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对非典的认识
(一)非典的好发季节与中医瘟疫、热病相符
非典符合《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论述,属于中医学瘟疫、热病的范畴,以冬春季常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丑未之纪……二之气……其病温病大行,远近咸若。”所说“丑未之纪”,是指干支纪年中逢丑、逢未的年份。如2003年是癸未年,属“丑未之纪”。“二之气”,指春季,包括24节气中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四个节气,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这一段时间。认为逢丑未之年的这一时段,容易出现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而且范围较广。陈平伯《外感温病篇》:“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与本病的多发季节、临床主要表现相符合。
(二)非典符合中医瘟疫、热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
非典属疫毒之邪,由口鼻而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伴极度乏力、干咳、呼吸困难。起病急,病情重,传变快,主要病位在肺,亦可累及其他脏腑。《内经》已提出了急性传染病从呼吸道吸入这一传播途径:“五疫之至……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天牝”,就是鼻孔,即认为温疫毒气从呼吸道吸收传入人体。叶天士《温热论》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认为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主要累及肺脏,且“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肺为五脏之华盖,上连咽喉,开窍于鼻,主宣发与肃降而司呼吸,外合皮毛而主卫表之功能。初起病,风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首犯肺卫,卫气受郁阻,肺气则不宣,故可见发热微或恶风,咳嗽,头身疼痛等肺卫表证。表不解,风可化热,使邪热愈甚,与湿邪相合,湿热郁阻少阳,临床见寒热似疟,胸腹灼热,肢体困倦,或湿热蕴蒸,邪伏膜原,症见壮热不退,热不为汗衰,脘痞腹胀,舌红苔白如积粉,此为邪在半表半里之证。若风热病邪夹湿不明显,病程迅速进入气分,肺失宣降,肺热灼津为痰,痰热交阻而见邪热壅肺证,则见壮热不恶寒,咳嗽,喘促气急,鼻翼煽动(小儿可见),胸痛,若热盛灼伤肺络,则痰中带血。若正不胜邪,或邪热过盛,湿已化燥,热毒内炽,可传入营血。热扰心神,则身热夜甚,心烦躁扰,舌绛而脉细数,重则热入心包,蒙蔽清窍,则有身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抢救若不及时,邪热闭阻于内,阳气不能达于肢末,出现身灼热而四肢厥冷,造成热深厥深之证,亦可因高热骤降,汗出太过,阴液损耗,气阴两伤,脉微欲绝,为阴竭阳脱之危候。若正能胜邪,正胜邪却,热邪虽渐退,但余热未净,虚热内生,可见低热,手足心热尤甚,口干舌燥等症,如兼有气短乏力、语声低微则为气阴两虚之证。
多数中医专家都认为本病是由春温湿热疫毒所引起,病机以热毒、瘀毒、湿毒为关键,而毒邪贯穿始终。邓铁涛认为本病属中医春温病伏湿之证,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夹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征。高华等认为非典隶属于中医温病范畴,其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病机为热毒痰瘀,壅阻肺络,疫毒内蕴,耗气伤阴,甚则气急喘脱,阴阳离决。任继学认为本病发生发展既有伏邪内潜,又有时疫病毒之感,既伤肺卫,又伤肺体,久之出现肺积,息贲难医之疫。张伯礼认为其病机特点突出“毒”字,外邪引致湿热毒,表里郁闭,再致湿热毒盛,表里俱实。晁恩祥认为患者温热、湿邪重,建议从温病辨证,提出了清热解毒、养心益气、宣表透邪、清热化湿、清里化血的思路。杜志封等认为本病病因应为燥性疫毒,在辨证治疗时应围绕“燥”“毒”展开。吴崇典等认为本病与伤寒病相似,病因为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与非典疫毒,两气相感而发病。赵阳认为本病核心病机应当为风寒湿邪外感,肺气闭阻。总结各家之言,其病机不外湿、热、毒、虚、瘀因素。非典疫病各期病机比较明确突出,临床治疗也就有相对明确的分期分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