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检验诊断报告应用实例
一、急性白血病检验诊断报告应用实例
(一)病历摘要
病人男性,54岁。主因“乏力10余天”于内科门诊就诊。自测体温波动于37.5~38.5℃。皮肤出现少数瘀点、瘀斑,常有鼻出血。查体:病人轻度贫血貌,四肢皮肤可见较多瘀点和少数瘀斑;测体温38℃。双侧颌下淋巴结明显肿大,肝、脾未触及。既往体健。
(二)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显著增高,WBC 143.3×10 9/L,HGB 98g/L,PLT 39×10 9/L;外周血涂片原始细胞87%。
(三)诊断思路
病人急性起病,伴发热、出血、贫血和淋巴结肿大,临床以淋巴结肿大、发热、出血原因待查为初步诊断,进行血常规检查。病人全血细胞计数(CBC)显示WBC显著升高,白细胞分类计数散点图异常,并提示原始细胞增加;轻度大细胞性贫血;血小板明显降低;触发复检规则,进行血涂片形态学复检。显微镜检查血涂片中原始细胞高达87%,且出现白血病性形态学改变,但系列特征不明显。根据2008版WHO关于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初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建议进一步做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或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认AL的系列、类型或亚型;并通过细胞或分子遗传学技术,查明有无染色体或基因异常,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药物选择和今后的疗效或复发监测。
(四)检验诊断报告(表2-9)
表2-9 ×××医院检验科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
续表
二、Sézary综合征检验诊断报告应用实例
(一)病历摘要
病人男性,70岁。主因“发现红皮病2年,近期加重”于皮肤科门诊就诊。病人近期出现皮肤干燥、剧烈瘙痒难忍,面部水肿。查体轻度贫血貌,全身广泛性红皮病表现,掌跖有角化现象;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明显,肝、脾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常规检查WBC 12.2×10 9/L,HGB 81g/L,PLT 261×10 9/L;外周血涂片可见10%的异常淋巴细胞,其大小如小淋巴细胞,核染色质致密,核形明显不规则、折叠,核内结构呈脑回状。
(三)诊断思路
病人老年男性,缓慢起病,红皮病表现,广泛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见形似小型Sézary细胞的异常淋巴细胞,比例高达10%。该病人WBC 12.2×10 9/L,可计算出这种异常淋巴细胞数量已大于1.0×10 9/L。如果能确认这些异常淋巴细胞是小型Sézary细胞,且皮下和淋巴结有Sézary细胞浸润,按照2008版WHO关于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可以诊断为Sézary综合征。Sézary综合征属于成熟T细胞淋巴瘤,血液CD4 +T细胞增多而导致CD4/CD8比值大于10,和(或)有一种或多种T细胞抗原缺失。因此,仅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并不能确诊,但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仍考虑这些异常淋巴细胞属于小型Sézary细胞,建议进一步进行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合其他检查确诊。追踪此病人,综合皮肤及淋巴结活检和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的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Sézary综合征。
(四)检验诊断报告(表2-10)
表2-10 ×××医院检验科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
续表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检验诊断报告应用实例
(一)病历摘要
病人男性,76岁。主因“贫血33个月,加重1周”就诊。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无呕血、黑便、腹痛、腹泻、鼻出血等不适。查体病人重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口腔黏膜光滑、无溃疡及出血,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肝、脾未触及。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WBC 3.58×10 9/L,HGB 46g/L,MCV 127.9fl,MCH 44.2pg,PLT 200×10 9/L。叶酸 7.44nmol/L(参考范围 7.0~45.1nmol/L),血清铁 68.5µmol/L(参考范围 11~30µmol/L)。生化检查:TBIL 36µmol/L,LDH 417U/L,余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标记物筛查:癌胚抗原(CEA)5.22ng/ml(参考范围 <5ng/ml),CA19-9 48.37U/ml(参考范围 <27U/ml),其余未见异常。传染病相关项目筛查阴性。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减低、占有核细胞22.4%,原始粒细胞占3%,少部分中性粒细胞可见核分叶不良,粒系发育异常细胞约占5%。红系增生明显、占有核细胞69.2%,各阶段可见,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可见核畸形、胞质空泡、类巨幼变;晚幼红胞质中血红蛋白多不均匀,发育异常细胞约占38%,多见大红细胞。巨核细胞数量不少,多见单圆核、多圆核、小巨核细胞,发育异常细胞约占41%,可见大血小板。
