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规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并发症及处理

一、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肿瘤坏死引起严重脑水肿、脑疝、颅内出血(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针道出血等)、脑动脉闭塞、癫痫发作、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无菌性脑脓肿、无菌性脑膜炎、伤口感染、裂开、愈合延迟、头皮裂伤、头皮血肿、脑积液渗出、长期激素依赖、渐进性老年痴呆症、精神病症状、面部疼痛、肺栓塞、粒子脱落、局部脑坏死等。
二、并发症的预防要点
减少穿刺次数,选取合理进针点,避免突然用力。定体位、定角度、分步进针,这是顺利完成治疗的前提,另外根据病灶的位置,兼顾最近距离、最佳层面、无重要器官非常重要。出现针道出血的概率与脑组织被穿破的次数成正相关,因此,穿刺时,要尽量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角度调整:组织间植入 125I放射微粒子,不同于活检穿刺,要求所释放粒子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因此,释放针的角度调整非常必要。
钻孔注意事项:由于定位的要求,钻头的方向要与扫描平面平行,而该进针点往往与颅骨的弧凸面不垂直,两者之间成一定角度,钻孔时不好固定钻头,易造成相应处筋膜撕裂,此时可先垂直钻孔,待颅骨上形成小孔,钻头不易滑动,重新调整钻头方向钻透颅骨即可。钻头型号的选择:原则上应尽量选择直径较小的钻头,以减少并发症,但考虑到要调整植入针角度的需要,对于体积较大的肿瘤或者较表浅的位置,应选择直径较粗的钻头。
三、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颅内压增高的处理
(1)一般处理: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变化,必要时监护颅内压,从而指导治疗。频繁呕吐者应禁食,给予补液。对意识不清的患者及咳痰困难者要考虑做气管切开术。给予氧气吸入有助于降低颅内压。
(2)病因治疗:
颅内出血量大时,考虑外科手术。当引起脑疝时,应分秒必争进行紧急抢救或手术处理。
(3)降低颅内压药物治疗:
常用口服药物:氢氯噻嗪25~50mg,每天3次;乙酰唑胺250mg,每天3次;呋塞米20~40mg,每天3次。常用注射药物: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天2次;呋塞米20~40mg,肌内或静脉注射,每天1~2次。
(4)激素的应用:
地塞米松5~10mg静脉或肌内注射,每天2~3次;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注射,每天1~2次;泼尼松5~10mg口服,每天1~3次,可减轻脑水肿,有助于缓解颅内压增高。
(5)冬眠低温疗法或亚低温疗法:
有利于降低脑的新陈代谢率,减少脑组织的氧耗量,防止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对降低颅内压亦起一定作用。
(6)巴比妥治疗:
大剂量异戊巴比妥钠或硫喷妥钠注射有利于使颅内压降低。但需在有经验的专家指导下应用。在给药期间,应做血药浓度监测。
(7)辅助过度换气:
目的是使体内CO 2排出。
(8)抗生素治疗:
控制颅内感染或预防感染。预防用药选择广谱抗生素,术中和术后应用为宜。
(9)症状治疗:
疼痛给予镇痛药,但应忌用吗啡和哌替啶等类药物,以防止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而导致患者死亡。有抽搐发作的病例,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烦躁患者给予镇静药。
2.脑疝的处理
在作出脑疝诊断的同时应按颅内压增高的处理原则快速静脉输注高渗降颅内压药物,以缓解病情,争取时间。当确诊后,根据病情迅速完成开颅手术前准备,尽快手术去除病因,如清除颅内血肿等。如难以确诊或虽确诊而病因无法去除时,可选用下列姑息性手术,以降低颅内高压和抢救脑疝,如侧脑室体外引流、脑脊液分流术、减压术等。
3.颅内血肿的处理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中枢神经系统体征变化;复查颅脑CT检查、行颅内压监测或脑诱发电位监测;积极处理高热、躁动、癫痫等,有颅内压增高者,给予脱水等治疗,维持良好的轴位循环和脑灌注压;注重昏迷患者护理及治疗,首先保证呼吸道通畅;有手术指征者应尽早手术,已有脑疝时,先给予20%甘露醇250ml及呋塞米40mg静脉推注,立即手术。
4.头皮血肿、头皮裂伤、脑脊液外渗的处理
头皮血肿的处理时,较小的头皮血肿在1~2周可自行吸收,巨大的血肿可能需4~6周才吸收。采用局部适当加压包扎,有利于防止血肿的扩大。若压迫止血失败时,可行缝合止血。头皮裂伤处理应对头皮裂伤按照压迫止血、清创缝合原则处理。如有脑脊液外渗,须按开放性脑损伤处理,即行头皮缝合,将开放性脑损伤变为闭合性脑损伤。

(胡效坤 刘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