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老年常用康复治疗技术
一、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物理因子治疗又称理疗,即通过人工或天然的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达到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目的的方法,包括光、电、声、磁、冷、热、水、力八类,理疗具有消炎镇痛、镇静与催眠、兴奋神经-肌肉、缓解痉挛、软化瘢痕及松解粘连、促进骨痂形成等作用。
理疗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特异性,其特异性决定了每一种理疗都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如TENS主要用于镇痛等,而且,理疗的治疗剂量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大剂量有时会起抑制作用,尤其是神经变性的初期。
(一)低频电疗法
低频电疗法(low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是指应用脉冲频率在0~1000Hz之间的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
1.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
适用于失神经支配后1个月之内,预防肌肉萎缩,如患者失神经支配数月,可用于预防肌纤维化。
(1)治疗作用:
①预防肌肉萎缩:规律性收缩和舒张会产生“唧筒效应”,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改善代谢和营养;②镇痛:通过血液循环的改善,促进致痛物质的代谢,达到止痛的作用;③抑制肌肉的纤维化:电刺激可以防止肌肉结缔组织的变厚和变硬。
(2)操作方法:
分双极法和单极法,一般主张用双极法,能使电流集中于病肌而不影响邻近肌肉,但当肌肉过小或刺激整个肌群时,应采用单极法。
治疗初期,每次治疗肌肉收缩10~15次,休息3~5分钟进行第二次治疗,反复4次,要求每次治疗肌肉收缩达到40~60次,随着病情的好转,每次肌肉收缩的频率达到20~30次,每次治疗量是80~120次。治疗的肌肉要求收缩足够强,患者没有疼痛感或疼痛很轻,肌肉收缩幅度每次接近,邻近肌肉反应小;如果出现肌肉收缩先强后弱,伴有明显的颤抖,每次治疗数小时后仍有僵硬感,说明电刺激过度,应减小电流或立即停止治疗。
(3)适应证:
偏瘫、周围神经损伤、失用性肌萎缩、尿潴留等。
(4)禁忌证:
急性炎症、肿瘤及有出血倾向疾病者。
2.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
(1)治疗作用:
镇痛。
(2)操作方法:
电极置于疼痛点、运动点、扳机点或穴位上,或置于病灶同节段的脊柱旁,或放置在术后切口两边,电极可以是并置或对置,每次30~60分钟,每天1~2次,老年人如果疼痛部位明显,可放在疼痛部位止痛,如老年人患骨性关节炎,可放在内外膝眼处止痛效果较好。
(3)适应证:
各种急、慢性疼痛,如软组织损伤、骨折及骨折术后疼痛、神经痛(带状疱疹)、内脏痛及慢性疼痛(腰背痛、关节炎、神经源性疼痛、头痛等)。
(4)禁忌证:
戴有心脏起搏器者及颈动脉窦、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眼睛、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头部禁用。
(二)中频电疗法
中频电疗法(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MFE)指应用脉冲频率在1~100kHz之间的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的有音频电疗法、干扰点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及音乐电疗法。
1.音频电疗法(audiofrequency current therapy)
(1)治疗作用:
镇痛、软化瘢痕、松解粘连、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2)操作方法:
①衬垫用生理盐水或温水浸湿后,将电极放入衬垫套内;②将电极放在治疗部位,用沙袋或绷带固定;③接通电流,患者感觉以麻感为最佳;④治疗完毕,将电流调到“零位”,关闭电源,取下电极。
(3)适应证:
粘连、瘢痕疙瘩、肌内注射后硬结、肩关节周围炎(有粘连)、声带结节等。每次治疗15~30分钟,每日一次,15~30次为一个疗程。老年人最好在肌内注射后,采用此种治疗方法,预防硬结的形成。
(4)禁忌证:
心脏、眼部、头部、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及邻近部位禁忌;治疗部位有金属物不宜治疗;急性化脓性炎症、发热、恶性肿瘤者禁用。
2.干扰电疗法(interferential current therapy,ICT)
分静态干扰电疗法、动态干扰电疗法、立体干扰电疗法,其中静态干扰电作用于人体后会产生0~100Hz的“内生”中频电流。
(1)治疗作用:
镇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肌肉收缩及骨折愈合。
(2)操作方法:
①选择4块大小适中的电极;②选择差频,每次选用1~3种差频;③调整治疗剂量。每次治疗15~20分钟,每日1次。
(3)适应证:
习惯性便秘、肠麻痹、胃下垂、尿潴留、二便失禁、雷诺病、早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等。
(4)禁忌证:
出血倾向、急性化脓性感染、孕妇小腹部、心脏部位禁忌。
(三)高频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high frequency therapy,HFT)是指利用频率在100kHz以上的高频正弦交流电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的有超短波、短波和微波等。高频电具有热效应及非热效应作用,“热效应”用于改善血液循环、止痛,“非热”效应用于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促进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纤维再生,其产生的热属于“内生热”。
