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名方临证备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栀子豉汤《伤寒论》

【原文辑录】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BZ_101_488_850_508_870,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第76条)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第77条)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第78条)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伤寒论》第375条)

【药物组成】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

【功效主治】
功效:

清热宣郁除烦。

主治:

身热,烦闷,不得眠,心中懊BZ_101_488_850_508_870,甚则反复颠倒,卧起不安,胸脘痞满窒塞,按之软而不痛,舌红,苔微黄,脉略数。

【方义解析】

栀子豉汤中,栀子苦寒,具有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导火下行之功;豆豉气味轻散,具有宣透郁热、和降胃气之效。泄热除烦之栀子与透邪宣郁之豆豉相配合,使胸膈郁热得以宣泄,郁热去则虚烦懊BZ_101_488_850_508_870诸症自除。

【临床报道】
神经衰弱

任义[1]运用栀子豉汤加味治疗神经衰弱106例,结果痊愈55例,显效33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2%。

不寐

卢雨蓓[2]用栀子豉汤加味(栀子、淡豆豉、连翘、知母、茯苓、五味子等)治疗不寐43例,显效34例,有效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4%。

反流性食管炎

陈芳瑜[3]用栀子豉汤加味(栀子、淡豆豉、丹参、蒲公英和茯苓),连服1个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84例,对照组用奥美拉唑,结果显示治疗组愈显率91.30%,对照组愈显率80.4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更年期失眠症

毛晓红等[4]用栀子豉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更年期失眠症,药用栀子、淡豆豉、浮小麦、炙甘草和大枣。对照组给予安定片、谷维素和维生素B1。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治验选粹】
下血

邑民金五郎之妻,年二十五。下血数日,身倦,心烦微热,服药无效。予与栀子豉汤二帖,下血减半。妇人大喜,乃更乞药,与前方数帖而痊愈。(《皇汉医学》)

鼻衄

月洞老妃,年七十余。鼻衄过多,止衄诸方无效。余问其状,颇有虚烦之状,因作栀子豉汤与之。四五日后来谢曰:服良方,衄忽止。(《腹证奇览》)

黄疸

一身面目发黄,不饥尿赤,积素劳倦,再感温湿之气,误以风寒发散消导,湿甚生热,所以致黄。连翘、山栀、通草、花粉、香豉,煎送保和丸三钱。(《临证指南医案》)

不寐

九江大圩山货店陈鹏寿,不寐者月余。诊其脉,心肾不交,与栀子豉汤,一服既能寐。栀子折心火下交于肾,淡豆豉起肾水上交于心,心肾交即能寐。(《黎庇留经方医案》)

胃脘痛

郑某,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BZ_101_488_850_508_870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此本系宿食为患,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延多日,酿成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对心中懊BZ_101_488_850_508_870、欲吐两症,投以栀子生姜豉汤:生栀子三钱,生姜三钱,香豆豉五钱。分温作两服,翌日,病家来谢称,服药尽剂后,未发生呕吐,诸症均愈,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伤寒论汇要分析》)

热扰胸膈证

名老中医刘渡舟治董某,女,57岁。心烦懊BZ_101_488_850_508_870无可奈何,每跑到旷野方安,脘腹气胀如有物而不下,脉弦数,舌尖红绛,根部苔腻,小便色黄,而大便反不秘。辨证:心胸热郁,胃气壅塞,此时若大便秘结,则治以小承气汤。今大便畅通,其烦热未能成实,《伤寒论》所谓“虚烦”是也,治应泄热除满,理气和胃。疏方:生山栀12克,枳实、厚朴各9克。服1剂即愈[5]

郁证

名老中医李孔定治秦某,女,25岁。1997年4月10日诊。10余天前因事不遂,致心胸抑郁烦闷,万念俱灰,时欲悲哭,不能自抑,咽中如梗,口淡乏味,疲乏身痛,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弦缓。诊为郁证。乃情志所伤,气机郁滞,阴阳失和。治宜清心除烦,行气解郁,佐以益气除湿。以栀子豉汤合越鞠丸加味:栀子12克,淡豆豉、苍术、苡仁、珍珠母、秦艽各30克,香附、仙灵脾各15克,川芎20克,甘草6克,南沙参50克。水煎3次,分6次服,2日1剂。服3剂后精神情绪好转,睡眠纳食俱佳,头不昏,胸不闷。再以前方去南沙参、秦艽,加桑寄生、知母、百合、远志、五味子调治而愈[6]

呃逆

吕某,男,53岁。1986年6月13日诊。情怀抑郁多日,昨进晚餐时,因愤怒后而呃逆连续不休,呃声洪亮,胸胁烦闷,失眠,纳呆,大便干结,脉弦数,舌苔薄黄。证属肝气郁结,肝火上乘肺胃。治以解郁清火,理气和胃肃肺。方用栀子豉汤合四逆散加味:生栀子、淡豆豉各9克,柴胡7克,生白芍、枇杷叶、枳壳、瓜蒌皮各10克,枣仁12克,竹茹6克,生甘草3克。药进2剂,呃逆稍定。5剂尽,诸恙悉除[7]

