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老年人社会心理问题

第一节 老年心理健康概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8年2月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2015—2050年期间,世界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例将增加近一倍,从12%升至22%。到2020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数量将超过5岁以下儿童的数量。到2050年时,预计80%的老年人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除数量的急剧增加外,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逐年加快,所有国家都正面临着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重大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的难题,我国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由于计划生育等社会政策的实行,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就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行列。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以及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大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几个显著特征。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最新统计,201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1 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高出2013年0.6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字,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老龄人口的急剧增长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老年人的赡养问题、社会医疗问题、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等等,这些都将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生活水平、健康情况和精神风貌,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也逐步成为我国甚至全球的研究热点。我国心理学界对老年心理问题的关注较晚,约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开始。在这近40年的时间里,我国对老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也在逐渐上升。

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内涵

对于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定义,各国心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检验标准,纷纭不一,但在核心内涵的论述上均大同小异。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正常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包括正常的心理过程和个体心理特征两部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也包含个体内部心理状态的协调一致和对外部环境的良好适应两个方面。

随着身体功能的不断老化,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和心理状态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对于老年群体来说,老化是一个逐渐丧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丧失的适应过程。如何正确认识老化、有效预防和延缓老化进程、实现健康、积极老化是受到领域内持续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以人的心理过程(知、情、意)和个性心理特征为理论基础,结合20多年来对老年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以及相关文献,在2009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一致、与外部适应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他们认为,老年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应涉及以下5个主要方面(图4-1):

图4-1 老年心理健康理论框架

1.认知功能正常

2.情绪积极稳定

3.自我评价恰当

4.人际交往和谐

5.适应能力良好

以此理论框架为支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研制了《老年心理健康量表》。量表是针对我国老年人的具体情况编制,经大样本验证信、效度良好,可供老年医学及老年心理学工作者参考使用。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心理问题呈现多发和趋于严重的态势。由于生理功能的不断衰老退化,老年人成为多种慢性病如心血管类疾病、老年痴呆症的高发人群,而躯体健康状况的加重往往也带来老年人心理疾患的发生。各种疾病在给老年人带来躯体痛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老年人参与社会角色的机会,减少了社会活动的频率,使老年人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心理上也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寂寞等负性情绪。

经济基础及养老保障也是影响老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国内学者梁兆辉对广州和贵州两地2490名老年人进行心理健康及收入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低水平的经济支持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而收支平衡或经济相对宽裕的老人情绪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小,其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较高。同样,对北京市城乡老年人养老保障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没有保障的老年人。

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保障离不开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两个方面。家庭支持可以减少人们的恐惧、焦虑及抑郁情绪,对于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的家庭氛围、配偶及子女适当的关心和照顾,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年龄增长、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退休带来的变化严重削弱了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减少了其人际交往活动的范围及频率,导致生活趋于单一乏味,容易引起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社会支持通过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支持系统为老年人提供物质帮助及精神心理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缓解和应对老化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压力。此外,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及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等具有个体差异的因素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而,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同样需要个人、家庭及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以帮助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目标,完成积极、健康、乐观的老龄化进程。

二、老年期心理社会发展

(一)人格与情绪的稳定性

人到老年,人格是否会发生变化?相关研究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解释。一般认为,人格特征已在早年的生命历程中得到充分发展而基本趋于稳定状态,不会再有较大变动,这一理论解释无论是在长时期人格稳定性研究、参与者内研究还是采用不同样本进行给定人格特质的测量方法中都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支持与验证。虽然早期的跨文化研究表明老年期的人格会逐渐僵化保持稳定,也有学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的大样本大规模纵向研究发现,事实上大多数人并非如此。2005年在西雅图对3442名参与者进行的纵向调查研究发现,人格稳定性与年龄呈不相关关系。该研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现在的人与以往的人相比人格特征方面更具灵活性,没有那么强的稳定性。这一研究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表明,早期研究中所发现的随年龄增长而更具稳定性的人格,事实上很可能并非是由年龄带来的,而是受到年代的影响,即与某一特定年代人群的独特生活经历有关。

