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崩 漏
【概述】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可发生在月经初潮后至绝经的任何年龄,足以影响生育,危害健康。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
名医案例
1.魏子孝医案(1则)
功能性子宫出血肝郁肾虚、冲任不固之崩漏,以益肾疏肝、固涩冲任收效。
个人信息:郑某,女,21岁。
初诊:2013年6月27日。
主诉:阴道不规则出血7年。
现病史:初潮13岁,自2006年患者无明显诱因阴道不规则出血,未系统诊治。2009年8月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阴道大量不规则出血,流血时长达半年,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予口服中草药汤剂、云南白药、止血敏、立止血等药物后出血停止。2011年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就诊于北医三院,自诉垂体核磁检查未见异常,建议口服“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等药物建立人工周期,停药后阴道仍不规则出血,出血持续1~2个月,伴乏力、头晕、下腹部坠胀痛。2013年5月因流血量大,在北京某医院就诊,查内分泌激素:未见异常,子宫附件彩超:子宫内膜厚约0.98cm,子宫左上方囊肿,大小约5.2cm×5.2cm,CDFI未见血流信号,给予黄体酮止血治疗。刻下症见:自发病以来患者体重增加50kg。就诊时头晕,乏力,动则加重,阴道少量出血,色黑质淡,腹胀,下腹部坠胀,纳差,肥胖,情绪易激动,多汗,眠差,二便调。既往过敏性鼻炎史,对花粉过敏。脂肪肝史。
检查:形体肥胖,黑棘皮症(+),心肺(-)。舌胖,舌质暗,舌尖红,苔薄白微腻,脉沉细。
中医诊断:崩漏;辨证:肝郁肾虚,冲任不固。
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益肾疏肝、固涩冲任。
方剂:桑寄生15g、川断12g、菟丝子15g、丹参15g、白芍20g、柴胡12g、香附10g、苍术20g、川芎10g、生山楂15g、鸡血藤15g、菖蒲20g、郁金15g、生蒲黄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西药二甲双胍,每次0.5g,每日3次,口服。
二诊(2013年7月3日):自服药后阴道出血量较前减少,未净,无痛经,困倦,口黏,眠差,大便溏,2~5次/日,便前腹痛,便急,小便正常。查体: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舌胖,边有齿痕略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内分泌六项:促卵泡成熟激素(FSH):8.40U/L,促黄体生成素(LH):5.26U/L,催乳素(PRL):21.08nmol/L,雌二醇(E2):58.65pmol/L,孕酮(P):0.51mnol/L,睾酮(T):0.60nmol/L。妇科彩超:子宫附件囊肿。原方去生蒲黄,加赤石脂以收敛止血。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2013年7月11日):体力较前明显改善,下午2点至3点多发生饥饿感,情绪稳定,夜寐可。上方去赤石脂、鸡血藤,加莪术12g、皂刺10g、海藻30g,增丹参30g、川断15g加强补肾活血、消痰散结作用。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随访半年患者阴道无异常出血,月经周期28~30天,每次行经5~7天,量可,色鲜红,无血块,无痛经。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二七而天癸至,人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天癸至”即指肾精充足;“人脉通、太冲脉盛”指气血充盛,所以补肾、调理气血即是治疗月经病的基本大法。刘河间曰“天癸既至,皆从厥阴论之”,包括后世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本患者属于中医“崩漏”,《诸病源候论》记载为:“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崩漏”可概括为虚、热、瘀等不同机制,如怒动肝火之实热崩漏,肝不藏血,冲任蓄溢失常为其主要病机,同时又有火热扰血,迫血妄行的病变。再则肝病可侮脾及肾,因而又可有脾虚失统、肾虚失固病变存在。又如阴虚阳搏成崩,病起于肾,而肾水阴虚不能济心涵木,以致“心火亢盛,肝肾之相火夹心火之势亦从而相煽”(《妇科正宗·崩漏门·崩漏总论》),导致“血脉泛溢,错经妄行”而成为心、肝、肾同病的崩漏证。又“经水出诸肾”(《傅青主女科》),“月经全借肾水施化”(《医学正传》),“四脏相移,必归脾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故崩漏病本在肾。