低热

名老中医赵绍琴治张某,女,19岁。1991年1月10日来诊。诉低热半年,始起于1990年7月中旬长途骑车疲劳、烦渴而大量饮冰汽水之后,曾在某医院住院,多种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曾用抗生素治疗,体温降而复升。刻诊:身热(体温37.1~ 38℃),午后较甚,时有寒战,头晕不痛,口干不欲饮,食欲不振,一身酸软无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白苔腻,脉象濡软,按之细数。处以:炒栀子、前胡、柴胡、川楝子各6克,淡豆豉、杏仁、枇杷叶、丹参、茅根、芦根、水红花子、焦山楂、麦芽、神曲各10克。7剂,水煎服。药后体温降至正常[8]

神经症

朱某,女,36岁,农民。1983年2月22日初诊。13年前起头皮痛,心烦似有物在捣,经治疗不效。次年痛加剧,不能梳头、洗发,颈项屈仰艰难,四处求医罔效。近年来除上述症状外,觉全身肌肤疼痛,稍触摸则痛不可忍,生活不能自理,夜间失眠,每天夜半发作惊恐、抽搐。病人及家属深为所苦。各处投医,经某医院诊断为“神经症”,并先后住院治疗3个月余,病情有增无减。患者抱着侥幸心理来诊。诊时患者头面、四肢污垢,体臭难闻,饮食尚可,近旬腹胀痛,大便干结难下,舌质红,苔微黄腻,脉象数而有力。此系热扰胸膈,兼腑气不通之证,治宜清通腑实。处方:栀子、淡豆豉各12克,生大黄、厚朴、枳实各10克。2剂。2月25日复诊:全身疼痛见减,腑气已通,舌苔已化,原方去生大黄、厚朴、枳实,继进3剂。2月28日三诊:夜寐转安,惊恐、抽搐已除,但仍心烦,胃纳减少。上方加山药15克,鸡内金6克。前后就诊18次,以栀子豉汤加味,共进58剂,诸症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再发作,且已能做日常家务及农活[9]

病毒性心肌炎

陈某,男,13岁,学生。1983年11月5日初诊。1周前感冒发热,家长给服感冒药后好转,5天前晚上发热又起,仍给服前药,但热不退,且见心烦、心悸、寐差。经某医院检查:体温37.8℃,心率132次/分,律整,第一心音稍弱,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心界不增大。心电图检查:Ⅰ度房室传导阻滞,T波低平。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因家属不同意住院,门诊医生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乙酰辅酶A等治疗3天,症状无改变而来就诊。现症:发热,心烦闷、心悸心慌,寐差纳呆,恶心呕吐,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数。证属邪热内羁,热扰心窍;治宜清宣邪热,宁心除烦。处方:山栀子10克,淡豆豉15克,淡生姜3片,姜竹茹6克。3剂。11月8日二诊:心烦心悸、恶心呕吐见减,仍纳差,苔薄黄,脉稍数,守上方加鸡内金6克、山药15克。再进2剂。11月10日三诊:心烦心悸、恶心呕吐止,饮食渐增。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予一味薯蓣饮调理善后[9]

鼻出血

余某,女,73岁,家庭妇女。1984年2月11日诊。近10天来,每天上午10—11时自觉心烦,胸中如有物塞,随后鼻出鲜血淋漓,约半小时许心烦退,胸闷减,则鼻血止。经治疗数天未效而来诊。现症:鼻出血,血色鲜红,饮食及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稍数。证属邪热内扰胸膈,伤及血络,迫血妄行;治宜清热除烦,凉血止血。处方:炒栀子、淡豆豉各15克,白茅根10克。2剂,血止[9]

氨茶碱反应

李某,男,67岁。1982年8月17日就诊。患者患支气管哮喘多年,自述今日晨起服氨茶碱片0.2克,半小时前曾肌内注射青霉素80万单位,链霉素0.5克(均经皮试),静脉推注氨茶碱0.5克,50%葡萄糖注射液40毫升。现觉胸中烦乱,坐卧不安,并以手拍胸为快。因有肝脏疾病,不愿服镇静剂,故求治于中医。查舌苔微腻,脉弦微数。此属邪扰胸膈之证。治宜清宣郁热,令急煎栀子24克,香豉15克,顿服。半小时后,烦乱已减,令再服,2小时后,患者靠椅缓缓入睡。尔后,每发哮喘,口服氨茶碱或静脉推注氨茶碱时,必先服栀豉汤一二剂,自觉反应甚微[10]

