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相互关系
中医治疗思想、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是中医治疗领域内不同的内容。从内容、含义、层次到适用范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这三者又和辨证论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规范着中医的诊疗行为,使治疗针对性更强,疗效更高。
一、治疗思想与治则的关系
中医治疗思想在治疗领域有统帅地位,它是研究治疗疾病的临床思维,不是治疗疾病的具体原则和施治方法,但又是确立中医临床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手段的行动指南,它决定着整个中医治疗体系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特征,在中医确立临床实践的方式、方法、方向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医学术的精华和关键所在。
1.治疗思想对治疗原则的确定起决定性作用,它先于治则而产生,是一种思想思维行动。和任何思想一样,先有思想,其后才会产生原则与方法,最后才能付诸行动。正确的思想指导正确的实践行动。治则是在治疗思想的指导下产生制定的。
2.治疗思想抽象程度高,灵活性强但针对性偏低,基本不涉及临床诊疗中的具体细节,只负责把握大方向,避免南辕北辙。如天人合一思想、动态平衡思想等,这些虽然不直接指导医生处方用药,却决定了临床诊疗的大方向。治则抽象程度相对较低一些,但针对性更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面对的问题也比较具体,它是治疗思想的具体化,是治疗思想向具体治法的过渡,使其落地生根。
3.治疗思想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由此带来治疗原则的进步与完善。如系统论、控制论、复杂性科学的思想方法,也对中医治疗思想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中医思维的深化,这对治疗原则的制定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治则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治疗原则和辨证论治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从两者的侧重点来看各有侧重;但从本质来看,则是殊途同归,缺一不可。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处方用药的针对性更强,准确度更高,临床契合度更好。
1.治则不受辨证论治的指导
许多治则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本身就能把握治疗的大方向,如治病求本、以平为期、治未病等;但是,辨证论治能使这些治则更准确,更有针对性。如针对某一个具体病例而言,治病求本之“本”为何?以平为期之“平”是气血阴阳的哪种?治未病的切入点是什么?这些都需要通过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治则和辨证论治互补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侧重于对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的研究,而对于性别、年龄、兴趣嗜好、生活习惯、发病时令、地域差异等因素关注较少,而三因制宜治则对此类信息的关注较多,在治疗中也注意把握,能更好地实现临床治疗;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后防复发治则可以使辨证论治既立足于当下,更着眼于未来,关注的问题比较长远而全面。这些都和辨证论治一起共同指导着临床论治,突出体现了辨证论治规律之外的一些固有的防治规律。
3.治则可以开拓新的诊疗途径
中医辨证论治产生的治则治法和固有的治疗原则相互补充验证,使之针对性更强。对于一些现代新发病、现代难治病,辨证论治的一些既往经验有时不能直接借用,需要开拓新的诊疗途径,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此时在治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如艾滋病感染期,有时临床症状表现并不明显甚至无证可辨,这就给处方用药带来难度。从中医扶正祛邪治则入手,就容易达成中西医的共识,根据性别、年龄、兴趣嗜好、生活习惯、发病时令、地域差异等因素采取综合性干预调控。
4.治则与治法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
辨证论治是治则的集中体现,两者虽然有层次、目标、体用、思维方式的差异,但根本目标则一致。中医临床离不开辨证论治,同样离不开治则治法的规范与约束。否则,将辨证漫无边际,用药灵活有余,规范不足,名为个体化诊疗,实则变化无常,有些问题难以把握。
三、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如同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就联系而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治则与治法之间存在着层次交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从区别来看,表现在两者的抽象程度和针对性的不同。
1.治则抽象程度比治法高,对于防病治病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能指导治法的选择与应用。而治法对病证的针对性强,是治则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2.治则与治法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统称为“治疗法则”,两者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关系是从属的。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看,治则的内涵小,外延大;治法内涵大,外延小,是大治则与小治则的关系,也就是说,治法是小治则。
3.治则决定治法,治法从属于治则。中医主张“方从法立,以法统方”。治则决定治法的选择与应用,治则注重整体,决定治疗方向;治法注重具体问题,针对某一具体因素施治。治法虽然很多,但可以用“八法”概括,成为中医的治疗方法体系,而“八法”又上承治则,下启某一更具体的治法,使治则与治法之间保持交叉联系。
4.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定的治疗原则。例如,各种疾病从邪正关系来说,不外乎邪正之间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因此,在治疗上,扶正祛邪就成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在这一总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采取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吐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
5.从发展变化来看,治则相对固定,治法发展迅速且比较活跃。如治则的内容比较固定,中医临床各科在治则层面的内容基本相同;而治法则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有些新的治法不断发现并补充其中,如截断扭转法等。
四、治则治法与方证的关系
治法是中医根据病证设立的治疗方法,是在临床治疗经验基础上的理论化产物,其形成和发展与方药和病机理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因其涵盖了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体质及机体反应性等,因而是对疾病本质的概括。治则治法具有法则、一般治法、具体治法及制方配伍法等不同层次意义上的内涵。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治法作为病证和方药的中介,使中医辨证论治的药物治疗学内容构成联系的整体。治法一方面蕴含病证、病因、病机和组方配伍规律的内容,包涵着“方证”相关的内在逻辑性,同时治法对证、方、药具有提纲挈领和逻辑分类的重要作用 1。方遵法立,法从证出。方剂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最终的实施工具,作为病证的具体影射物,作为联系医和药的载体,蕴涵着中医生命调控的丰富信息。因此在一定程度又能验证与其一致的治法和病证判断的正确与否。
1谢鸣.治法的概念、内涵及意义.中国医药学报,2002,17(3):137-139.
治疗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方证对应四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三者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视角对中医临床诊疗过程进行阐述,使得中医临床思维更加缜密。中医治法是在中医治则指导下产生的具体方法,而中医治则是在中医治疗思想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中医治法也是在中医治疗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它们又是一个连续的思维过程,一以贯之,不能割裂而独立存在。尽管在有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中会省略掉其中的某个环节。例如,在某些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有经验的医生会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直接开具处方,并没有标注具体的治则治法。但从药、方、法、理的角度去追溯,一定会得到一整套完整的思维过程。
总之,中医的治疗思想对中医治则、治法起着指导作用,而中医治疗思想又必须通过中医治则、治法而体现。中医治疗思想与中医治则、治法有着十分明确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又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