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典的中医药防治及其成效
(一)中医药干预能缩短非典的病程,降低死亡率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广东省中医治疗非典专家组组长单位,成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70例确诊非典型肺炎患者,并应邀会诊了市八人民医院、中山二院、中山三院、省中医院等37名患者,取得了“抗非”战役的“双零”(零死亡率、零院内感染)战绩,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中医的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医院应邀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广传授“非典”的综合治疗方案。《温热论》言:“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据此,我院急诊科在2003年2月至5月,拟银翘散方加减,配合清热解毒中成药治疗非典患者60例,全部病例治愈出院,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平均时间为3.15天,肺部阴影完全吸收者37例,平均时间为6.64天,肺部阴影明显吸收者23例,平均时间为9.03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0天。
广东省中医院对非典进行了辨证施治,分为早期、中期、极期(高峰期)、恢复期。早期以湿热遏阻,卫气同病为特点,湿热阻遏肺卫证,治以宣化湿热,透邪外达,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表寒里热夹湿证,治以辛凉解表,宣肺化湿,麻杏石甘汤合升降散加减。中期以湿热蕴毒、邪伏膜原、邪阻少阳为特点,湿热蕴毒证,治以清热化湿解毒,甘露消毒丹加减;邪伏膜原证,治以透达膜原湿浊,达原饮加减;邪阻少阳证,治以清泄少阳,分消湿热,蒿芩清胆汤加减。极期(高峰期)湿热毒盛、耗气伤阴,瘀血内阻为主要特点;热入营分,耗气伤阴证,治以清营解毒,益气养阴,清营汤合生脉散加减;邪盛正虚,内闭外脱证,治以益气固脱,或兼以辛凉、辛温开窍。恢复期以正虚邪恋,易夹湿夹瘀为主要特点,气阴两伤证,治以益气养阴,方选参麦散或沙参麦冬汤;气虚夹湿夹瘀证,治以益气化湿,活血通络,据虚实不同可分别选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或血府逐瘀汤等加减化裁。103例非典患者(77例符合重症非典诊断标准)经过该治疗后,103例患者临床治愈96例(93.20%),死亡7例(6.80%),治愈患者入院后退热时间为(6.72±3.95)天,且热退后无反复,胸片病灶完全吸收者94例;77例重症非典,临床治愈出院70例(90.91%),死亡7例(9.09%),低于一般重症肺炎的病死率。
北京佑安医院的一项纳入77例患者(包括26例重型非典患者)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清肺解毒养阴中药,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加快患者免疫功能恢复、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缩短激素使用时间、加速患者的恢复。而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评价中心牵头的一项纳入了524例非典患者的多中心对照试验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较单纯的西医治疗可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减轻非典的肺部炎症,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乏力、呼吸急促和气短等症状;减少糖皮质激素等西药的用量。同时,初步安全性评价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安全的。
在2003年5月30日前,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非典确诊患者88例,其中中医介入治疗71例。中医介入治疗强化了个体化辨证治疗,并针对有不同基础合并症的患者,如有糖尿病、高血压病、溃疡病、妊娠等患者,则分别进行辨证论治,用不同方剂治疗。还强调应用中药针剂进行规范治疗,如对非典早期患者,以鱼腥草注射液或穿琥宁注射液治疗;对重型非典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对恢复期患者用生脉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治疗。治疗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不仅发热、胸闷、咳嗽、汗出、乏力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而且症状改善时间较早,重症患者的病死率较低。
糖皮质激素是在非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药物,然而其应用存在着滥用、剂量偏大、疗程过长、对激素应用禁忌证注意不够等问题,以致引发感染、诱发或加重糖尿病、骨折、胃穿孔等,而对于长期隔离治疗的患者,糖皮质激素有可能诱发精神疾患,如躁狂、抑郁、焦虑甚至自杀倾向等。天津的一项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激素用量显著低于单纯西医组;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等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虽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但已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无统计学差异的原因估计与观察样本例数较少有关。本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组激素用量显著低于单纯西医组,降低了大量应用激素的风险性。
(二)中医药干预能改善非典患者的远期预后
中医药为主治疗非典不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肺部残留的纤维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率均明显降低。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0例患者中,一年后随访到了33例患者,复查胸部CT和髋关节X线平片、MRI,结果显示髋关节影像学随访观察未见与非典疾病或激素治疗后相关并发症或后遗症;肺部影像学随访大多数无异常,少部分异常表现多与有基础病史、年龄等有关,也不排除非典疾病本身发病后所残留的部分纤维化。与文献报道西医治疗出现肺部纤维化、胸膜增厚等发病率相比较,初步说明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较好,后遗症或并发症较少。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疾病和临床疗效的评价已逐渐转向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全面地评估患者,即医学的目的不仅重视生命数量(寿命)的延长、对疾病本身的关注,而且同样注重生命或生活的质量。生命质量的评估在非典的康复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生命质量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在总分以及心理情绪因子分方面,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虽然在活动受限以及呼吸困难2个因子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有进一步好转的趋势。
(三)中医药治疗非典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的一项小样本前瞻性研究提示,在减少医疗费用的发生问题上,无论是住院费用、药费还是住院天数,中医药治疗组与同期住院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明显少于后者,而且从中医药治疗组费用构成上看,作为临床治疗非典的主要费用,非典系列中草药费用仅占总费用的4.8%,有着极其明显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四)非典防控中运用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2003年流行的非典,是在缺乏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疗法的情况下,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疫情就得到控制,离不开病例发现、隔离、接触者追踪与管理等经典公共卫生手段。这又印证了传染性疾病防胜于治这一原则的正确性,与中医传统理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预防思想不谋而合。人体发病的关键,取决于机体抗病邪的能力,《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人体寒温失调,起居失常,饮食不节,正气受损,卫外能力下降时,风热病邪可乘虚侵入机体,导致本病发生。非典期间,我院针对医护人员、患者、患者家属等不同人群,进行合理的健康教育,阻断了非典在院内“人传人”的途径,取得了无一例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的院内感染这一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