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士养性历验
华佗起初是一名专于修炼养性研究医药而兼行医术的方士,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普救众人,应接不暇,而脱离方士行列,专于医业。“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仙,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据李聪甫《中藏经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尚启东《华佗传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等考证,华佗享年98岁(约公元110—208年)。
方士即方术之士,又称术士,最初兴起在燕、齐近海一带,成为秦汉时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后泛指医、卜、星、相之流。方士组成情况复杂,或为神仙养生,或作黄白长生之术,或以医术救人,其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守静养生。当时,自然科学门类的笃行者大都加入方士行列,医学也大都掌握在方士手中。方士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医生,他们专于修炼养性,研讨医药,或兼行医术,极大地丰富了防病治病的方法,扩展并提高了医学理论,成为独具特色的方士医学。华佗当初即为一名修炼养性、研讨医药、兼行医术的方士医生。
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精通儒、道、医经典,具有深湛的经学功底,曾受到陈珪、黄琬之举辟;而其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脱离荣势竞逐之地,终不就仕;遁迹于方士行列,专于修炼养性,潜心研讨医学,并以医术救人。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曹操“又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庐江左慈、谯郡华佗、甘陵甘始、阳城郄俭无不毕至。”曹操招引方士,一是出于谋划和养生咨询之需,二是出于控制,免得聚众谋反。曹植《辩道论》也反映了这一事实,“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卒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世人之徒,接奸宄以聚众,行妖慝以惑民……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范晔《后汉书·华佗传》文末记载:“汉世异术之士甚众,虽云不经,而亦有不可诬,故简其美者列于传末:泠寿光、唐虞、鲁女生三人者,皆与华佗同时。”并言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均说明华佗乃一名方术之士。
后来樊阿“从佗求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漆叶青黏散:漆叶屑一斤,青黏屑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寿百余岁。”裴松之注引《华佗别传》又云:“青黏者,一名地节,一名黄芝,主理五脏,益精气。本出于迷人山者,见仙人服之,以告佗。”正是华佗早年遁迹方士行列,才便于得到“仙人”方士服食长生之方。
著名的辟疫消邪饮——屠苏酒法千余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已成为民俗民风,即为华佗所创。据载“小品正朝屠苏酒法,令人不病温疫。大黄五分,川椒五分,木桂各三分,桔梗四分,乌头一分,菝葜二分,七物细切,以绢囊贮之。十二月晦日正中时悬置井中至泥。正晓拜庆前出之,正旦取药置酒中,屠苏饮之,于东向,药置井中,能迎岁,可世无此病。此华佗法。武帝有方验中,从小至大,少随所堪,一人饮一家无患,饮药三朝。一方有防风一两。”该方是一较早的群体预防温疫之方,除毒消邪,辟却邪恶,以利长生,其中具有浓厚的方士文化气息,也正是因为方士修炼养性,研讨医药,才得以研制该方。
华佗《中藏经》和我国第一部内脏解剖图谱华佗《内照图》,具有鲜明的方士医学特色,其成书与华佗方士医学历验也不无关系。
华佗后来以医为业,不计名利,治病救人,名震天下,但内心对方士专于研究医学修炼养性的清高境地仍存一念,故陈寿《魏书·华佗传》云“晓养性之术……又精方药……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这是对华佗早年方士历验的真实记载,也是对这位伟大的医学天才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基于献身医学临床的敬业精神和病人至上的高尚医德,为治病救人而放弃专于研究医学修炼养性的方士境地。
华佗受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哲学思想的影响,而主张治未病,守静养生,淡泊名利,保养精神;倡导运动导引修炼,编创五禽戏;创制群体防疫饮屠苏酒法,服食长生方漆叶青黏散等,具有一系列里程碑意义的治未病方法,形成了系统的养生思想,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养生方法,大都源自方士实践,从方士养性长生所需而走向民间,尤其是五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