(三)诊断思路
由于病人贫血时间长,叶酸、维生素B 12不缺乏,粒系未见巨杆状核、巨晚幼粒细胞,不考虑巨幼细胞性贫血。
中性粒细胞分叶不良,有核红细胞核畸形、胞质空泡为细胞发育异常的特征,微小巨核细胞和多核巨核细胞是巨核细胞系最可靠的发育异常表现。
骨髓中红系、巨核系发育异常细胞>10%,有显著发育异常的表现,原始粒细胞<5%。
铁染色:有核红细胞内铁明显增高,环形铁粒幼细胞68%,考虑病人血清铁增高的原因为铁利用障碍。
综合上述骨髓形态学和铁染色特征,根据WHO 2016修订诊断标准该病人的检验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和多系发育异常(MDS-RS-MLD)。建议做SF3B1基因突变检查,剪接体基因SF3B1的重现性突变常见于MDS,并与环形铁粒幼细胞存在有关,且与预后良好相关。
(四)检验诊断报告(表2-11)
表2-11 ×××医院检验科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报告
续表
四、急性原始单核细胞白血病检验诊断报告应用实例
(一)病历摘要
病人女性,24岁。主因“发现血常规异常2天”就诊。病人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咽痛、乏力、咳嗽,于门诊查血常规结果异常就诊。既往体健。查体病人轻度贫血貌,测体温40℃,全身皮肤无黄染、未见蜘蛛痣、瘀斑及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肝、脾肋下未及。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WBC 1.2×10 9/L,HGB 90.6g/L,PLT 118×10 9/L。生化检查:ALT 35U/L,AST 25U/L,总蛋白 60g/L,白蛋白 42g/L,球蛋白 18g/L(参考范围 20~35g/L),尿素 2.6mmol/L(参考范围2.86~8.2mmol/L),余未见明显异常,术前传染病相关筛查阴性。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占80.2%,其部分细胞胞体偏大,大部分胞体及胞核呈圆形;个别细胞核可见折叠,染色质呈网状,部分细胞偏致密,核仁0~3个,仅少部分细胞核仁清晰;胞质量偏少或略丰富呈灰蓝色,可见伪足及空泡。细胞化学染色结果:MPO阴性;PAS呈阳性为弥漫细颗粒状,表现为胞质边缘颗粒致密;非特异性酯酶α-NAE阳性并被氟化钠抑制,α-NBE阳性。
(三)诊断思路
原始细胞形态特征倾向原单核细胞,但由于部分细胞染色质偏致密,胞质可见伪足及空泡,因此也不能除外原巨核细胞,需要细胞化学染色鉴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示原始细胞MPO阴性,但原始巨核细胞MPO阴性,原始单核细胞亦可阴性;PAS呈阳性为弥漫细颗粒状,表现为胞质边缘颗粒致密,符合单核细胞特征;非特异性酯酶α-NAE阳性并被氟化钠抑制,符合单核细胞系特征;α-NBE阳性,对单核细胞系特异性较高,其他系别细胞多为阴性。细胞形态及细胞化学染色基本可以确定其原始细胞为原单核细胞,根据2008年及2016年修订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该病人的检验诊断为:急性原始单核细胞白血病。
(四)检验诊断报告(表2-12)
表2-12 ×××医院检验科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报告
续表
五、毛细胞白血病检验诊断报告应用实例
(一)病历摘要
病人男性,42岁。主因“乏力、面色苍白1个月,腹胀2周”就诊。查体贫血貌,皮肤黏膜苍白,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脾肋下2cm,边缘锐利,肝肋下2cm,质软。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WBC 2×10 9/L;HGB 70g/L,成熟红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PLT 38×10 9/L。血涂片检查:白细胞减少,异常淋巴细胞占20%,边缘不规则,有毛刺状突起。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增生减低;毛细胞占有核细胞41%;细胞化学染色:MPO阴性,PAS染色阴性。免疫分型:异常细胞表达 CD19、CD20、FMC7、CD79b、CD180,CD25、CD103bri、CD11c,部分表达CD123,弱表达CD5,不表达TdT、CD34、CD10,限制性表达膜轻链λ,异常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38.23%。细胞遗传学检查正常核型。分子遗传学检查:IgH克隆性重排。
(三)诊断思路