1.超短波疗法
(1)治疗作用:
改善组织血液和淋巴循环;镇静、止痛、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消炎,促进伤口的愈合。
(2)操作方法:
以对置法为例。①两电极与体表平行放置;②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一个电极的横径;③体表凸凹不平部位可用软垫铺平;④选择治疗剂量:急性病变选用无热量,慢性病选用微热量,恶性肿瘤选用热量。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3)适应证:
亚急性及慢性炎症、疼痛,如呼吸系统炎症、消化系统炎症、泌尿系统炎症、生殖系统炎症、关节炎引起的疼痛;急性肾衰竭等,也可配合化疗及放疗治疗肿瘤。
(4)禁忌证:
出血倾向、结核病、身体局部有金属物、心脏起搏器患者。
(5)注意事项:
①治疗室需木制的地板、治疗床及治疗椅,暖气水管加隔离罩,治疗仪需接地线;②患者治疗时需除去身上所有金属物,禁止在身体有金属异物的局部进行治疗;③治疗部位应干燥,如有伤口需除去湿敷料及分泌物;④治疗部位需平整,如有凸凹不平应适当增大治疗间隙;双膝或双踝对置治疗时需要放置衬垫;⑤电极面积需大于病灶,并平行于体表,电极电缆线不可交叉打卷;⑥治疗中患者不得移动体位,不能触摸仪器。
2.微波疗法
治疗作用同超短波,但对含水多的组织部位更为敏感。除了上述注意事项外,眼区、睾丸区禁止使用,而且微波治疗患者需要进行防护,老年人骨性关节炎急性期,周围红肿时可采用微波无热量治疗。
(四)光疗法
利用光线的辐射能治疗疾病的方法称光疗法,常用的有红外线、紫外线和激光疗法。
1.红外线疗法
(1)治疗作用:
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消肿、降低肌张力、镇痛、减少渗出等。
(2)操作方法:
①充分暴露皮肤;②辐射器距离病变部位30~60cm,专业人员需将手放在照射局部上面,以有温热感为宜;③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④可以与针刺同时进行。
(3)适应证:
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止痛、减少渗出、消炎,常用于亚急性及慢性损伤和炎症,如肌肉劳损、扭挫伤、滑囊炎、肌纤维炎、静脉炎等;老年人长期卧床者,腰骶部的红外线照射可预防压疮。
(4)禁忌证:
有出血倾向、高热、活动性结核、严重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红外线是肉眼看不到的光,作用于人体可引起皮肤充血而发红,长期照射会导致色素沉着而不易消退,因此,不适合于面部的治疗;新鲜的植皮、瘢痕区,由于散热不佳,应增大距离,避免烫伤;红外线照射眼睛时易引起白内障及视网膜灼烧,因此,照射头部时眼睛需戴防护镜,此外,动脉阻塞性病变及皮炎忌用红外线治疗。
2.紫外线治疗
紫外线也是不可见光,透入皮肤的深度较浅,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在皮肤上会出现红斑反应,即在皮肤出现边界清楚、均匀的充血反应,此种红斑反应属于一种光化学皮炎,属于非特异性炎症。
(1)治疗作用:
杀菌消毒、促进伤口愈合、预防感染、促进钙磷代谢及维生素D的吸收、增加人体免疫的功能。
(2)操作方法
1)紫外线照射剂量分级
0级红斑量:照射剂量小于1MED,照射后无肉眼可见的红斑反应。
Ⅰ级红斑量(弱红斑量):照射剂量小于1~2MED,照射后出现轻微的红斑反应,但24小时消退。
Ⅱ级红斑量(中红斑量):照射剂量小于3~5MED,照射后出现明显的红斑反应,伴有皮肤水肿,2~3日消退,皮肤有脱屑及色素沉着。
Ⅲ级红斑量(强红斑量):照射剂量小于6~10MED,照射后红斑2~3周消退,皮肤大片状脱皮,色素沉着明显。
Ⅳ级红斑量:照射剂量小于20MED以上,主要用于炎症及感染的创面。
2)中心重叠照射法:
即病变中心区的重叠照射,达到中心区大剂量、周边区小剂量的方法。一般病变中心区10~20MED以上,周围3~5MED。
3)偏心重叠照射法:
操作同上,适用于肢体的急性软组织感染。
(3)适应证:
紫外线小剂量照射可促进钙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消除炎症,如毛囊炎、甲沟炎、皮肤的感染等,大剂量照射可局部化脓性感染等。
正常人体每天需要20分钟的紫外线照射,如果每天照射量不足可以在周末补充不足的照射时间,长期卧床患者每天紫外线的照射,对于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超声波疗法
超声波疗法指利用声源的机械振动引起周围弹性介质的振动,振动沿着介质由近及远的传播,形成机械波并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称超声波疗法。
1.治疗作用
(1)机械作用:
超声波的机械振动会使介质内部发生有节律的疏密变化,对人体的组织细胞产生细微的按摩作用,从而减轻肿胀,促进积液的吸收。
(2)热作用:
机械振动导致组织摩擦产生热量,改善组织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神经损伤的修复、生殖细胞的增加、骨痂的生成。
(3)空化作用: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产生声压,当声压超过液体内聚力时,液体中产生细小空腔,即空化现象。稳定的空腔在声压的作用下来回振动,在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而暂时的空腔容易破灭,产生高热、高压、发光、放电等现象,对机体有破坏作用。
2.操作方法
(1)患者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在治疗部位均匀涂耦合剂。
(2)将超声波声头与治疗部位紧密接触,超声波探头不可空载。
(3)打开治疗仪开关,以每秒2~4cm的速度移动声头。
(4)治疗时间以5~15分钟为宜,治疗面积为1min/cm 2,每日1次,或隔日1次,急性病5~10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病15~20次为一个疗程。
3.适应证
血栓性静脉炎、消化性溃疡、脑血管疾病、神经痛、软组织扭挫伤、关节炎等。
