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莫斯科俄罗斯的形成

莫斯科公国的勃兴

现在,莫斯科是居住着一千一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特维尔大街中部的广场正对着市政厅,广场上安放着尤里的铜像。每年9月,都会在安放尤里雕像的广场上举办“建城节”。毫无疑问,这是有历史渊源的。莫斯科这个地名与尤里的馆舍及城寨被一起载入史书。首次出现记载的年份是1147年。1157年,莫斯科附近还出现了一个城寨,但被蒙古军队焚毁。而莫斯科惠蒙“地利”,虽然也在“鞑靼人的侵袭”中遭到破坏,但不久便得以重建并恢复了活力。莫斯科位于伏尔加河与莫斯科河交汇之处,这使得它成为连接西北地区与东南地区贸易的重要节点。除此之外,它与钦察汗国以及立陶宛大公国也有相当长的距离,因此较少遭受外部攻击。

建立之初的莫斯科公国是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大公国的“分领国”。14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的统治面积超过最初分封时的一倍。实力的壮大让莫斯科公具备与特维尔公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位置的力量。为夺得大公之位,莫斯科公与特维尔公都十分讨好钦察汗国的大汗,两“公”之间也发生过多次战争。伊凡一世卡利塔(1325—1340年在位)频繁前往钦察汗国国都萨莱,与大汗建立紧密的关系。因此,他不仅获得向其他公国征集税赋的权力,最终也得以从特维尔公手中夺得大公之位。1380年秋,他的孙子德米特里在顿河上游的库利科沃原野上大败钦察汗国马买汗的军队,德米特里因此还被称为“顿斯科伊”,意为“顿河英雄德米特里”。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此摆脱“桎梏”。两年后,莫斯科又被鞑靼军队短暂占领。虽如此,毫无疑问,顿河的胜利让莫斯科公国在俄罗斯诸公国中树立了威望,这个威望使它肩负起统一俄罗斯的使命。

谢尔盖耶夫圣三一修道院 16世纪祈祷与劳动的场景

伊凡一世在位时,教区主教也从弗拉基米尔迁到莫斯科。虽然大部分主教依然是希腊人,但伊凡成功地把宗教权威与世俗权力结合起来。俄罗斯正教在莫斯科世俗统治者的庇护下,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比较明显的事例是,修道院原本通常设立在城镇周围。14世纪开始,在远离城镇的乡村、森林及荒野,也修建了很多新的修道院。莫斯科近郊有名的谢尔盖耶夫圣三一修道院、北方的索罗维斯基修道院、索洛韦茨基修道院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很多修道院是由出身低微而又“富于进取心”的人所修建的,他们从大公那里领受大片乡村土地,役使农民建设修道院的领地。因为这些修道院的“扩张路线”,修道院常常与周围的村落发生冲突。在俄罗斯北部,这种新型的修道院,14世纪出现了四十二所,15世纪出现了五十七所。

伊凡大帝统一全国

15世纪前半期,为争夺大公之位,莫斯科大公国内部不断上演血腥斗争的惨剧。1425年,顿河英雄德米特里之孙瓦西里二世在其父过世后,以九岁幼龄继承大公之位。然而瓦西里二世的叔父加利奇公爵尤里觊觎大公之位,向瓦西里二世发起挑战。尤里死后,其长子瓦西里·科索伊、另一个儿子德米特里·舍米亚卡和他们的父亲一样,继续对大公之位发起挑战。尤其是德米特里·舍米亚卡既非长子,年龄也不大,但却有着雄大的野心,局势也因为他变得更加混乱。他们的挑战使莫斯科大公国陷入近三十年的“毫无仁义”的战争。这场战争极其残酷。瓦西里二世曾因战败被加利奇公爵瓦西里·科索伊俘获,被弄瞎眼睛,“失明大公”的绰号由此而来。瓦西里失明十年后,德米特里·舍米亚卡也如同他的兄长一样,对瓦西里二世发起攻击。这样的乱局直到后来的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继承大公位之后才得到完全收拾。1462年,二十二岁的伊凡正式即“莫斯科大公”之位,他的文治武功为后来的俄罗斯帝国奠定了基础。

