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香港竹篙湾明代走私港

图3-4 《皇都积胜图》之贡狮图

图3-5 广州韦眷墓出土孟加拉国与威尼斯银币

既然中国东南沿海大规模走私贸易始于成弘之际,那么当时的走私港口又在什么地方呢?考古表明,这个走私港就在香港大屿山东北海滨竹篙湾。1975年,竹篙湾发现一处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外销遗址,今称“竹篙湾遗址”(Penny's Bay Site)。1981年,皮考克(B.A.V. Peacock)研究了竹篙湾出土的青花瓷,推测为16—17世纪中国外销货物,认为是运输船只在竹篙湾作短暂停留时遗弃的。(43)据金国平考证,葡萄牙人首次来华登陆地Tamão(屯门)就在香港大屿山。(44)如果皮考克的说法成立,那么葡萄牙人最初在中国从事走私贸易的“屯门”就在竹篙湾。1987—1992年,香港古陶瓷专家林业强对竹篙湾出土青花瓷做了更为深入的年代学研究,他将竹篙湾遗址与景德镇窑址出土青花瓷进行对比研究,推断竹篙湾青花瓷主要来自景德镇民窑,年代约在15—16世纪。(45)换言之,竹篙湾遗址的年代约在成化至正德初年,早于葡萄牙人开辟东方新航线时代。

图3-6 香港大屿山竹篙湾

由于香港特区政府要在竹篙湾填海建迪斯尼乐园,香港考古学会和古物古迹办事处对竹篙湾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中港考古研究室对竹篙湾三次发掘(1986—1992年)的青花瓷片做了分类和拼对整理,并修复了部分器物。据统计,这三次发掘共出土了可复原的青花瓷500余件,碎片20 000余片。器型主要是碗、盘等餐具,可辨认器形的有大碗、中碗、大盘、中盘、小盘。其他还有少量杯、罐和器盖等。器物腹部或底部往往绘有人物、龙凤、孔雀、狮子以及山水、花草等数十种图案。这些青花瓷大多数胎质细腻精白,釉厚而平滑,透明度高,蓝色纹饰清晰艳丽。大部分属于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还有一些外龙泉釉内青花瓷盘残片。只有少数成化窑青花瓷档次较高,不见明代中期流行的红绿彩、斗彩、五彩等高档瓷种。

在发掘竹篙湾遗址时,发掘者在靠近海边的遗址区域还发现了两处护坡石堤及阶梯形平台遗迹。护坡石堤现存约9米,约为东西向,沿上层平台的边缘修建。石堤材料为灰色的砾岩和红色的砂岩,部分石堤特意用灰、红两色岩石相间修成。上下两级平台都为黄色土铺垫于沙滩上,因沙丘起伏不平,较低处还用石块垫高,以保持黄土面的水平。石堤和平台都是部分残存。原始平台分布遍及河道北岸,面积在数百平方米。根据石堤上下层位的包含物判断,石堤及平台年代在明代中期,与竹篙湾遗址所出大批明青花同时代,可知竹篙湾遗址是一个15—16世纪的海港码头。发掘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遗址中发现了使用圆形瓦当建筑,这些建筑根据用瓦当制度以及明代大屿山一带有朝廷的军事驻防的记载,有可能是负责管理海上贸易或海防之用的官府设置”。(46)

由于明朝以“怀柔远人”、“厚往薄来”的原则进行朝贡贸易,往往以高于“贡品”数倍价值的货物“赏赉”朝贡国。这样一来,朝贡越多明廷财政负担就越重,明廷不得不对朝贡贸易国的贡期、贡道、贡船、贡品和人数等进行调整和限制,后来又在广东珠江口外设置了一批属于外港性质的码头,准许非朝贡商船入广东贸易。这件事的起因是:正德四年,暹罗民间商船遭遇风暴,漂流到广东海域。镇巡官按规定,“以十分抽三,该部将贵细解京,粗重变卖,留备军饷”,准其贸易。(47)翌年(1510年),明廷礼部默许了这种做法,只是认为“泛海客商及风泊番船”不属于朝贡船,因此不在市舶司职权范围,理应由镇巡及三司官兼管。(48)既然准许非朝贡商船入境贸易,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明朝原来制定的“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的朝贡贸易原则。此事遭到布政司参议陈伯献和巡抚广东御史高公昭等官员的反对,但广东右布政使吴廷举巧辩兴利,以“缺少上供香料及军门取给”为理由,奏请广东仍保持“不拘年份,至即抽货”的做法,遂使广东对外贸易呈现出一派“番舶不绝于海澨,蛮夷杂于州城”的繁荣景象。(49)

问题是,正德四年才准许非朝贡商船入境贸易,而竹篙湾最早的明青花属于成化窑。例如:竹篙湾出土的成化窑莲池水藻纹杯的纹饰,亦见于景德镇珠山出土成化官窑青花瓷,(50)因此,我们认为竹篙湾遗址恐非“负责管理海上贸易或海防之用的官府设置”,而是“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的走私码头。