【临证备考】

1.从《伤寒论》记载看,栀子豉汤煎煮时,应栀子先煎,豆豉后下,且煎煮时间相对较短,意在发挥本方轻清宣透之特性,达到泄热解郁的目的。

2.栀子性味苦寒,易伤脾胃,故脾胃阳虚,大便溏薄者,本方宜慎用。《伤寒论》中指出:“凡用栀子豉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3.栀子豉汤药味简洁,应用时可随证化裁,如《伤寒论》中,仲景就列有不少栀子豉汤的加减方。如少气者,加甘草益气,名栀子甘草豉汤;兼呕吐者,加生姜止呕,名栀子生姜豉汤;兼胸痞腹胀者,去豆豉,加枳实、厚朴,名栀子厚朴汤;若伤寒热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的“劳复”,加枳实宽中行气,名枳实栀子豉汤;若胸膈有热,而中焦有寒,身热不去而微烦者,去豆豉加干姜,名栀子干姜汤;若身热发黄者,去豆豉加黄柏、甘草,名栀子柏皮汤。

4.实验研究表明,栀子豉汤可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11]。本方对实验性大鼠脂代谢紊乱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12]。栀子豉汤可提高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的多巴胺、5-羟色胺含量,从而显著改善抑郁状态[13]

【评述指要】

栀子豉汤乃清热除烦之良方,《伤寒论》中原治误用汗、吐、下后,余热郁结胸膈,以致身热懊BZ_101_488_850_508_870,虚烦不得眠。因非实邪,而是无形之郁热,故胸脘虽满而按之濡软,这与痰水结胸而硬满疼痛者不同,临证时应予以辨别。栀子豉汤用药仅有栀子和豆豉两味,方虽简易,药物寻常,而用途较广。如从古代医家的医案记载看,本方可以治疗血证。笔者认为,栀子豉汤所治之出血证,多因湿热蕴郁,或热邪郁结,或兼以外邪束表,以致血行被遏,离经外溢,临证可随证加入粉丹皮、白茅根、地榆、生地炭、赤小豆之类。医学大家叶天士喜用栀子豉汤,常能阐发仲景余蕴,发前人所未发,如以本方加郁金、瓜蒌皮、杏仁组成苦辛轻剂,不仅能治疗“虚烦不安”,尚能用于脘闷不饥,咳逆头胀,大小便难,以及身热、汗出、神蒙等。又如前案所载,叶氏以本方加连翘、通草之类,治疗湿温溺赤,郁结发黄等。后世医家治疗伏气温病,邪在营分,由里达表,于本方加生地之类,既能清营分之热,又可宣透伏邪,透热转气,使邪从气分而解。

实验研究表明,栀子豉汤具有调节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抗抑郁的作用。笔者的临床实践也发现,对于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胆囊息肉、肥胖症等,辨证有胸胁郁热者,可用本方合左金丸,加小青皮、瓜蒌皮、蒲公英、桑白皮、荷叶、丹皮、生山楂等,取效较好。至于采用栀子豉汤治疗精神科疾病,则更为频繁,如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记忆力减退症等,患者经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心中懊BZ_101_488_850_508_870,夜卧易醒,胸脘不舒,大便偏干等。笔者体会,栀子豉汤用于脾胃病的治疗,只要辨证得当,亦可获理想之效,如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食管炎、食管憩室、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见胸骨后有热灼感,脘腹胀满不适,按之不痛,嘈杂似饥,而不欲多食,莫名心烦,夜寐不安,而反复时作者,宜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味治疗。

至于《伤寒论》载本方煎服法中“得吐者,止后服”,多数医家认为本方并非吐剂,如张锡驹《伤寒直解》云:“本草并不言栀子能吐,奚仲景用为吐药,此皆不能思维经旨,以讹传讹者也。”“且吐下后虚烦,岂有复吐之理乎?”近人陆渊雷亦云:“栀子豉证而呕者,加生姜以止呕,可知栀豉决非呕剂。”笔者以为,以上医家的说法可从。

【参考文献】

[1]任义.栀子豉汤加减治疗神经衰弱106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1985(2):14

[2]卢雨蓓.栀子豉汤加味治疗不寐43例[J].河南中医,2005,25(3):38

[3]陈芳瑜.栀子豉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84例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04,16(5):132-133

[4]毛晓红,曾涛.栀子豉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更年期失眠症临床观察[J].中医中药,2008,34(5):64,67

[5]王琦,盛增秀,蒋厚文,等.经方应用[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222

[6]袁胜.李孔定临床应用栀子豉汤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1):685

[7]沈之稽.杂病运用栀子豉汤治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8(2):20

[8]艾军.赵绍琴教授运用栀子豉汤的经验[J].广西中医药,1995,18(3):20-22

[9]魏蓬春.栀子豉汤的临床运用[J].新中医,1995(3):46

[10]陈永前.栀子豉汤治疗氨茶碱反应[J].新中医,1985(3):48

[11]田义龙,赵静,任艳青,等.栀子豉汤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26(6):5

[12]朱晓红.栀子豉汤调节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05

[13]高芳.栀子豉汤治疗抑郁症的实验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