4.禁忌证
恶性肿瘤、急性全身性感染、高热、活动性结核、出血倾向、严重支气管扩张、感觉神经异常等患者。
(六)磁疗法
磁疗法指应用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也叫磁场疗法。
1.治疗作用
(1)止痛:治疗创伤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炎性疼痛、肿瘤所致的疼痛。其止痛机制包括4个方面:①磁场能降低感觉神经末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少感觉神经的传入;②通过磁场感应电流的形成,改善机体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与消散,降低钾离子、缓激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致痛物质的浓度,达到消肿止痛;③通过缓解平滑肌痉挛而止痛;④刺激机体分泌类似吗啡样的物质而止痛。
(2)镇静:改善睡眠,降压,用于神经衰弱及高血压。
(3)消炎消肿,促进伤口愈合,并使良性肿瘤缩小。
(4)促进骨折愈合。
2.操作方法
分磁片法、磁针法、耳磁法,一般采用胶布将磁片直接固定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当病变范围小而浅时用单磁片法;病变范围大、部位深用双磁片法,并置贴敷时同名极接触皮肤,对置法用异名极接触皮肤。
3.适应证
磁疗可用于保健,同时,对人体的心血管功能、胃肠功能、免疫功能等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适用于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肠炎、慢性气管炎、神经痛、睡眠障碍等。
4.禁忌证
白细胞总数4000以下、危重患者、体质极度衰弱、孕妇下腹部、危重患者及内置心脏起搏器者。
(七)蜡疗法
蜡疗法(paraffin therapy)是利用石蜡作为介质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
1.治疗作用
(1)温热作用:
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人体的代谢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快,一般温度每升高10°,机体酶的活性增加2~3倍,表现在消化系统更为突出,温热可以使胃黏膜血流量增加,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此,老年人在饭前喝点热汤,有助于消化液的分泌,促进消化功能。
(2)机械作用:
石蜡的可塑性及黏滞性使之与皮肤紧密接触,当冷却后体积缩小,对治疗部位起到机械压迫作用,有利于水肿的消除及淋巴的回流。脑卒中后由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导致肢体末端循环不良而肿胀者,采用蜡疗有利于肿胀的消除。
(3)松解粘连、软化瘢痕:
石蜡的机械压迫可增加胶原纤维的延展性,软化瘢痕,松解粘连,常用于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
2.操作方法
(1)患者充分暴露皮肤,并用清水清洗。
(2)将石蜡从恒温箱中取出(恒温箱温度一般在42~45℃之间),平铺在医用胶布上。
(3)均匀平整蜡泥在1cm厚。
(4)迅速包裹在治疗部位(新鲜瘢痕部位并有红肿者除外)。
(5)外用毛巾包裹,防止热量散发过快,用绷带固定20分钟。
3.适应证
关节退行性病变、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皮肤瘢痕等。
4.禁忌证
恶性肿瘤、高热、急性炎症、急性损伤、皮肤感染及有开放性伤口部位。
蜡疗属于温热疗法范畴,温热对机体的器官和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皮肤有丰富的血管系统,扩张状态下能容纳周身循环血量的30%,可以调节全身的血液循环,经皮肤散去的热量达60%~80%,因此,对于老年人在寒冷季节,注意皮肤的保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一般的老年人喜欢泡脚,水温最好在37~38℃,时间在10分钟之内为宜,水温过高和时间过长,由于足部血管扩张充血而影响心脑部位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脑暂时性缺血,会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有心脑血管疾病者更应该慎重。
(八)冷疗法
冷疗法(cold therapy)是指应用低于人体温度的物理因子作用于皮肤或黏膜治疗疾病的方法。
1.治疗作用
(1)血管收缩,减少渗出,控制水肿。
(2)物理降温。
2.操作方法
(1)检查皮肤,确保无破损。
(2)冰袋进行局部冷敷10~15分钟,每日3~4次。
(3)冷喷雾剂需在距离皮肤2cm处喷射10~15秒。
(4)冷毛巾可敷于患处,每隔3分钟更换一次,共15~20分钟。
3.适应证
高热、急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关节炎、骨折术后肿胀疼痛、出血、关节粘连康复牵拉后。
4.禁忌证
缺血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雷诺病、感觉丧失者。
(九)压力疗法
压力疗法(compress therapy)是指在人体外部施加压力,预防或抑制皮肤瘢痕增生及肢体肿胀的治疗方法,包括正压力疗法和负压力疗法。
1.治疗作用
(1)促进肢体末端静脉及淋巴管的液体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和减轻肢体肿胀。
(2)预防瘢痕挛缩、肥厚。
2.操作方法
(1)正压顺序循环疗法:
①患者仰卧位;②选择适合的气囊套在肢体,拉好拉链;③设定压力,一般末端压力在100~130mmHg;④打开电源。每次治疗时间20~30分钟。
(2)弹力绷带加压法:
肢体包扎时由远端向近端缠绕,均匀做螺旋形或8字形包扎,近端压力必须小于远端压力,每圈间相互重叠1/3~1/2,压力以绷带下刚好能放入两指为宜,每层缠绕在肢体的压力约10~15mmHg,4~6小时更换一次。
3.适应证
