当成本”的表述来代替“标准成本”“目标成本”以及“合理成本”。
小贴士
宫老师曾经举了个例子:从宫老师家去机场,需要多长时间?有人说大约60分钟。同样的路线,换成凌晨人少的时候出行,可能只需要30分钟。为什么时间差别这么大?因为60分钟是在等红绿灯、交通堵塞可能发生的情况下进行的估计;而30分钟是在交通非常顺畅的情况下的估计。那请问如果宫老师是大家的供应商,报价的时候会以哪个为基准呢?应该是60分钟吧。供应商撒谎了吗?没有,只是把困难考虑得比较充分,这就是供应商的预期成本。采购如果要还价,会以哪个为基准?大家说当然以30分钟为基准,这就是标准成本,因为它是理想情况下的估计。于是,我们谈判的区间就落在30~60分钟。
(三)什么是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cost analysis),是利用成本核算及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比如,采购人员拿到供应商的报价单,会查看报价单上的成本项目,并分析其大小与合理性等。
成本分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结果和所揭示的问题推动了商务谈判、优化设计、持续改善和管理的提升。成本分析的几个好处如下。
(1)了解产品的成本结构。
(2)识别关键成本驱动因素(成本动因)。
(3)支持基于数据和事实的价格谈判和投资决策。
(4)识别制造过程、组织流程的成本改善点(高效增值)。
(5)为企业提供统一的成本交流和认知的基准,例如,对比不同供应商的报价、建立全员的成本意识、打破部门间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