病人中年男性,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和骨髓形态学均可以见到边缘不规则,有毛刺状突起的成熟淋巴样细胞。细胞中等大小,考虑为恶性成熟B淋巴细胞肿瘤,表型似毛细胞白血病。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检测,肿瘤细胞表达成熟B细胞标志CD19、CD20、FMC7、CD79b、CD180,不表达早期标志TdT、CD34,限制性表达膜轻链λ,为成熟B淋巴细胞肿瘤。免疫亚型诊断:异常细胞不表达CD10,虽然部分弱表达CD5,但是因为表达毛细胞白血病特征性标志CD25、CD103bri、CD11c,以及部分表达CD123,故免疫表型支持毛细胞白血病。虽然WHO诊断标准中将此型白血病定义为小B细胞肿瘤,但是因为肿瘤细胞胞浆丰富,并且有长绒毛,因此流式细胞术检测中FSC信号偏大。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均需要与其他有毛刺状突起的淋巴瘤鉴别,主要是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和伴循环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毛细胞白血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而另外两种淋巴瘤的血常规检测一般正常或者白细胞升高。形态上毛细胞白血病膜绒毛较长,有核切迹,而另外两者绒毛短,核圆形。免疫表型鉴别三种淋巴瘤:共同点是都表达成熟B细胞标志,限制性表达膜轻链;不同点在于:毛细胞白血病表达CD25、CD103、CD11c,多数表达CD123;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一般只表达CD103、CD11c,不表达CD25、CD123;而伴循环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一般只表达CD11c。毛细胞白血病一般属于CD10阴性、CD5阴性的成熟B淋巴细胞肿瘤,但是少数可以表达CD10。2016年WHO诊断相关文献中指出,大多数(76%)的毛细胞白血病存在 BRAF V600E基因突变,而其他两种淋巴瘤一般没有这种突变。该例病人虽然没有做 BRAF V600E基因突变,但是临床表现、形态学和免疫分型都支持毛细胞白血病,故综合考虑为成熟B淋巴细胞肿瘤,亚型为毛细胞白血病。
(四)检验诊断报告(表2-13)
表2-13 ×××医院流式细胞免疫表型检验诊断报告
六、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检验诊断报告应用实例
(一)病历摘要
病人女性,2岁。主因“间断发热2周,皮肤瘙痒1周”入院。1周前病人因发热、皮肤瘙痒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骨髓穿刺术,骨髓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细胞91%,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未治疗后转入本院。查体一般情况差,上肢散在瘀点,浅表淋巴结和肝、脾未及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WBC 3.69×10 9/L,原始细胞占36.5%;HGB 85g/L,成熟红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PLT 25×10 9/L。骨髓形态学检查:骨髓增生极度活跃,M∶E=20.2∶1。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69.4%。细胞化学染色:MPO染色:异常细胞-74%,+16%,++10%。PAS染色:异常细胞-51%,+49%(弥漫、细颗粒,偶见粗颗粒)。CE染色:异常细胞-81%,+19%。NAE染色:异常细胞-100%。酯酶双染:异常细胞-83%,+17%(CE:6%,NBE 1%;双染10%)。骨髓流式细胞免疫分型:异常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38.13%,为恶性原始细胞(T/髓系双表型);单核系细胞占有核细胞15.27%,其中5.32%细胞(占有核细胞)为幼稚单核细胞。细胞遗传学检验诊断:染色体核型为 46,XX,t(12;13)(p11.2;q12)[9]/46,XX[23]。分子遗传学检验诊断:36 种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检测阴性或者低于检测灵敏度; NOTCH1、ETV6、EZH2基因突变阳性。
图2-3 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病人骨髓的全部有核细胞的散点图
(三)诊断思路
该病人儿童病例,因发热、骨髓发现原始细胞入院。免疫分型分析(图2-5,图2-6)可以见到两群异常细胞:
1.38.13%细胞(占有核细胞)CD45dim,SSc小,位于原始细胞孔(blast hole)位置,表达标志有T系标志CD7bri,部分表达cCD3、cTdT,无论按照2008年WHO血液淋巴系统肿瘤诊断标准,还是欧洲白血病免疫特征工作组(EGIL)诊断标准,都满足T系表型。同时表达髓系标志CD117、CD33,部分表达CD13、MPO,按照WHO和EGIL诊断标准都满足髓系表型,不表达B系标志,故该群细胞性质为T/髓系双表型原始细胞。
图2-4 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病人骨髓的异常细胞(R3)的散点图
