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癌痛的流行病学
癌症患者虽然有许多症状,但疼痛是患者最惧怕、影响生活质量最明显的症状之一。流行病学资料对于了解肿瘤患者癌痛的患病率、病因、疼痛机制、制定治疗计划、改进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癌痛的流行病学资料因不同医疗机构调查的人群、范围不同,疼痛的评估方法不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统计学方法不同,加之癌痛的分类及诊断不统一,癌痛的流行病学数据不一致。总体来说,肿瘤患者在整个疾病过程中,疼痛的患病率很高,包括肿瘤早期的疼痛,抗肿瘤治疗期间的疼痛,尤其是肿瘤晚期患者患病率可高达80%以上,肿瘤晚期患者的疼痛大部分为中重度疼痛。
北京地区曾进行一项癌痛调查,包含215例患者,其中男性129例,女性86例,年龄14~88岁。消化道肿瘤最多,其次为肺癌,乳腺癌。215例患者中,初诊时有94(43.7%)例患者伴有疼痛,70%患者有中、重度疼痛,三分之二为持续性疼痛,60%为剧烈疼痛。癌痛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社交活动、睡眠以及对生活的兴趣等。而且,有一半的疼痛患者仅应用一般止痛药物,三分之一患者仅在 “必要时”应用强阿片类药物。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西四个地区9家三甲医院的癌痛问卷调查共568例患者,年龄12~93岁,男性54.5%,女性45.5%,93.4%的患者接受过疼痛治疗,其中523例(92.9%)患者的疼痛(多项选择)由于肿瘤进展所致,124例(23.6%)与肿瘤治疗有关,22例(3.9%)由肿瘤并发症引起,34例(6%)由精神因素所致。疼痛分类中内脏疼痛最高282例(49.7%),其次躯体疼痛269例(47.4%),神经病理性疼痛70例(12.3%)。疼痛特点为急性疼痛16例(2.8%),慢性持续性疼痛 344例(60.9%),间歇性疼痛 105例(18.6%)。使用弱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者53%,强阿片类药物者45.6%,非甾体类药物24.6%。
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14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患病,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有5人死于癌症。其中,肺癌、胃癌、肝癌成为发病与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而乳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使女性健康受到威胁。我国城市的肿瘤发病率高于农村,而农村死亡率高,与医疗资源、诊治水平差有关。2015年WHO发布的信息显示癌症是全球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2012年约有1400万新发癌症病例和820万例癌症相关死亡。预计今后二十年新发病例数将增加约70%。全世界每年逾60%的癌症新病例发生在非洲、亚洲和中美洲及南美洲,这些地区约占全世界癌症死亡数的70%。在未来20年中,估计每年癌症病例将由2012年的1400万上升到2200万。如果按照80%的癌症患者发生疼痛,则患病人数非常可观,癌痛治疗更是任重道远。
癌症疼痛主要表现形式为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和爆发痛,以持续性疼痛为主。疼痛机制则分为感受伤害性、神经病理性以及混合性疼痛。癌性疼痛综合征可以是急性,也可是慢性。急性疼痛通常是与癌症诊断和治疗有关。诊断时直接损伤神经引起疼痛。化疗、放疗可在治疗的早期,或作为副作用引起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可以是肿瘤相关的直接损伤或治疗导致的损伤。慢性疼痛多少都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因素,肿瘤患者的疼痛很多是混合机制,但可以感受伤害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主。一项11063例癌症患者疼痛调查显示,其中6569例(59.1%)为伤害感受性疼痛,2102例(19%)为神经病理性疼痛,2227例(20.1%)为混合机制的疼痛,165例(1.5%)为机制不明或其他原因的疼痛。以此推测肿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病率为19%~39.1%。另一项8174例患者中,有4049例患者分析了疼痛机制,其中,为带有神经病理性机制的疼痛患病率为:18.7-21.4%。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有4个临床研究,1674例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其中1071例(64%)系肿瘤直接引起,340例(20.3%)系抗肿瘤治疗所致,59例(3.5%)与肿瘤相关,170例(10.2%)与肿瘤无关,34例(2%)病因不明。75.5%(肿瘤所致),11.4%(治疗所致),4.9%(伴发疾病),2.1%(病因不明)。总之,从13683例大样本的调查中表明,20%的癌痛患者源于神经病理性,如果包括混合性疼痛在内,则有40%的患者有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比较困难,而肿瘤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呈动态变化,涉及多个病因,很难区别单纯的感受伤害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按照等级分类方法,肿瘤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分为确诊(definite),可能(probable,possible)和不可能(unlikely)三个等级。这种等级分类看似不确定,但比较适于肿瘤患者的特点。肿瘤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时首发的病因随着时间已经消失,而疼痛却仍然持续。通常认为可能这是疼痛记忆的原因。随着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深入,认识到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可塑性非常重要,因而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病理生理学,而非病因学。
(刘小立 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