增生性瘢痕、肢体肿胀、截肢残端塑性、预防性治疗(如烧伤预防瘢痕、长期卧床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长期站立预防下肢静脉曲张等)。
4.禁忌证
治疗部位有感染创面、脉管炎急性发作、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十)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BFT)是指将控制系统的输出信号以某种方式返回控制系统,从而调节控制系统的方法,即将人体正常意识不到的肌电、皮温、心率、血压等体内功能变化,借助电子仪器将其转变成可以意识到的视听信号,并通过指导和自身训练,学会控制自身不随意的功能的康复训练方法。
1.治疗作用
(1)增强自主随意控制功能活动的能力。
(2)增加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2.操作方法
(1)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
(2)清洁皮肤。
(3)将导电膏涂在电极上,固定于治疗部位。
(4)患者戴上耳机。
(5)接通电源,调节输出旋钮,显示肌电数值,发出灯光及声音信号。
(6)专业人员通过指导语指导患者进行训练,每次训练分4组,每组5分钟,休息5分钟后进行下一组训练。
3.适应证
头痛、偏瘫、截瘫、颈椎病、腰椎病、高血压、失眠、焦虑症等。
4.禁忌证
意识障碍及认知障碍者。
二、肌力训练技术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而肌肉的耐力是指肌肉持续收缩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能力,包括收缩的时间及次数。肌力训练包括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及等长运动。完全卧床的患者肌力每天将减少1%~3%,卧床3~5周,肌力减少一半,肌肉将出现失用性萎缩。
(一)辅助主动运动
在外力辅助下肌肉主动收缩完成某种运动,适用于肌力2级时,以股四头肌为例:
1.徒手训练
患者侧卧位,训练侧肢体在下方,膝关节屈曲,治疗师面向患者一手托起上方肢体,令患者主动伸展下方肢体,另一只手在下方小腿后稍加辅助力。
2.悬吊辅助训练
患者侧卧位,运动肢体在上,在膝关节垂直方向放置一挂钩,踝关节处用吊带固定,用绳索悬吊,令患者进行膝关节全范围缓慢运动。
(二)主动运动
适用于肌力达到三级以上的患者,患者采取相应的体位和姿势,将肢体置于抗重力位,防止代偿运动,如下蹲动作练习。
(三)抗阻运动
肌肉在收缩过程中,需要克服外来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称抗阻运动。治疗师一手固定在关节的近端,向肢体的垂直方向施加阻力,动作持续2~3秒,运动十次为一组,一般训练以4~6组为宜。老年人施加阻力力量应和缓,运动次数根据个人体质不同适当增减。
(四)等长收缩运动
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没有可见的关节运动,用于肌力2级以上的患者。方法是患者在不引起关节运动的前提下,尽最大力量收缩肌肉并持续3~10秒,每次训练3次,训练之间休息2~3分钟,每日一次。适用于肢体骨折术后,活动受限,尤其是高龄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存在负重康复问题时等长收缩练习是每天不可缺少的康复训练方法。
三、体位转移技术
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翻身、起床、移向床头、从卧位到坐位、从坐位到站位、从站位到行走、轮椅与床之间的移动、轮椅与坐便器之间的移动等。体位转移是高龄老人及由于病变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者重要的日常活动,是患者生活自理的关键性动作。
(一)转移的分类
转移分为三类:
1.独立转移
又称主动体位转移,指患者独立完成,不需他人帮助的转移方法。患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不需要他人的帮助移动身体,并保持一定的姿势和体位。
2.辅助转移
又称助动体位转移,即患者在外力协助下(治疗师、护理人员、家属)并通过主动努力完成体位转变的动作。
3.被动转移
指个体不能对抗重力完成独立转移及辅助转移时,依赖外力将身体抬起,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即我们通常说的搬运。
(二)转移的基本原则
1.独立转移
(1)水平转移时,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之间的高度应尽可能地接近,如两者之间有距离,可使用转移滑板。
(2)转移的两个平面必须稳定(如轮椅制动,锁住床的脚轮),并有一定的硬度。
(3)教会患者利用体重转移,学会利用倾斜力、翻滚力和摆动惯性帮助转移。
(4)有多种转移方法时选择最安全、最容易的方法,确保转移的安全性。
2.辅助转移
(1)辅助转移人员指令应简单、明确,清楚解释转移的目的、方向、方法和程序,便于患者能正确理解并配合转移。
(2)充分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体重,确定转移的方式和辅助力量,转移的速度须根据患者的能力而定。
(3)转移的空间要足够大,辅助转移人员必须穿防滑平底鞋,确保转移的安全。
(4)转移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患者突然或不正常的动作,以免意外发生。
3.被动转移
(1)患者尽量放松自己,搬运时向前看。
(2)搬运过程中患者不可随意改变姿势。
(3)需要机械搬运时应检查器械是否功能完好。
(三)转移方法的选择
1.患者能够独立转移时则尽量不要帮助,能提供少量帮助时则不要提供大量帮助,被动转移作为最后选择的转移方法。
2.患者残疾较重或存在认知障碍时不要勉强训练其独立转移活动。
3.转移距离过远无法依靠一个人的帮助完成时,最好需要2人以上帮助转移。
4.转移频繁时不宜使用升降机。
(四)体位转移技术
1.主动转移技术
(1)床上翻身:
服务对象仰卧位,双侧髋、膝屈曲,双上肢握手伸肘,肩上举约90°,先向一侧摆动,再向反方向摆向,借摆动的惯性翻向一侧。
(2)卧位移动:
服务对象仰卧位,双手放在体侧,双侧肘关节支撑床面,双足跟用力抬起臀部并移向一侧,臀部侧方移动完毕后,再向另外一侧移动。如果是偏瘫患者需将健足放在患足下,利用健侧下肢带动患侧下肢移动。