2.15.27%细胞(占有核细胞)CD45/SSc二维点图位于单核细胞位置,表达标志为单核细胞标志 CD64bri、CD33bri、CD13、CD15dim、CD36、CD11b、CD56、CD99、HLA-DRbri,不表达原始细胞标志,其中5.32%细胞(占有核细胞)不表达CD14,为异常幼稚单核细胞。结合形态学的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考虑诊断为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T/髓系混合)。
(四)检验诊断报告(表2-14)
表2-14 ×××医院流式细胞免疫表型检验诊断报告
图2-5 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病人骨髓的全部有核细胞的散点图
图2-6 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病人骨髓的异常细胞的散点图
七、多发性骨髓瘤检验诊断报告应用实例
(一)病历摘要
病人男性,79岁。主因“全身疼痛、头晕1周”就诊。查体病人舌体肿大、面色苍白。既往体健。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5.42×10 9/L,HGB 114g/L,PLT 133×10 9/L。免疫球蛋白定量:IgG 49.8g/L,IgA 0.24g/L,IgM 0.179g/L,补体C3 0.59g/L,抗核抗体筛查(-),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异常免疫球蛋白血清轻链:血清κ链:20.88g/L,血清λ链:0.3g/L。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39.6%,α 1球蛋白12.1%,α 2球蛋白26.7%,β球蛋白6.2%,γ球蛋白45.4%,可见M条带。尿蛋白电泳:γ球蛋白84.8%,白蛋白15.2%,α 1球蛋白、α 2球蛋白、β 1球蛋白、β 2球蛋白均为0。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IgA 0.13g/L,IgG 52.2g/L,IgM 0.11g/L。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瘤细胞占有核细胞68%,符合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骨髓象;骨髓活检:骨髓浆细胞肿瘤。免疫分型:20.5%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为恶性克隆性浆细胞。骨髓染色体:46,XY[20],未见异常克隆;骨髓多发性骨髓瘤FISH组合探针:① IGH-FGFR3融合基因阳性间期核占12%;②CKS1B基因(1q21)3个信号间期核占34%,提示可能存在1q21获得/扩增, CDKN2C(p18)基因(1p)缺失间期核占25%。血液肿瘤基因突变筛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IgG-k型Ⅲ期)。
(三)诊断思路
尿蛋白电泳发现异常单克隆条带,血清免疫电泳发现M条带。B-J分型结果分析:κ轻链、κ游离轻链泳道发现异常单克隆条带,尿本-周蛋白阳性,为κ游离轻链型。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G、κ泳道发现异常单克隆条带,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类型为IgG-κ型。临床上常根据染色体异常的情况将多发性骨髓瘤(MM)病人分为不同危险组,以便进行预后判断、选择及制订治疗方案。NCCN指南2016年第2版推荐在MM的初始诊断检查中,应包括对骨髓穿刺所取得的浆细胞进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细胞遗传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FISH),MM中已明确的特殊染色体异常包括易位、缺失或扩增,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的有:del(13),del(17p13),t(4;14),t(11;14),t(14;16),1q21扩增等,通常情况下,13号染色体缺失[del(13)]与短无事件生存期和短总生存期有关,17p13缺失是MM的高危因素,伴t(4;14)、t(14;16)易位病人预后较差,而伴t(11;14)易位病人预后较好,1号染色体异常也与预后密切相关,短臂常与缺失相关,长臂常与扩增相关,1q21的获得/扩增与MM进展相关,复发病人1q21扩增比率高。骨髓瘤细胞增殖能力低,有时不易获得足够的满意的中期分裂象进行核型分析,而FISH异常检出率远远高于细胞遗传学。因此,FISH应常规应用。用于预后评估的FISH 检测谱应包括 del(13),del(17p13),t(4;14),t(11;14),t(14;16),1q21 扩增。本例病人染色体水平未发现异常克隆,但是FISH检测却发现12%的细胞伴有IGH-FGFR3融合基因,即染色体水平存在t(4;14)易位(此易位在染色体水平不易识别),是预后差的指标,同时,该病人伴有1p缺失和1q21获得/扩增,这也是不良预后因素。因此,该病人的检验诊断为:高危MM或MM伴高危遗传学异常。
(四)检验诊断报告(表2-15)
表2-15 ×××医院临床检验科荧光原位杂交检验诊断报告
八、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检验诊断报告应用实例
(一)病历摘要