伊凡三世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全国”。在他统治期间,莫斯科大公国先后合并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特维尔等公国,以及西南部的大小公国。1471年,伊凡三世派大军开始了对诺夫哥罗德的统一战争,1478年取得最终胜利,诺夫哥罗德原先的“共和国制”被废止。诺夫哥罗德象征着自由与独立的“民众会议”的大钟被运往莫斯科,大约一千名贵族被强行迁往异地。广大的土地分封给了莫斯科的士族,伊凡三世大公军队的核心——士族阶层——因为获得大片新土地而实力大增。此后,诺夫哥罗德由莫斯科派出的官员直接管辖。

伊凡三世 莫斯科大公,统一了俄国,初称沙皇

伊凡三世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俄罗斯的君主”,也是首位使用“沙皇”称号的君主。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长达两公里的城壁虽坚如磐石,但伊凡的统治权力却并未像城墙那样固若金汤。确实,在俄罗斯,“独立自主”的各个大小公国已不复存在,但大小公侯仍以贵族身份出席“贵族会议”这个传统的政治权力中心。伊凡也不可能完全无视他们的力量。为此,伊凡把身边的“秘书官”与“士族”送入“贵族会议”,以抑制贵族在会议中的力量。伊凡还对“世袭”的传统宫廷式的行政及财政制度进行改革,迈出建立官僚制国家机构的第一步。

伊凡的另一个功绩是摆脱“鞑靼人的桎梏”,获得真正的独立解放。钦察汗国在库里科沃之战后分裂为诺盖、喀山、阿斯特拉罕、克里米亚、昔班尼等小汗国,以及自称“钦察汗国正统继承者”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大汗国”。“大汗国”的艾哈迈德汗虽有意重整河山,在1472年还发动远征,结果却未能如愿。此后不久,伊凡三世停止向大汗纳贡。1480年,大汗率十万大军来到奥卡河上游的乌格拉河畔,与伊凡的军队隔河对峙。结果,大汗的军队没有继续进军,而是选择了退却。于是,第二次远征草草收场(16世纪初大汗国灭亡)。以这次对峙为标志,俄罗斯彻底摆脱了“鞑靼人的桎梏”。然而,外部的威胁并没有因此完全消失,新的危险很快便如约而至。可是,无论如何,1480年毫无疑问是俄罗斯历史的转折点。

“第三罗马”莫斯科

接下来再讲述一下伊凡三世的婚姻。伊凡最初的大公妃是其宿敌特维尔公爵的女儿玛利亚。1467年,玛利亚去世,有人怀疑她死于毒杀。伊凡的第二位大公妃是“中世纪罗马帝国”拜占庭皇帝的侄女索菲亚·帕列奥罗格公主。1453年,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悲壮的“君王死社稷”。皇帝的弟弟与索菲亚等部分皇室成员逃亡罗马。他们一家与其说是受到了罗马教皇的庇护,不如说是被天主教与希腊正教“折中派”的尼西亚教区主教,也是枢密卿的贝撒里昂接受。而索菲亚与俄罗斯的大公的婚聘之事也因此产生。

俄罗斯大公与拜占庭王室的通婚并非首次。如前文所述,让俄罗斯变成希腊正教化国家的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大公妃就是拜占庭皇帝巴希尔二世之妹安娜公主。五百年来还有一些别的通婚事例。在索菲亚与伊凡三世联姻之前,1411年,伊凡三世的姑母还嫁给了后来成为拜占庭皇帝的约翰内斯八世。但是这次嫁到俄罗斯的索菲亚是一个在罗马长大的拜占庭公主,俄罗斯人非常怀疑她不是一名天主教徒。虽然有此疑虑,1472年6月,索菲亚与她的随从还是从罗马出发,并于年底抵达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接受了主教的祝福后,她当天便与伊凡三世大公完婚。有人说她是“容姿非凡的美女”,也有人说她并不那么漂亮。因为她的肖像画并没有保存下来,对于这个争议我们也无从考究。索菲亚公主与伊凡三世共生育九名子女,其中包括沙皇瓦西里。