人格也是对老年人情绪和主观幸福感的强预测源之一。一项为期23年、追踪了4代的纵向研究发现,自我报告的消极情绪(如不安、无聊、孤独、不快、沮丧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尽管这种减少的速度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变慢;而积极情绪(如兴奋、有趣、自豪及成就感等)则在老年期更趋于稳定。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结合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SST)进行理解:随年龄增长,人们会更加主动地寻找能够带来情绪满足的人或社会活动。另外,老年人相较其他年龄阶段也有更强的情绪管理及调控能力,这也就能够理解老年人为何比年轻人更加积极快乐、消极情绪较少及消极情绪的消失也相对较快等现象。

(二)老年期心理社会发展任务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ck Erickson,1902—1994)将人类心理社会发展全程划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在每一阶段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典型特点,同时也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与目标。根据这一理论,进入到成年晚期,人们会丧失某些生理能力,健康状况逐渐下降,也需要应对各种重大生活事件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最后面对自己的死亡。在这一阶段,老年人的发展任务转变为正确认识及接纳自己的一生,克服已有不足带来的绝望感,完成自我整合,收获完满的人生。对于老年人来说,衰老并不总是意味着消极与失望,虽然退休等社会事件使他们被迫离开原有的社会关系网,但相应地提供了重拾兴趣的机会与可能,他们可以从朋友、家庭以及志愿工作那里收获更多的乐趣、完成自我实现,也得以重新审视自己,寻求生命的意义。

三、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

(一)健康老龄化

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健康老龄化最初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提出,其核心是要从医疗保健和老龄化过程中的老年人健康问题着眼,强调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缩短其带病生存期,使老年人以正常的功能健康地存活到生命终点。在2015年10月1日联合国国际老年人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中,将“健康老龄化”进一步定义为发展和维护老年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发挥过程(包括内在能力和功能发挥两个维度)。相较于之前强调个体健康状态的维持,此次世卫组织对健康老龄化的概念进行了拓展,加入了关爱老年友好环境的因素,进一步扩大了健康老龄化的范围和内涵。

影响健康老龄化的因素也有很多。虽然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某些变化是遗传性的,但多数是因为人们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包括家庭、邻里和社区,以及其个人特征,如性别、族裔或社会经济地位等。这些因素从很早便开始影响老化过程。在生命全程中保持健康行为,特别是平衡饮食、定期从事身体活动和克制烟草使用等,也都有助于减少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并提高身心能力。当然,老年时期行为也依然重要。为保持肌肉质量进行力量训练并保证良好营养既可帮助保护认知功能,延缓对护理的依赖,还可扭转老年人常见的虚弱状况。

(二)积极老龄化

进入世纪之交的9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比健康老龄化更全面、更概括的积极老龄化概念和理论。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应的过程。它容许人们在一生中能够发挥自己在物质、社会和精神方面的潜力,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在需要帮助时,能够获得充分的保护、安全和照料。“积极”强调的是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和公共事务,而不仅仅是体育活动的能力或参加劳动。积极老龄化旨在使所有进入老年的人,包括那些虚弱、残疾和需要照料的人,都能提高健康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由此可见,积极老龄化改变了以往人们的传统观点,由“尽管老年人曾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进入老年后他们就成为社会的负担”,改为强调“老年人是被忽视的宝贵的社会资源,他们健康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与公共事务,将依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者。”

从健康老龄化发展到积极老龄化,均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是整个国际社会从较高层面提出的科学、积极的理论构想。健康老龄化针对老年人处于疾病的高发期角度提出,要强调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在步入老年后身心等各方面尽可能长久地保持良好状态,健康地走完人生。积极老龄化既包涵了健康老龄化的内容,又表达了比健康老龄化更加广泛的涵义。无论是健康还是积极老龄化概念的提出,都充分反映了国内外对老年群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广泛重视与关注,推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仍需要各个领域和老年科学相关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与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