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临证心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黄水疮(脓疱疮)

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化脓球菌浅表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其皮损为丘疹、水疱或脓疱,易破溃而结成脓痂。能够通过接触传染,蔓延迅速,可在儿童中流行。黄水疮自古即已存在,又称滴脓疮,出自《洞天奥旨·卷十一》,书中指出:“黄水疮又名滴脓疮。其言脓水流到之处,即便生疮,故名之。”后世医籍还称本病为香瓣疮、天疱、烂皮野疱等。《外科大成·卷之三·面部》称:“黄水疮,由外伤风热、内伤湿热所致。宜升麻消毒饮清之,盐汤洗之。”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脓疱疮。
一、病因病机
(一)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湿热之邪,侵入肺卫,郁于肌肤,肺卫有热,脾胃有湿,二气交杂,内外相搏而发本病。
1.脾湿内蕴
稚童脾胃娇嫩,喂养失当易积食停饮,成人喜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则脾湿内蕴,脾湿浸淫,达于四肢肌肤而发病。
2.腠理失固
幼童为稚阳之本,肌肤娇嫩,或成人正虚至极,腠理失于固密,热毒、风邪易于乘隙而入,客于肌表,肌热与脾湿互结而发黄水疮。
(二)西医病因
本病多以葡萄球菌感染较为常见,且常造成流行。国内多数作者统计,病原菌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少数为溶血性链球菌,亦可为二者混合感染。一般来说,脓疱疮分为大疱性和非大疱性两型,前者常由金葡菌感染引起,后者可由金葡菌、链球菌或二者混合感染引起,混合感染时原发性感染常为链球菌,继发金葡菌感染。
二、临床要点
1.发病年龄
本病发病率约为皮科门诊人数的5%左右,多见于2~7岁儿童。
2.好发部位
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
3.皮损特征
根据皮损特征可分为两型:大疱性脓疱疮和非大疱性脓疱疮。①大疱性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初起为散在水疱,在1~2天后水疱迅速增大至指头大甚至更大,水疱内容物初呈清澈黄色。1天后,疱液浑浊,脓汁沉淀于疱底部,呈半月形积脓现象,成为本型脓疱疮的特征之一。疱壁薄而松弛,破后露出糜烂面,干燥后形成黄色脓痂。有时痂下脓液向周围溢出,在四周发生新的水疱,排列成环状或链环状,称为环状脓疱疮。好发于面部、四肢等露出部位,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②非大疱性脓疱疮:亦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疮,由溶血性链球菌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致。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薄壁水疱,迅速转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疱破后,其渗液干燥结成蜜黄色厚痂,痂不断向四周扩张,与邻近皮损可互相融合。自觉瘙痒,陈旧痂皮6~10天自然脱落,不留瘢痕。重症患者常并发淋巴结炎、发热及其他全身症状。此型好发于面部、口周、鼻孔周围、耳廓及四周暴露部位。
4.伴随症状
机体免疫力下降,如系统性疾病、营养不良时,可出现深部感染如蜂窝织炎。链球菌感染后尤其是M49型链球菌感染后18~21天,25%的患者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近年来比例有所下降。发病前常有咽痛,其他并发症有猩红热、荨麻疹、多形红斑等,一般不伴发风湿热。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结合患者一般情况、皮损以及疱液、脓痂培养可以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
1.丘疹性荨麻疹 其特征是在风团样红斑上出现丘疹或水疱,好发于躯干、四肢,成批出现,反复发作,奇痒。
2.水痘 多见于冬春季节,发疹时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为向心性分布,以绿豆大到黄豆大小的水疱为主,可有脐状凹陷,同时可见到斑疹、丘疹、水疱和结痂各个时期的皮疹,口腔黏膜亦常受累。
四、辨证论治
1.湿热外蕴型
症候:肌肤大疱较多,围有红晕,或疱破汁水淋漓,浸淫成片,痒痛相兼,或伴有身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除湿。
方药:解毒清热汤加减。
金银花10g,连翘6g,蒲公英10g,野菊花10g,大青叶10g,黄芩12g,赤芍10g,六一散10g。头晕耳鸣者,加蔓荆子、石菖蒲;心悸健忘者,加茯神,远志。
2.风湿相搏型
症候:肌肤忽生黄粟,随之起大疱,随处可生,伴有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祛风除湿解毒。
方药:升麻解毒汤加减。
升麻12g,白芷12g,黄芩15g,连翘15g,当归12g,牛蒡子15g。热盛者可加石膏、蒲公英、金银花等。
五、常用中成药
1.四妙丸
清热利湿,适用于脓疱疮湿热外蕴证。
2.龙胆泻肝丸
清泻肝胆湿热,适用于脓疱疮湿热外蕴证。
六、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中药外用 在口服药的基础上加强中药外用治疗。皮疹以水疱、脓疱为主者,用青黛散、蛤粉散、二白散、龟板散,分别用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疱破显露糜烂、浸淫时,选用马齿苋水洗剂,或石榴皮水洗剂、蒲丁洗剂,煎汁,清洗或湿敷,再用青黛散、石珍散,油调外涂。痂皮不脱者,四黄膏外敷。
七、预防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及换洗衣物。
2.调节饮食,清淡为宜。
八、临证心得
1.辨清急缓。黄水疮急性期,多数患者以湿热为主证,治病求本,临床注意清热利湿解毒,应用通草、滑石、车前草、栀子、茵陈、泽泻、绵萆薢等药物。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者,多属正虚邪恋,治疗应扶正祛邪。
2.《外科精义》指出“治诸疮溃后,脓多内虚”,注意托里法在治疗黄水疮中的应用,在临床中可予托里黄芪汤加减,运用茯苓、人参、官桂、黄芪、五味子等补益药物。
3.治疗黄水疮避免不了重用清热药物,而清热药物多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应注意顾护脾胃,尤其是小儿脾常不足,治疗用药不宜过于苦寒,要兼顾调理脾胃,可加以山药、鸡内金等调护脾胃之品。
九、验案举隅
患者姓名:李某某。
性别:女。
出生年月:2007年9月。
职业:学生。
初诊日期:2015年1月23日。
主诉:双手、颜面部泛发脓疱3天。
现病史:患者3天前双手、颜面部泛发粟粒大小黄色脓疱,1天前脓疱增大至黄豆大小,疱内黄色清澈内容物。舌红,苔黄,脉滑数。
专科检查:双手、颜面部泛发黄豆大小黄色脓疱,黄色、清澈内容物,疱底部有半月形黄色沉淀,疱周有红晕。
诊断:脓疱疮。
中医证型:风湿相搏证。
治法:祛风除湿解毒。
方药:1.口服升麻解毒汤加减。
7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饭后1小时温服。
嘱避风寒,畅情志,规律饮食起居。
2.外用
7剂,每日1剂,水煎外洗。
3.多黏菌素B软膏外用。
复诊:二诊(1月30日)
患者皮损结痂,部分痂皮脱落,无新发皮损。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上方7剂,继服。
患者未再复诊。
分析:患者为幼童,为稚阳之本,肌肤娇嫩,热毒、风邪易于乘隙而入,客于肌表,肌热与脾湿互结而发黄水疮。治应祛风除湿解毒为主,兼以扶正,方显功效。方中升麻、连翘、牛蒡子清热解毒,白芷化胃肠湿浊,黄芩清上焦热邪,黄芪益气扶正、托毒外出,当归养血,全方共收祛风除湿,扶正解毒的功效。大便燥结伴有食滞者加焦槟榔、枳壳或焦三仙;心烦、口舌生疮者加黄连、栀子;小便短赤者加灯心草、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