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证实践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苓散证

1.临证原理
同太阳病篇。
2.方剂简介
(1)意义:
五苓散是《伤寒论》治疗蓄水证的著名方剂,《金匮要略》的茵陈五苓散即本方加茵陈,后世多有发展;《明医指掌》的四苓散即本方去桂枝,《丹溪心法》的胃苓汤即本方合平胃散。《证治准绳》的春泽汤,即本方加党参。
(2)组成:
猪苓、茯苓、桂枝、泽泻、白术。
(3)功用:
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4)主治:
外有表证,内有蓄水(水湿内停);杂病痰饮。《伤寒论》之五苓散主治蓄水证。《伤寒论》经文第71条之下,计有七条记述五苓散使用范围。如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欲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71条具体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小便不利”为主症,“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为太阳表证、性症、体证、以方测证。
“小便不利”,因大汗后伤阳,致膀胱气化失常,津液无以敷布所为。“发汗后”,大汗出,外邪已解,但丢失水太多,损伤津液;“若脉浮,微热”,因发汗后,外邪不解,表证不祛,故脉浮,微热;“消渴者”,蓄水证之口渴,喝水后,因水气不利,而蓄水益甚,津液愈不行,故饮而不得解渴,故名曰消渴;“太阳病”,说明病变在太阳范围,病位在膀胱,肺和小肠,外有表证,内有蓄水;“五苓散主之”,以方测证,方知证为蓄水证。所以综合以上,可以确定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蓄水证已确定,故治则势必“化气行水,兼以解表”。选方五苓散主之。
以《伤寒论》经文第74条蓄水重证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渴欲饮水”为主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为太阳中风证,性症、病程、病理、以方测证。
因为“渴欲饮水”是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自然口渴,但是水饮、水分同类,不利蓄水证,故欲饮而为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医者误认为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又用汗法;“有表里证”,用汗法,汗出过多,水分带走热量太多,既损伤津液,导致内燥,又损伤阳气,故曰有表里证,表证指太阳中风,发热恶寒,汗出,头项痛等,里证指烦渴,小便不利等;“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因水气犯胃,胃失和降,气机上逆为之;“五苓散主之”,以方测证,当为膀胱蓄水证。所以综上,可以确定主症“渴欲饮水”为蓄水重症。
病证一明,论治有据。“化气行水,兼以解表”,顺势成为治则,方选五苓散主之。
第74条经文所述是五苓散重证,实质上无大差异,只是在运用方面,注意用量即可。
4.临证笔录
例一:
刁某,男,70岁。
病史:
自幼身体羸瘦,大病没有,小病不断。退休10年,积极锻炼身体,确有成效,很少患病。以跑步为主要项目,风雨无阻。不幸,去年跑步未带雨伞,淋雨着凉,感冒一场。幸亏自己小懂医药,自配麻黄汤,服一剂而愈。但汗出过多,失水太多,口渴渐重,饮水以求解渴,不效,而且低热。经朋友引荐来诊。
中医检查:
舌苔薄白,舌质淡,切脉浮而滑。证乃蓄水证,选方:五苓散。拟方:桂枝10g、白术12g、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以桂枝解表,猪茯术泽健脾益气化水,一剂服完告愈。再予两剂以资巩固。
心语:
五苓散不愧为名方,只要明白医理——蓄水兼表,不管外感内伤皆可投用,效果显著。
例二:
赵某,女,24岁。
病史:
赵母前来述说病情,女儿处境十分难堪,小小年纪已两次改嫁,皆因遗尿而离婚,实质为男方休妻。当病人走进诊室时,披头散发,两目直视,未从言语,泪流满面。吾行医多年,从未见过如此可怜情景。家母陈述:患病多年,辗转求医不效,饮水没够,喝多尿多,一点也不解渴,体质羸瘦,夜梦纷纭,时时惊恐。
中医检查:
舌苔薄白,舌质淡,肌肤触手发凉。嘱其化验小便,化验结果提示:尿比重1.007。西医诊断:尿崩症,中医诊断:遗溺,俗称溺床。《内经》曰:“膀胱不约为遗溺。”又曰:“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因为肾与膀胱有经脉连属,互为表里关系,肾脏虚寒不制水,膀胱气化不利,治疗以补肾固摄为旨意,膀胱为水泉,肩负化气排水之用,当然化气是由肾阳主持,同时与肝之疏泄作用密切。选方:五苓散。拟方:桂枝12g、猪苓12g、茯苓15g、泽泻12g、白术30g,再加熟附子10g(先煎40分钟)。虽加一味附子,实质上看,已经向真武汤靠近了,此为五苓散合真武汤之意。先服一剂,以观动静。天不负医意,果然生效。医患皆喜,又开七剂告愈。
心语:
首先,对我来说,我热爱中医。这些生动的有效病例,多勾起我的浓厚兴趣,起了重要作用。第二,研读中医,是离不开中医经典的,熟读四大经典,深刻领会,反复临床,则是做中医的一条康庄大道。西医客观检查提供中医可靠的证据,延长了四诊的视野,帮了中医的大忙,我深信西医、中西医结合、中医三支队伍,轻装上阵,犹如爬喜马拉雅山,总会登顶,一观四方,一切争论,都已烟消云散了!
例三:
王某,男,5岁。
病史:
去年冬天,反复感冒,面部首先发现水肿,迅速波及全身,以下半身为重,伴有咽痛、发热、心慌、气短、尿少如浓茶,胃纳呆滞,时时令呕。三天后,全身浮肿,腹大如鼓,皮肤光泽,阴囊下坠肿大,患儿惧怕打针,可以吃中药,来中医院门诊。检查周身浮肿,扪之没指,腹大如鼓,阴囊肿大下坠。皮色光亮,呼吸短促。
中医检查:
舌苔白腻,脉濡滑。主症为水肿,余者为性症、体征,皆可确定水肿为阳水之患。选方:五苓散加味。拟方:猪苓10g、泽泻10、茯苓皮12g、白术12g、车前子15g,炙桑皮12g、桔梗6g。服药两剂,水肿见退,七剂水肿退净,而且诸疾已瘥。舌苔薄白,舌质淡,脉平。
心语:
小儿治疗及时,水肿消退快。为防复发,嘱咐家长熬绿豆汤加车前子15g、冰糖15g。浓缩为100ml,每次50ml,每日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