历代莫斯科大公

信仰的世界 10世纪末由拜占庭正式传来的基督教,不仅独树一帜地得到发展,也深深扎根于社会。圣像崇拜成为俄国正教的重要特征。图为圣像画作家鲁勃廖夫的代表作《三位一体》,15世纪初,142厘米×114厘米,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藏

伊凡三世与索菲亚公主的婚姻成为俄罗斯东正教继承“拜占庭遗产”的象征。莫斯科通过这场婚姻提高自身威信的政治意图十分明显,不过这场政治秀与其说是为了对外彰显国威,莫如说是统合国内大小公侯的需要。从时间来看,婚姻缔结之时正是莫斯科大公国刚刚占领洛夫哥罗德,时局十分不稳之际。

索菲亚的入嫁让俄罗斯与意大利的关系日益趋近。很多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的技术人员跟随索菲亚来到莫斯科。此后莫斯科也多次派出使节,并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带回大量工匠。这些建筑师与工匠大多来自米兰,这也正是为什么建于16世纪的克里姆林宫城墙与意大利北部城堡的建筑风格十分相似。历代沙皇举行“加冕仪式”的圣母安息主教座堂也出于意大利建筑家之手。虽然建筑家和工匠是意大利人,但这些教堂却是按照俄罗斯神职人员的要求建造的。

伊凡大帝的继承者是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他继续推进着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在瓦西里三世的统治下,领土进一步扩大,修建了众多富有俄罗斯风情的教堂,构筑了很多军事要塞。这一时期,普斯科夫近郊一位名叫斐洛菲斯的修道士提出“莫斯科就是第三罗马”的概念,他主张第一罗马与第二罗马(君士坦丁堡)因逸脱了正确的教义而崩坏,第三罗马(莫斯科)将岿然不倒,因此也不会再有第四罗马。第三罗马的概念很快成为莫斯科大公国的新意识形态。16世纪席卷欧洲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俄罗斯并未产生太大影响。但在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教会中产生了否定教会土地所有权、提倡“苦行修行”的“清廉派”。与之对立的是“所有派”,“所有派”认为教会的特权与土地应当受到保护。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约瑟夫·波罗茨基。由于“所有派”鼓吹莫斯科大公的权力是神授予的,因此他们得到了世俗权力的支持。

伊凡雷帝的夙愿

1533年即位之时,伊凡四世尚在四岁冲龄。这位后来治世长约半个世纪的君主就是赫赫有名的“伊凡雷帝”。因其特立独行的性格,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他统治期间,一以贯之的方针就是对大贵族、诸公侯权力的削减与剥夺。十七岁亲政时,他开始以源自罗马恺撒大帝的称号“沙”自称。从这时起,摆脱名门贵族的束缚以及集权于君主一人便成为他毕生追求的夙愿。

1549年,伊凡雷帝设立“重臣会议”。“重臣会议”是一个拥有强大权力的新国家机构,不受贵族及公侯把持的“贵族会议”节制与约束。通过这个机构,伊凡雷帝推进他在各个领域的改革。伊凡雷帝还设立了“使节官署”“财政官署”“人事官署”“规划官署”等俄语名叫“普里卡司”的一系列中央官署。普里卡司最早在伊凡三世时就有设立,伊凡雷帝更加强化与完善了这些国家机构。地方行政方面,伊凡雷帝逐步废止了原先由贵族充任的“州官乡司”,转以自治制代替贵族官制。另外,他还设立咨议机关——“国民代表会议”。通过这个机关,中小士族阶层与工商业者得以参与国政,并可在此反映“地方的声音”。另外,伊凡雷帝还从中下层士族中选拔一千余人,分给他们莫斯科近郊土地,让他们组成“千人队”,增加沙皇直属军队的力量。为维护莫斯科治安,他还设立了一支“洋枪队”。