病人女性,6岁。主因“乏力、面色苍白、间断发热伴眼睑水肿”就诊。病人初诊时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HB 74g/L,贫血相关检查无特殊异常,骨髓形态学示原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占97%,外周血涂片示原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占47%,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因骨髓干抽未做骨髓免疫表型和染色体检查。现已进行泼尼松诱导治疗1周,再次进行外周血及骨髓相关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泼尼松诱导治疗1周后骨髓形态学示原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占93%。因骨髓干抽,故送检外周血进行细胞免疫表型、染色体、融合基因及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示:外周血免疫表型:51.20%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为恶性原始B淋巴细胞,考虑为B-ALL/LBL(Common-B 阶段);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59,XX,+X,+4,+5,+6,+8,+10,+11,+12,+14,+14,+17,+21,+21[1]/59,XX,+X,+4,+5,+6,+8,+10,+11,+12,+14,+der(14)t(1;14)(q21;q32),+17,+21,+21[6]/59,XX,+X,dup(1)(q23q32),+4,+6,+8,+10,+11,+12,+14,+14,+17,+18,+21,+21[1]/46,XX,t(9;20)(q22;q13.1)[1]/46,XX[11];外 周 血 FISH-ALL 高危相关基因组合探针检测示iAMP21扩增,基因突变示FLT3-TKD突变阳性。
(三)诊断思路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近年来取得非常好的疗效,总生存率达85%以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疾病进行危险度分层,即根据病人起病时白细胞计数、遗传学异常、对治疗的反应(微小残留病)等各项指标将ALL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该患儿起病时因骨髓干抽而未进行骨髓免疫表型、染色体检查和基因检测,仅根据骨髓形态学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因此未能对患儿疾病进行危险度分层。患儿外周血原、幼淋巴细胞比例占47%,故外周血亦可进行MICM检测,从而进行综合诊断和评估。患儿外周血染色体结果显示为伴有结构异常的高超二倍体核型,危险度分层为低到中危组,但FISH-ALL高危相关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伴有 iAMP21扩增, iAMP21扩增在儿童B-ALL中发生率2%,该异常如能早期识别,给予大剂量化疗,患儿可取得较好疗效,否则极易复发,疗效差。此外,该患儿还伴有 FLT3-TKD基因突变阳性,可用靶向药物治疗,因此,根据2016版WHO关于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综合分析可诊断该患儿为B-ALL伴 iAMP21扩增,高危组。治疗上建议靶向治疗联合大剂量化疗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四)检验诊断报告(表2-16)
表2-16 ×××医院临床检验科荧光原位杂交检验诊断报告
续表
九、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检验诊断报告应用实例
(一)病历摘要
病人女性,27岁。主因“间断腹胀2年,加重伴白细胞升高”就诊。病人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盗汗、腹胀,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WBC 86.48×10 9/L,HGB 75g/L,PLT 129×10 9/L;腹部B超示肝脏肋下2cm,脾脏肋下8cm;骨髓形态示粒细胞比例增高,约占85%,各阶段细胞均见,以成熟细胞为主; BCR-ABL1融合基因阴性。考虑为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typical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aCML),不除外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emia,CNL)。给予羟基脲、碳酸氢钠口服治疗,白细胞降至正常、复查超声示脾肋下2cm后停药。现因再次出现腹胀、白细胞升高就诊。查体:贫血貌,颈部、锁骨下及腹股沟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约黄豆大小,活动度可;胸骨无压痛,肝脏肋下未触及,巨脾,无压痛。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69.51×10 9/L,中性粒细胞 63.30×10 9/L,占 91.04%,HGB 42g/L,PLT 65×10 9/L。骨髓形态学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骨髓增生Ⅱ级,局部Ⅲ级;粒系增生明显,占有核细胞82%,各阶段可见,以成熟阶段为主;红系增生减低,巨核细胞未见;外周血以杆状、分叶核为主。流式细胞免疫分型:发育阶段粒细胞占有核细胞89.16%,成熟阶段为主;恶性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0.59%,可疑为骨髓增殖性肿瘤。细胞遗传学:46,XX[13],未见异常克隆。分子细胞遗传学:未见 BCR-ABL1和 PDGFRB基因异常。36种融合基因筛查:阴性。58种血液肿瘤基因突变组分析: CSF3R T618I, ASXL1 T848Hfs*19, NRAS G12D突变阳性。
