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大医:21位医学大师的职业追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主编献辞

人生需要楷模

作为普通人,或许不会为驾驭偶然性而夜深时起身去“观星测象”,也未必相信人生终点会有一个“拾脚印”的仪式来丈量人生轨迹与意义,但是,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认同的人生楷模,由此参照来获得“心安-理得”的愉悦。

做人、做事为什么心安才会理得?需要寻找片刻、乃至永恒的身心合理性,何以心安?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大凡需要追溯生活中那一缕缕家国情怀,仰望那一尊尊生命的楷模,作为情与理、行为与价值的规尺。在古代,楷模不是什么先验的教条,而是两种寄寓风华、风采、风骨、风韵的大树。楷树又称黄连树,隐喻着苦乐相通,其树干疏而不屈,自古是人格刚正挺拔的象征,其典故与孔夫子有关,相传孔子去世后,子贡在墓旁“结庐”,守墓六年,并将从卫国移来的楷木植于墓前抒发景仰之意。模树也不简单,据《广阳杂记》记载,模树的树叶随季节而变化,春天青翠碧绿,夏季赤红如血,秋日变白,冬日变黑,因其色泽纯正,不染尘俗,相传此树最早生长在周公墓旁,楷树与模树交相辉映,并称为楷模,用来称颂那些品德高尚、品行周正的伟岸君子。

本书所辑录的21位苍生大医就是我国卫生计生行业的楷模,他们中有院士、学科泰斗,也有智慧与德慧并举的普通大夫,既有张孝骞、林巧稚这样的老典型,也有贾立群、马庆军等新模范,关于他们的光荣与梦想,苦难与风流在书中做了传神的深描,我就不再复述了。细读大医事迹的文字,不难发现这些人心中也同样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的价值楷模,或许是白求恩、史怀哲,或许就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带教老师、自己的科主任,一点一滴地教会他们直面苦难,咀嚼生死,崇尚利他,医学的职业精神就是从一代代楷模的嘉德懿行传承至今,不曾断裂。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出现职业信念的迷失。

然而,对当下医者的职业价值的忐忑与颠簸确实存在,因为,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着更激荡的社会洪流冲刷,必须直面三大转型,一是社会经济生活的转型,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是大势所趋,然而,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价值纠缠,功利至上与美德坚守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构建了一种两难选择;其二是医学模式的转型,身心社灵的全人医学模式将替代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患者的健康诉求、医者的服务内涵在迅速扩容,对医学的职业生活与价值半径也带来剧烈的冲击;其三是疾病谱的改变,慢病时代的来临,以及全民医改带来的医疗福利制度的转型,给卫生计生行业的社会责任与赋权、福祉与福音,风险与代价带来前所未有的改造,此时此刻,无论医者的个人价值实现,还是行风、院风的正本清源,乃至卫生计生行业的健康发展,人的全面解放及国家治理的全面优化,都需要职业精神的清爽与强健,作为生命神圣、医学神圣的价值基座。

我们这个行业是幸运的,我们的职业楷模都曾得到党的最高领导人的关注,70年前援华抗战,以身殉职的白求恩大夫,其追悼仪式由毛泽东主席主祭,一篇《纪念白求恩》感动了几代人,“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良医标尺至今还有温度和磁力,造就了千百万个白求恩式的医者楷模。5年前的援非抗击埃博拉医疗队,以他们的担当与奉献赢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赞许,在接见这个集体楷模代表时寄语医学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在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卫生计生行业职业精神表述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又一次为我们这个行业的价值追求注入新的意涵,成为医学职业楷模的精神桅杆。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的精神根脉在传统文化的沃土里,在孔林里郁郁葱葱,交映生辉的楷树与模树之间,医学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职业,医学职业的楷模之林还需要我们去培育,本书的编写就是一次楷模精神风范的沐浴,期待这本书能给当下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带来一份“心安理得”的生命彻悟。

时值首届“中国医师节”欣然而至,每一位以医疗事业为毕生追求的同道们都应该在内心深处叩问,医学何以神圣?何以崇高?如何维护、坚守这一份神圣与崇高?答案不写在纸上,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每一年的“8·19”都是我们的荣誉日、彻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