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生物靶向治疗(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EGFR单克隆抗体作用机制及其种类

一、作用机制
EGFR单克隆抗体(简称EGFR单抗)主要通过与EGFR胞外区域结合,阻止表皮生长因子等配体与EGFR的结合,阻断胞外的生长信号向胞内的转导,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EGFR单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机制:
1.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抑制RTK的活化,阻断下游的信号转导,抑制细胞分裂;诱导p27蛋白的表达,抑制CDK2,将肿瘤细胞增殖阻断在细胞周期的G 1期。
2.杀伤肿瘤细胞
IgG 1型EGFR单抗可以通过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其诱导的ADCC效应与癌细胞表面EGFR表达水平无正相关关系。加入白介素-2(IL-2)后能够明显强化ADCC效应。除了通过ADCC效应发挥的抗肿瘤作用之外,EGFR单抗还可以升高细胞内Bax/Bcl-2的比例,诱导某些肿瘤细胞的凋亡。
3.抑制血管生成
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介素-8(IL-8)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抑制肿瘤内血管生成。
4.抑制肿瘤转移
通过抑制某些蛋白酶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远隔部位转移。
5.放化疗增敏
EGFR单抗通过降低DNA修复酶水平,抑制放疗、化疗后肿瘤细胞的修复,与放疗、化疗具有协同作用。临床上多与化疗同时应用,而单独应用有效率低。
二、种类
根据抗体的来源和非人源化成分的比例,通常将EGFR单抗分为鼠源性抗体、嵌合性抗体和人源化抗体。鼠源性抗体对于人体来讲,属于异源性蛋白具有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作用,产生人抗鼠抗体的反应,因而不能反复应用,限制临床应用。目前进入临床的EGFR单抗主要为人鼠嵌合型抗体和人源化抗体两大类。
(一)人鼠嵌合型抗体
通过基因工程的技术和方法,将鼠源性抗体可变区与人源化抗体恒定区拼结而成,显著降低了异源抗体的免疫原性。它几乎保持亲本鼠单抗全部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同时具有人抗体的效应功能,如补体固定、ADCC等。例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二)人源化抗体
指抗体的可变区部分和(或)抗体所有部分由人类抗基因所编码,大大减少异源性抗体对人体造成的免疫反应。例如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帕尼单抗(Panitumumab)、尼妥珠单抗(Nimotuzumab)、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Necitumumab和Matuzumab。
三、EGFR单抗与EGFR-TKIs的比较
抗EGFR单抗和EGFR-TKIs的作用具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前者为蛋白质,分子量大,但具有高度特异性,需要联合化放疗,单用疗效较差。而后者分子小,副反应相对也小。作用机制差异见于表7-1。
表7-1 EGFR单抗与EGFR-TKIs的比较
四、耐药
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表明,有患者对EGFR单抗表现出原发性耐药或获得性耐药。耐药的原因主要包括受体结构改变、血管生成、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化、EGFR的亚细胞定位、EGFR下游效应分子的持续激活或EGFR家族生长因子表达的上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