(三)诊断思路
该病人病程约2年,慢性起病,巨脾。病人初诊时未进行全面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较为困难。复发后就诊时,基因突变分析检出CSF3R T618I、ASXL1 T848Hfs*19和NRAS G12D突变阳性,均为肿瘤克隆性的指标,其中CSF3R基因突变是CNL相对特异的分子诊断指标,具有诊断意义。另外ASXL1突变可见于多种髓系肿瘤,为预后不良因素,通常与疾病进展相关,提示该病人预后差、存在疾病进展风险。 NRAS G12D突变参与异常激活RAS/MAPK通路,为肿瘤细胞提供增殖优势。该病人 BCR-ABL1融合基因、常见的 PDGFRB、 PDGFRA和 FGFR1融合基因阴性, JAK2 V617F、 MPL、 CALR基因突变阴性,可除外诊断CML、PV、ET、PMF和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PDGFRA或PDGFRB或FGFR1异常的髓系肿瘤。 CSF3R基因突变的检出,帮助病人确诊为CNL。形态学和细胞免疫分型检测结果也符合CNL的表现。综合MICM检测结果分型,明确诊断为CNL。
(四)检验诊断报告(表2-17)
表2-17 医院DNA序列检验诊断报告
续表
十、急性白血病诊断、预后及药物选择中检验诊断报告应用实例
(一)病历摘要
病人男性,40岁。主因“乏力10天,加重伴发热1周”就诊。病人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无头晕,无发热、畏寒、寒战,无胸闷、胸痛,无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血象低(具体不详),给予生血片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病人于1周前自觉乏力加重,伴发热,体温最高38℃,咳痰,伴头晕,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既往体健。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新鲜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9.87×10 9/L,单核细胞 3.45×10 9/L,HGB 66g/L,PLT 19×10 9/L。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骨髓增生I级;粒系占有核细胞43.2%,原始粒细胞占31.6%,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占29.6%,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占2.6%。考虑为AML-M4Eo。细胞免疫分型:29.02%细胞(占有核细胞)为恶性髓系幼稚细胞,单核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其中幼稚单核细胞占有核细胞22%,嗜酸性粒细胞占有核细胞3.78%,考虑为AML,不能除外M 4Eo。细胞遗传学:47,XY,t(16;16)(p13.1;q22),+22[23]。36 种融合基因筛查: CBFB-MYH11 融合基因阳性。58种血液肿瘤基因突变组分析: FLT3-ITD E598_Y599insFDFREYE突变阳性,插入片段长度为21bp,突变型所占比例为29.7%。
(三)诊断思路
该病人以乏力、发热起病,病史短,急性起病。血常规示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两系减低。血液肿瘤常见融合基因筛查检出 CBFB-MYH11融合基因阳性。 CBFB-MYH11融合基因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较为常见的融合基因,是WHO 2008和2016修订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中AML的重现性遗传学异常指标。该融合基因主要见于FAB分型中的M 4Eo,少见于M 2、不伴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M 4、M 5等。基因突变分析检出该病人同时伴 FLT3 ITD突变, FLT3 ITD为预后不良因素,单独伴 CBFB-MYH11阳性的AML病人预后良好,但同时伴 FLT3 ITD突变可能会抵消或影响其预后意义,这部分病人可能会受益于索拉菲尼、舒尼替尼等激酶抑制剂治疗。该病人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t(16;16)(p13.1;q22)易位,支持 CBFB-MYH11融合基因阳性结果。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符合AML-M4Eo。细胞免疫分型支持恶性髓系幼稚细胞表型。综合MICM检测结果,该病人诊断为伴 t(16;16)(p13.1;q22)易位和 CBFB-MYH11 融合基因阳性的 AML。
(四)DNA序列检验诊断报告、融合基因检验诊断报告(表2-18、表2-19)。
表2-18 ×××医院DNA序列检验诊断报告
续表
表2-19 ××××医院融合基因检验诊断报告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