雷帝伊凡四世 俄罗斯史上最具个性、最强有力的君主

1564年年末,伊凡四世突然离开莫斯科,来到亚历山德罗夫村,这一举动让人讶异不已。在那里,他让人给贵族与神职人员送了封信。信中说,因不能容忍贵族的背叛行为和教士的帮凶行径,他决定退位。这一系列举动是伊凡雷帝的政治谋略。“退位”消息传出后,工商业者与普通民众大为震惊,纷纷向贵族施压。最后,贵族们不得已承认沙皇拥有绝对权力。

返回莫斯科后的第二年,他又推出新的土地管理政策——“特辖制”。整个俄罗斯的土地被分成“国家领地”与“皇室特辖领地”两种。在“皇室特辖领地”组织了“特辖领地管理队”(黑衣队),这个管理队成员身着黑色衣装,马鞍前一律饰以狗头,专门从事清理“沙皇敌人”的暗杀行动,不少贵族、士族和平民便死于他们之手。这个有些脱离正常轨道的反贵族政策给后世带来极大混乱。1558年,利沃尼亚战争爆发并演变成为长期战争。这场战争使伊凡雷帝统治后期的俄罗斯走向衰落。1584年,伊凡雷帝撒手人寰。1598年,伊凡雷帝之子费奥多尔一世无嗣而死,绵延数百年的留里克王朝落下帷幕。

征服喀山与西伯利亚

征服喀山汗国是伊凡雷帝最大的丰功伟绩。俄罗斯人从“鞑靼人的桎梏”中解放之后,克里米亚、喀山等游牧兵团仍频繁袭扰边境,有时还会侵入腹地。伊凡雷帝曾写过这样的句子,“遭克里米亚、喀山之祸害,半数国土沦为荒野”。事实上,游牧民族把很多俄罗斯人俘虏充作奴隶使用,或在奴隶市场上贩卖。于是,征服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之事被提上伊凡的议事日程。因想从喀山获得新的分封领地,士族们十分支持伊凡的征服计划。1552年,俄军来到可以临视喀山城的伏尔加河右岸,在此构造要塞。8月,俄军包围喀山,10月攻陷。征服后,伊凡在喀山各地树起十字架,修建教堂,拆毁所有清真寺。莫斯科的教会会议决定在喀山设立一个主教区,任命古里伊为第一代喀山大主教。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红场附近的瓦西里圣堂也是为纪念喀山之战的胜利而建立的。这座瓦西里圣堂有着九个绚丽多彩的洋葱头屋顶,现在已成为莫斯科的标志性建筑。

叶尔马克(?—1585) 西伯利亚的征服者

鞑靼的贵族大多前往莫斯科侍奉新的君主。他们也有改信俄罗斯正教而获得高位的,但改宗并不是“侍奉”俄罗斯君主的必要条件。有的人通过与正教徒女性结婚而获得进入统治阶层的身份。征服喀山二十年后的1575年,伊凡雷帝册封“喀山王子”西美昂·贝克布拉托维奇——他被认为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为“全罗斯大公”。在受封的前五年,西美昂与俄罗斯人结婚并成为侍奉伊凡的臣子,他还受洗成为一名正教徒。不过,一年后他又从大公之位上退了下来。

伊凡四世的统治时代还有很多不可欠缺、生动有趣的事迹史实。最后,我再简单评述一下进军西伯利亚之事。西伯利亚一词源自“西伯利亚汗国”。1581年,在伊凡雷帝的许可下,为支援北方富裕盐商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叶尔马克带领一千五百余人的哥萨克部队和三名祭司进攻了西伯利亚汗国的首都。激战中,叶尔马克殒命。此后哥萨克骑兵不断在西伯利亚的河川要冲构筑要塞堡垒。1587年,俄罗斯人在西伯利亚建立了第一座城镇——托博尔斯克,这座额尔齐斯河岸的城镇位于西伯利亚汗国首都卡什雷克下游十七公里之处,是俄罗斯在西伯利亚最初的行政、宗教及传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