(3)独立坐起:
服务对象呈侧卧位,一侧下肢跨过另一侧,用侧卧方前臂支撑自己的体重,头、颈和躯干向上方侧屈,双腿移到床缘下,改用侧卧方手支撑,使躯干直立。
(4)由坐位到卧位:
服务对象坐于床边,双手放在体侧床上,先一侧前臂支撑床上,另一侧手横过身体置于对侧髋部旁边的床面上,同侧腿置于对侧腿下方,双腿抬上床面,前臂和手同时用力支撑,臀部后移,逐渐将身体放低,最后躺在床上。
(5)由坐位到立位:
服务对象坐于床边,双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足跟落后于两膝,双臂前伸,躯干前倾,使重心前移,臀部离开床面,双膝前移,双腿同时用力慢慢站起,双腿负重均等。
(6)由立位到坐位:
服务对象背靠床站立,双下肢平均负重,双臂前伸,躯干前倾,同时保持脊柱伸直,两膝前移,屈膝、屈髋,慢慢向后、向下移动臀部和髋部,坐于床上。
(7)由床到轮椅的独立转移:
服务对象坐在床边,双足平放于地面上。轮椅置于患者一侧,与床呈45°角,制动,移开近床侧脚踏板,患者一手支撑于轮椅远侧扶手,向前倾斜躯干,另一只手用力支撑,抬起臀部,以双足为支点旋转身体直至背靠轮椅,确信双腿后侧贴近轮椅后正对轮椅坐下。
(8)由轮椅到坐厕的独立转移:
患者驱动轮椅正面接近坐厕,制动,移开脚踏板。双手支撑于轮椅扶手站起,先将一手移到对侧坐厕旁的对角线上的扶栏上,然后腿向前迈一步,向后转身,背向坐厕,另一只手置于轮椅另一边扶手上,移到坐厕旁的另一侧扶栏上,脱下裤子,然后坐下。
2.辅助转移技术
(1)辅助卧位:
患者坐于床边,双手放在大腿上,治疗师站在其一侧(右侧),双膝微屈,用左上肢托住患者颈部和肩部,将右手置于患者的腿下,令其侧躺并帮助其双腿抬到床上,令患者将双侧前臂置于腰及大腿下方,手和足用力支撑床面,调整好姿势达到舒适的卧位。
(2)辅助坐起:
患者侧卧位,两膝屈曲,治疗师先将患者双腿放于床边,然后一手托住位于下方的腋下或肩部,另一手按着患者位于上方的骨盆或两膝后方,命令患者向上侧屈头部,治疗师抬起下方的肩部,以骨盆为枢纽转移成坐位。
(3)由坐位到立位:
患者坐于床边,躯干挺直,双足平放地上,双手握住伸肘,治疗师坐在患者一侧,指引患者躯干充分前倾,髋关节尽量屈曲,引导患者将重心向前移到前脚掌,一手放在膝上,重心转移时帮助把膝向前拉,另一手放在对侧臀部帮助抬起体重,患者伸髋伸膝,抬臀离开床面后挺胸直立,起立后患者双下肢应对称负重,治疗师可继续用膝顶住膝部以防患膝突然屈曲。
(4)由立位到坐位:
与上述顺序相反。
注意:无论是站起还是坐下,患者必须学会向前倾斜躯干,保持脊柱伸直。患者必须学会两侧臀部和下肢平均承重,治疗师向下压患者的膝部(向足跟方向),鼓励患者站立时两腿充分负重,治疗师应教会患者在完全伸膝前将重心充分前移。
(5)辅助下由床到轮椅的转移:
患者坐在床边,双足平放于地面上,轮椅置于患者健侧,与床呈45°角,制动,移开近床侧脚踏板,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双膝微屈,腰背挺直,双足放在患者一足的两边,用自己的膝部在前面抵住其膝部,防止膝关节外旋,一手从腋下穿过置于患者肩胛上,将患者前臂放在自己的肩上,抓住肩胛骨的内缘,另一上肢托住患者另一侧上肢,使其躯干向前倾。将患者的重心前移至其脚上,直至患者的臀部离开床面,治疗师引导患者转身坐于轮椅上。
(6)辅助由轮椅到坐厕的转移:
患者坐于轮椅中,正面接近坐厕,制动,移开脚踏板,轮椅与坐厕之间留有一定空间,治疗师站在患者侧方,同侧手穿拇握法握住患者的手,另一手托住肘部,患者另一侧手支撑于轮椅扶手,拉住治疗师的手站起,将手移到坐厕旁的扶栏上,治疗师和患者同时移动双足向后转身,直到患者双腿的后侧贴近坐厕,脱下裤子,治疗师协助患者臀部向后、向下移动坐于坐厕上。
3.被动转移技术
(1)标准式
1)坐位移动:
患者坐直,双臂伸展。两位治疗师分别立于患者两侧,面向患者背侧,两腿分开,髋、膝微屈,头与腰背伸直,用肩抵住患者侧胸壁,患者上肢落在帮助者后背上。两帮助者一手通过患者股后部互握对方之腕,另一手置于患者背部,保持搬运时患者的躯干正直,然后两人同时伸直腰腿将患者抬起放入移动工具中。
2)卧位移动:
患者取仰卧位,双手置于腹部,移动人员分别站在患者两侧,单腿跪于床上,一手拉住患者腰带,一手拉住肩部两位衣服将肩膀提起,两人同时用力移动患者。
(2)穿臂搬运法:
患者取坐位,前臂互握。一治疗师站在患者椅或床的后面,身体贴近他的背部,两手穿过患者腋窝伸至患者胸前,分别握住患者两前臂,另一治疗师站在患者的侧面,双手分别置于患者双侧大、小腿之后,两人同时将患者抬起并搬到需要的位置。
(3)机械搬运:
即借助器械的转移,是利用升降机提举并转运患者。
四、平衡与协调功能训练技术
(一)老年人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法
老年人平衡功能训练的原则应该以安全稳定为前提,支撑面积由大到小;身体重心逐步提高;从静态到动态;从自我保持平衡到破坏平衡;有准备情况下保持平衡和无准备下保持平衡的原则。训练方法如下:
1.走直线训练
双臂外展平举,沿直线进行脚跟脚尖步行训练,增加身体的平衡功能。
2.跨越障碍物练习
可在训练场地上增设障碍物,如凸起的路面、水沟、上下坡路等,老年人通过跨障碍物,建立及增强平衡功能。
3.集体舞
可采用华尔兹三步舞曲的转圈动作,锻炼老年人的动态平衡功能。
4.平衡仪器训练
目前的多功能平衡仪器均有游戏功能,通过游戏的参与,锻炼平衡功能。
(二)老年人协调功能的训练方法
老年人协调功能的训练原则是训练要有具体的训练任务,并在变化中完成训练任务;先进行任务的相关动作练习,再进行整体活动;任务可以分解,并进行单个动作练习,再完成整体连贯动作。
1.双上肢交替运动
(1)两臂向前平举,双臂交替进行旋前旋后运动,要求尽可能快速进行。
(2)掌心拍手背练习:用一手掌心拍打另一手手背,交替进行,要求速度尽可能快。
(3)手指指腹交替触摸练习:两手在胸前,左手五个手指指腹相继与右手相应的手指接触,快速轮替进行。
(4)握拳伸指交替练习:要求一手握拳,同时另一手伸出五指,快速交替进行。
2.双下肢交替运动
(1)双足交替拍打地面:
坐位,双脚与肩同宽,双脚交替用前脚掌拍打地面,或坐位抬腿踏步。
(2)双足画圆圈:
坐位,双足跟翘起,双脚尖向相反方向进行画圆圈运动。
(3)双足交叉前后运动:
站立位,双足交叉画弧线向前及向后运动。
五、手功能训练技术
手功能在ADL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年人随着生理功能的减退,手功能减退是其功能障碍最重要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其日常生活的管理及安全,具体表现在手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及作业活动方面。