患者肾气亏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液妄行,故见阴道少量出血;肝气郁结,故见情绪易激动,肝火上犯头目,故见头晕,肝郁犯脾,脾失健运,故见纳差,乏力。一诊方中桑寄生、川断、菟丝子源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寿胎丸去阿胶,以温补肾阳、调节冲任;丹参、白芍、柴胡、香附、川芎、生山楂、鸡血藤系仿“逍遥散”和“越鞠丸”方义组成,以疏肝、养血、活血;同时配合菖蒲、郁金开窍解郁,生蒲黄活血化瘀而不留瘀血,全方补肾养血、疏肝解郁、活血止血同时兼顾。二诊见阴道仍有少量出血,去生蒲黄,加赤石脂以收敛止血。三诊见阴道出血止,去赤石脂、鸡血藤。增丹参、川断加强养血补肾之功。患者肥胖,痰湿内蕴,加莪术、皂刺、海藻具有化痰散结作用,现代研究具有减轻体重作用。其中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具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莪术具有改善胃动力、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抗菌、抗病毒、促进机体免疫力等作用。生皂角刺,辛,温,无毒。其功用消毒透脓、搜风、杀虫。魏教授多用于通便、减肥、美容,及证属痰浊的情志病。海藻味苦、咸,性寒,无毒,归肝、肾经。功效为消痰软坚,利水消肿。《神农本草经》曾记载:“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本草蒙筌》:“治项间瘰疬,消颈下瘿囊,利水道,通癃闭成淋,泻水气,除胀满作肿。”现代研究表明海藻中褐藻酸可改善高血脂症状,并抑制血液胆固醇含量的增加,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海藻食物纤维进入人体胃肠后,因吸收水分而膨胀,容易造成饱足感觉,避免摄取过多食物而造成肥胖,并达到减肥保健效果。
本案体现了魏教授区分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病思路,非出血时魏教授注重气血阴阳的调理,从肝肾入手,重视益肾养血、疏肝开郁。
(整理:黄珂、张燕 审阅:魏子孝)
2.余瀛鳌医案(1则)
功能性子宫出血阴虚血热、冲任不固之崩漏,以清热养阴调经止血收效。
个人信息:何某,女,43岁。
初诊:2014年2月15日。
主诉:阴道不规则大量出血1周余。
现病史:3个月前先有闭经,过期1个月后,突发阴道流血,渐次增多(倍于月经期之经血),色暗红,少腹不适,腰部酸楚,烦热口渴,心微悸,晕眩,夜眠欠实,唇舌干燥,苔黄,脉滑数。两周前在某医院妇科求治,诊为出血性子宫病(病理检查:子宫内膜厚,呈息肉样;右侧卵巢含有囊肿之滤泡),给以注射针剂及服药均无效。
中医诊断:崩中,属阴虚血热,冲任不固。
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清血热为主,兼以养阴调经止血。
方药:茅地治崩汤(自拟方)加减:白茅根30g,生地30g,杭芍(酒炒)9g,黄芩15g,蒲黄炭6g,小蓟根12g,生石斛18g,益母草12g,椿根白皮9g,阿胶12g(烊化)。另加十灰散12g,水煎服。
服上方4剂后,血量大减,诸证悉缓;又服1周,崩血渐止。后以调理脾胃、补气益血法以竟其功。
按:余老师诊治崩中,尤着意辨析寒热、虚实及有无兼夹之证,此为确立治法的辨证依据。余老师指出西医亦有“血崩”病名,多指月经周期不改变,节律正常,失血量正常;但于每一周期之间有阴道流血。所不同者,中医所论“崩中”,涵义较广,它还包括西医之出血性子宫病,子宫或卵巢的多种肿瘤等。以临床所见,似以“血热”和“中气虚陷”两种证型较为常见,中医对此二型颇有效方。但新病、正气犹未大伤者较易奏效;久病虚羸、元气亏损者,则一时难以获痊,须在“澄源”与“复旧”方面精心调治。
余老师治疗因于热者崩中经验方——茅地治崩汤,方中白茅根、生地二药用量宜大,否则不足以挽崩中之急,黄芪用量亦宜多于其他诸味。血热重者尚可加黄连6g、黄柏9g,以加强清血热、凉血疗崩之效。此外,余老师治崩巧用炭类药,重在“辨证用炭”。如气虚,加莲房炭、藕节炭、升麻炭;阴虚,加血余炭、陈棕炭、丹皮炭;阳虚,加艾炭、姜炭、百草霜(或另加伏龙肝等药);血热,加地榆炭、苦参炭、侧柏炭;血瘀,加茜草炭、艾叶炭。
治疗轻证血崩或漏下,善用简效方药:其一为前贤用炭类药的变化方(莲房炭、百草霜、荆芥炭各6g,棕榈炭9g。共研、和匀,分二次酒调服或米饮调服);其二是《罗氏会约医镜》中的一个验方,药用艾叶、姜炭、阿胶(烊化)各15g,水煎服。
同时,余老师重视本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常嘱咐患者须注意及早到医院做妇科检查。临床所见患者中,有一些是属于子宫、卵巢肿瘤患者。其认为某些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所致之崩中,用中医辨证治疗颇有效验;子宫颈癌(特别是菜花型)所致崩中,一般只能以“塞流”(止血)治法暂时取效,故仍当争取中西医结合施治,以免延误病情。
(整理:李鸿涛 审阅:余瀛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