(一)握力练习
1.抓握弹力球练习
选取带有弹力的球体(或橡皮泥)并进行抓握训练,如垒球、网球,或其他带有弹性的球,每次用力抓握并保持10秒钟,放松2秒钟,10次为一组,每日4~6组。此种练习主要锻炼手的屈肌力量,目的是练习日常生活中抓球状体物品,如水果、馒头、圆柱状门扶手、开车时手的换挡能力等。
2.握圆柱状物体练习
选用直径3~4cm粗硬质或有弹性的圆柱状物体练习抓握(方法及频率同握球练习),目的是练习握喝水杯、门扶手、拖把、公共交通工具的扶手、楼梯扶手等。
(二)捏力练习
1.捏硬纸板练习
选用0.5cm×5cm×5cm大小的硬纸板(或用Valpar职业评估训练系统工具盒3和7),从侧面捏起再放下,10次为一组,每日4~6组。
2.拾豆练习
花生米(或黄豆、绿豆、牙签等)放入碗中,将花生米从一个碗中放入另一个碗中,或放入小口瓶中;或将各种豆类混杂在一起,然后挑选分类,此种方法用于锻炼手的精细运动,如拿牙签、系纽扣、拉拉锁、系鞋带等。
3.写字及绘画练习
准备一段文字,字体至少要在四号粗体字,可选用相对较粗的笔(如毛笔)进行写字练习;或进行绘画练习。
(三)手关节活动度练习
1.揉橡皮泥练习
选取适量橡皮泥,要求服务对象模仿揉面、擀饺皮、捏泥人等,锻炼手指的关节活动度。
2.拧螺丝练习
通过拧螺丝练习,改善手指关节活动度,也可选用Valpar职业评估训练系统工具盒1和2进行训练。
(四)手耐力练习
1.哑铃练习
选用轻型哑铃进行外展或前屈90°平持练习(方法同握球练习),锻炼手的耐力,便于完成日常生活中持物功能。
2.抗阻练习
将弹力绷带的两端固定在墙上,或其他固定物上,服务对象一手拉住弹力绷带,分别进行掌心向上、向下及侧面的牵拉练习,增强手部肌肉的耐力。
(五)计算机辅助技术训练
用于手功能评定的工具同样也适用于手功能的锻炼,因此,可采用BTE及Valpar职业评估及训练系统、Sollerman Hand Function Test系统、Carroll手功能测试系统等进行手功能训练。专业的评估及训练系统具有针对性强,针对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进行训练,更有利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感觉统合训练技术
老年人的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有着本质的区别,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往往与个体发育、遗传、接触环境有关,而老年人的感觉统合失调是由于生理功能的减退,机体结构的退化及软组织韧性的下降所导致,感觉统合功能的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安全性。
(一)触觉功能训练
可以借助触觉刺激器实施触觉刺激,刺激的范围要大,或在其他训练中加入对皮肤的刺激,使服务对象能在训练气氛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后没有疲劳感,有利于维持时间较长,并在一定的时期内持续进行。
1.花生球滚压训练
服务对象俯卧位或仰卧位,治疗师将球体放置于躯体上进行动态和静态的滚压,此种方法适用于长期卧床的老年人。
2.弹力球按摩训练
选取小型弹力球,充气不必太足,以便于抓握为准,服务对象可一手或双手持球,在体表可触及的部位(皮肤充分暴露最佳)进行滚压、按摩,治疗师给出节律性的口令,如“轻、重、向左、向右”等,此种方法适用于能进行主动运动的对象,可团体训练,增加训练的趣味性。
3.多种形状路面的步行训练
养老机构可以设置一段不同形状及性质的路面,如条形砖、水泥地面、鹅卵石、波纹路面、塑胶地面、地板组成的路面,服务对象在特殊设置的路面上行走,通过接触不同感觉的刺激,达到预防和改善触觉功能减退的作用。
4.徒手训练
服务对象可以围成一圈,在音乐背景下,根据治疗师的口令进行相互之间的拍手、勾手、抛接球等运动,此种方法有利于训练的持续进行。
(二)前庭功能训练
老年人由于受动脉硬化、颈椎退行性病变、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的影响,经常会伴有头晕、恶心等症状,因此,前庭功能的训练不可违背其生理特点的要求,以选择动作幅度小、频率慢的训练方式。
1.旋转练习
适合采取集体训练,方法是8~10个服务对象手拉手围成大的圆圈,治疗师选配适合的音乐,最好是慢四步或慢三步舞曲,服务对象根据治疗师的指令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运动,以10~15分钟为宜,每日一次。此项运动要求圆圈不宜过小,转动速度不宜过快,并在训练中时刻观察服务对象的变化。
2.荡摆练习
适合单人训练,采用摇椅或秋千进行前后左右的摆动,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
(三)本体感觉功能训练
老年人本体感觉训练主要以提高动作的精细程度及肢体平衡及协调性为主。
1.彩球训练
将各种颜色的气球悬挂在空中,气球的高度不同,治疗师给出指令,服务对象根据指令指点相应颜色的气球,如“请用右手指点黄色的气球,以手碰到气球为准”,可以训练在变动中感受空间的位置。
2.运球训练
服务对象坐位或站位,将装有各种颜色的弹性球或橡皮泥块的容器(盆或小篮)放在其前面,治疗师给出口令,要求其将彩球从一侧传入到另一侧,如“请用左手拿红色的弹性球,然后传入右手放在你的右前方”。要求指定放置位置,并保证放置位置的准确性。
3.抛接球及拍球训练
通过集体进行传接球练习,或个人拍球,或端乒乓球过程,调节肢体在空间的位置,控制肢体的运动,同时也有利于平衡的练习。
4.体操
通过医疗体操、太极拳、五禽戏、健身舞等,体会肢体在空间位置的变化。
感觉统合实际是多种感觉的综合,包括听知觉和视知觉,在触觉功能、前庭功能及本体感觉功能的训练中,有些训练项目已经涵盖了听知觉和视知觉的训练,如彩球训练就包括了视知觉与肢体动作的协调性,五禽戏及健身舞练习就包括了听知觉与肢体协调性的功能,因此,老年人的感觉统合训练最好选用综合训练方法,除非老年人有明显的某种感觉统合失调而必须采用特殊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七、认知功能训练技术
认知功能的训练要求环境安静,并向服务对象说明训练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训练方法包括计算机辅助训练系统及以指导ADL为主的训练方法。
(一)记忆功能训练
记忆功能的训练方法较多,以下的方法适合于老年记忆减退的预防和轻微记忆减退的康复治疗。
1.瞬时记忆训练
(1)图片法:
准备20张毫不相关的图片(内容包括人物画像、几何图形、生活用品图片等),选取其中的5张图片要求服务对象快速浏览1~2秒钟,然后将图片与其他15张图片混在一起,令其挑选出浏览过的图片。
(2)数字游戏:
随机挑选0~100之间的数字5~10个,服务对象快速浏览后,要求其说出浏览过的数字。
2.短时记忆训练
(1)图片法:
准备30张图片,随机抽取10张,服务对象注视30秒钟后,将图片与其余20混杂在一起,令其指出其中看过的10张图片,每日训练5~10分钟,可以与瞬时记忆训练方法交替使用。
(2)数字法:
随机挑选0~100之间的数字10个,要求服务对象在30秒内记住所见过的数字。
(3)短文背诵:
准备一篇短的历史故事,要求服务对象在30秒内记住历史人物的名称、发生的时间及事件的内容。
3.长时记忆训练
可以通过阅读科普知识使服务对象记住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常识,可以通过几次的反复阅读记忆达到训练的目的。如记住羊绒衫的洗涤方法:洗衣盆内接好清水,温度在35℃以下,水量不宜过多,将专用的羊绒衫清洗剂或洗发水倒入水中,搅匀,将羊绒衫放入水中,轻轻揉洗几遍,用清水清洗直到无泡沫为止,然后轻轻将水分挤掉,放入干的干毛巾或专用洗衣袋中,放入洗衣机甩干,平铺在通风的平面上即可,注意两只袖口不可下垂。
(二)注意力的训练
1.数字游戏
(1)迷宫游戏:
通过1~100数字的迷宫游戏进行注意力训练。
(2)数字计算:
通过数字的加减乘除运算注意力,如98-75+16=?。
2.计算机游戏软件
利用计算机的游戏软件选择与老年人相适应的游戏,如“找别扭”、“接苹果”、“企鹅滑雪”等。
无论是记忆训练还是注意力训练,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10~20分钟为宜,并且训练内容要有趣味性,避免训练的疲劳和产生厌烦感,也可以采用Valpar职业评估训练系统,由于专业的工具盒多并有趣味性,训练有时间要求,患者不容易产生厌烦感。
八、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技术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是指将每一项ADL活动进行动作分解,针对有困难或障碍的动作内容进行训练,最后将动作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动作,以适应日常生活活动的需要。下面以偏瘫为例,叙述ADL的训练方法。
(一)穿脱衣物
1.穿脱开襟上衣
(1)患者坐在带有靠背椅子上,双足平放于地面。
(2)衣里朝外,衣领向上放在膝上。
(3)健手辅助露出患侧袖口,并将患手插入袖口。
(4)将衣袖先拉倒肘关节上,再拉衣领至健侧肩部(关键训练技术)。
(5)健侧上肢穿入衣袖中。
(6)健手整理衣服并扣上纽扣。
脱上衣顺序:解开纽扣→脱患侧上衣至肩下→脱健侧上肢至肩下→健侧上肢抽出衣袖→脱下患侧衣袖。注意:对于偏瘫的患者,如患侧肌力为0级,脱患侧衣袖时,不可用力过大,最好由他人保护肩关节,防止造成肩关节脱位。
2.穿脱裤子
(1)患者取坐位,将患侧小腿交叉放置在健侧大腿上(关键训练技术)。
(2)将患侧裤腿拉到膝关节上,放下患腿至地面上。
(3)穿上健侧裤腿,并拉至臀部。
(4)患者进行坐卧转移平躺在床上。
(5)健足支撑床面抬起臀部,将裤子拉到腰部。
脱裤子顺序:患者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倾斜身体使一侧臀部抬离床面→将裤子拉至臀部以下→再倾斜对侧身体重复上述动作→脱下健侧裤腿→健足踩住患侧裤脚→健手拉出患腿→脱下裤子。
(二)修饰
1.洗脸
(1)患者靠近洗漱盆。
(2)将毛巾放入盆中,打开水龙头冲洗毛巾。
(3)将毛巾缠在水龙头上,健手紧握毛巾拧干(关键训练技术)。
(4)擦洗面部。
2.刷牙
(1)患者靠近洗漱盆。
(2)将防滑垫放在健侧洗漱盆旁,并将牙刷放在上面。
(3)打开水龙头,牙杯接满水放在洗漱盆旁,关闭水龙头。
(4)打开牙膏盖子,将牙膏挤在牙刷上。
(5)漱口,完成刷牙动作。
(三)进食
1.进食固体食物
(1)患者坐在餐台前,餐台不能超过80cm。
(2)放好防滑垫。
(3)将食物盛入防漏的盘子及碗中。
(4)使用加粗加长的汤匙及筷子。
(5)将食物送入口中。
2.饮水
(1)患者坐位。
(2)将防滑垫放在餐桌上。
(3)将水倒入带豁口的杯子,或插把杯,或吸嘴杯子。
(4)双手或健手握住杯子饮水,或用吸管饮水。
(四)桥式运动
桥式运动是床上转移必须具备的技术,老年人可以在床上或垫上进行此项活动,促进腰背肌肉收缩,增强躯干部肌肉耐力。
1.患者仰卧位,双上肢放于体侧。
2.下肢屈曲,用健脚钩起患腿保持患脚平放,双脚平放于床面上。
3.双膝及双脚并拢。
4.双手及双足支撑床面将臀部抬起,保持10秒钟。
九、文体治疗技术
文体治疗(recreation and sports therapy)是指采用体育运动和娱乐项目作为治疗手段治疗疾病的方法,是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的补充与延伸。文体治疗对于提高身体功能、防病保健、预防衰老、调节不良的心理状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文体治疗的内容
1.体育项目
适合老年人的现代体育项目包括体操、游泳、登山、慢跑、乒乓球、保龄球等;传统的体育项目有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及气功等。
2.娱乐项目
适合老年人的娱乐项目包括:游戏活动(迷宫、观赏比赛、棋牌活动、电脑游戏、大型互助游戏)、园艺活动(花木种植、花木欣赏)、手工艺活动(手工编织、剪纸、雕刻)、制陶作业、艺术活动(舞蹈、音乐、书法、绘画)、放风筝、钓鱼、旅游等。
3.团体活动
运动会、联欢会、商场购物、游览名胜古迹等。
(二)文体疗法的分类
1.体育运动分类
分健身类、娱乐类和竞技类,老年人适合用健身类和娱乐类。
(1)健身类:
此类运动的特点是动作简单、舒缓、强度小,如走、跑、太极拳、气功、徒手及轻器械的体操练习,可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作用。
(2)娱乐类:
此类特点是富有趣味性、轻松愉快,如游戏、棋牌、郊游、音乐舞蹈、乐器演奏、唱歌等,有利于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会活动,调整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3)竞技类:
此类运动主要是通过比赛完成参与活动,老年人不适宜采用运动幅度大、高度紧张的活动。
(三)文体治疗的作用
1.防病治病
通过制定运动处方进行科学的训练,达到缓解及治疗疾病的作用,如颈部体操预防及治疗颈椎病、慢跑降压及增强心肺耐力、集体舞增加机体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太极拳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音乐治疗改善抑郁焦虑等。
2.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参加文体活动,使老年人尽早融入社会,增加其生活的乐趣,正确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树立良好的心态。
3.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使老年人重新获得被重视感,减少了对家人的心理依赖,在娱乐中享受晚年生活。
(四)文体治疗的原则
1.超负荷原则
即老年人训练后既有一定的疲劳感,又有一定的负荷耐受力,并能尽快从疲劳中恢复过来,五禽戏、太极拳、徒步走等适合此类训练。
2.按需训练原则
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特点,选择适合的文体活动。
3.循序渐进的原则
运动量由小到大,难度由简单到复杂。
4.个体化训练原则
根据老年人个体生理功能状况特点,选取适合的训练方法。
(五)老年人常用的文体治疗技术
1.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
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在治疗过程中建立作为动力的治疗关系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适合于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能够延缓疾病进展,缓解疼痛,减轻焦虑,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加舒适度,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1)协调运动功能:
在步行中配合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改善身体特定部分的颤抖、肌肉僵硬、运动缓慢或运动功能减退、步态不稳等症状,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帕金森病、心肺疾病患者,可选用进行曲类,如《叽叽嘎嘎波尔卡》、《胡桃夹子》等。
通过唱歌改善偏瘫患者的语言障碍,音乐通过旋律发音治疗,利用患者未受到损伤的能力唱歌,刺激患者自发和主动说话,对听理解良好,但语言表达受损的患者治疗效果为佳。
(2)改善认知:
利用患者熟悉的音乐,如20世纪60年代的人喜欢《外婆的澎湖湾》、《军港之夜》等,通过对他们的眨眼、言语反应、口唇动作、手脚动作、情绪反应、歌唱或哼鸣的时间、节奏模仿的次数、建立动作与音乐联系的频率等,干预老年人的认知行为和心理,减轻焦虑,保持记忆力,增加积极情绪和自我表达。
(3)呼吸训练:
通过音乐歌唱调节呼吸,运用治疗性歌唱和歌唱中气息的训练及一些吹奏性乐器逐步增加肺活量,改善心肺功能,适合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患者,如《东方红》、《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4)缓解疼痛:
选择患者感兴趣的音乐,通过音乐掩盖医疗器械发生的声音和其他患者疼痛的哭叫声,吸引患者的注意力,从而转移一部分由这些外在因素造成的焦虑。治疗师指导和鼓励患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并跟随音乐,在自己的疼痛控制中担任了更积极的角色。一般开始用节奏感强,后用舒缓的音乐等,如最先用贝多芬音乐,再逐渐过渡到“Great Morning”等。
(5)心理调适:
生活在社区、疗养院、养老院里的老人可以通过组织合唱,愉悦身心,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无用感,增加他们与同龄人的交流、接触,起到同伴支持的作用,减轻空巢现象带来的凄凉感,如“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
2.体育治疗
(1)绕障碍物计时赛:
可用各种瓶子(最好是彩色的)当门柱,摆放成门,门宽80cm,如矿泉水瓶、可乐瓶及各种饮料瓶,瓶中装至少1/3的沙土,要求遇上白色的门时面对门进入,遇上红色的门时转过身背对门进入,要求老年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绕障碍物的比赛。
(2)颈部保健操:
分腿直立与肩同宽,双手叉腰,拇指向后,头向左侧水平旋转到最大位置(正常人0°~60°),停留片刻,再向右水平旋转至最大限度,再慢慢仰头到最大位置(正常人0°~45°),低头下颌尽量触及胸骨(正常人0°~45°),再头部侧屈(正常人0°~45°)。
(3)步行:
步行可以锻炼下肢肌肉、强健骨骼、增强体力、延缓衰老。
1)步行的姿势:
抬头、挺胸、收腹、目视前方,呼吸均匀、两臂自然摆动,重心落在前脚掌上。
2)步行的速度:
老年人体质较弱者适合用散步,每分钟70~90步;经常步行或身体矫健的老年人适合用中速,每分钟91~120步,或快速,每分钟91~120步。
3)步行的方式:
前方走、侧方走、倒步走,下肢功能障碍者可以用侧向并步走、侧方交叉走、倒退步走、弓箭步走及地面等距离标志性步行等。
4)练习方法:
每天20~30分钟,以最大心率的70%~80%为宜,每周步行3小时,老年人如步行速度慢可适当延长步行时间。
(4)球类练习:
老年可采用自行制作的棉花球进行抛接球练习,也可以与他人进行传球练习,锻炼手眼协调能力;或用乒乓球拍进行端球练习,锻炼身体的协调及平衡能力。
此外,太极拳、五禽戏、台球、飞镖、游泳等对增进老年人身体的灵活性及协调性也有积极的作用。
(张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