明代在广东贸易的外国商船分两种形式:葡萄牙舰队和阿拉伯商船皆为尖底船,而满剌加国、暹罗国则采用中国造平底船,葡萄牙史料称作“中国式帆船”。关于满剌加商船在广东珠江口外停泊的码头,葡萄牙史料记载:“上述满剌加中国式帆船泊于屯门岛。如前所述,该岛距广州20里格。这些岛屿至南头陆地的海面距离为1里格(约3英里)。在那里,满剌加中国式帆船泊于屯门澳,暹罗的中国式帆船则下碇葵涌(Hu Cham)港。较之暹罗人的港口,我们的港口距中国更近3里格。货物先到暹罗人的港口,然后再至我们的港口。南头老爷见到中国式帆船前来,马上向广州报告中国式帆船进入各岛情况。广州派来估价员队货物估价,课税。以实物抽份。”(51)这里有四个地名需要讨论。

其一,屯门岛:这个“距广州20里格”的“屯门岛”,明清文献称“大蚝山”或“大奚山”,即今香港大屿山。清代卢坤辑《广东海防汇览》卷三《舆地二》记载:“大奚山,一名大屿山。……孤悬海外,为夷船必经之所。”(52)

其二,南头:葡萄牙史料或称“南头要塞”。其文曰:“从交趾尽头至中国沿岸近海南岛处要塞密布。……有南头要塞,广州要塞,漳州等等。其中以广州要塞为首,为那一带的贸易中心。……它位于一大河河口。涨潮时,水深三四托。从河口可望见该城。它坐落于一平川之上,无山丘。其房屋均为石质建筑。据说,其城墙宽达7,高度亦达多。据到过该城的吕宋人说,墙的内侧是石砌的。有许多大中国式帆船为该城巡逻,城门关闭。我们前面讲过的国王的大使在城中贸易需有印。否则,只能在距广州30里格处交易。广州人将货物运往该处。”(53)据调查,“南头位于深圳经济特区西部,地处珠江口东岸,南临深圳湾,同香港九龙新界隔海相望。南头半岛紧接南头城,沿西南方向伸出在珠江口的前海和后海之间,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2—7公里。”(54)深圳南头古城距大屿山不远,两地距离相当于葡萄牙史料所记“1里格”(约3英里)。

其三,葵涌(Hu Cham):金国平先生将该地名译作“东涌”,不一定正确。我们认为当为香港新界南部的“葵涌”,正德四年后成为暹罗商船停泊的码头。

其四,屯门澳:《苍梧总督军门志》亦称“屯门澳”,指大屿山东北海滨竹篙湾。(55)所谓“澳”,屈大均《广东新语·地语》说:“凡番船停泊,必以海滨之湾环者为澳。澳者,舶口也。”(56)施存龙认为,“《苍梧提督军门志》中的‘屯门澳’与《粤大记》中的‘大蚝山’则名异而实同地”,均指香港大屿山。大蚝山即大屿山是正确的,但是“屯门澳”实际上仅指大屿山东北海滨竹篙湾。成弘之际这里是中国东南沿海走私贸易中心,正德四年后被市舶司指定为满剌加国商船停泊码头。葡萄牙史料所谓“我们的港口”显然出自满剌加商人之口,亦指大屿山(葡萄牙史料称“屯门岛”)东北的竹篙湾。正如施存龙指出的,明代广东珠江口外许多港口称“屯门”,但是它们并非同一地点。(57)

1510年葡萄牙第二任印度总督阿尔布奎克占领印度西海岸果阿,并以此作为葡属亚洲殖民地首府。1511年,阿尔布克尔克发兵占领马六甲,此后仍有满剌加商船来广东贸易。《明实录》记载:“广东布政使司参议陈伯献奏:‘岭南诸货出于满剌加、暹罗、爪哇诸夷,计其产,不过胡椒、苏木、象牙、玳瑁之类,非若布帛、菽粟民生一日不可缺者。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舰,私置兵器,纵横海上,勾引诸夷,为地方害,宜亟杜绝。’事下礼部议:‘令抚按等官禁约番船,非贡期而至者,即阻回,不得抽分以启事端,奸民仍前勾引者,治之。’报可。”(58)

2008年,我们在香港古迹办公室文物库房内考察过竹篙湾出土明青花瓷片,年代最早的属于成化年间。例如:竹篙湾出土的成化窑缠枝秋葵纹青花碗残片(图3-7),与1981年5月20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一件拍品完全相同。不过,竹篙湾发现的绝大多数明青花瓷片为弘治民窑产品,年代最晚的在正德初年。例如:穿花凤纹青花盘、狮子滚绣球青花盘、缠枝莲花托宝纹碗和团花青花碗等,皆为景德镇正德民窑典型器。(59)明武宗诏令治理广东沿海走私贸易之事就发生在正德九年(1514年)六月,而竹篙湾遗址最晚的青花瓷亦为正德民窑产品。这个满剌加人停泊的码头,显然是随满剌加国的灭亡而逐渐废弃的,最终废弃于1514年。(60)

图3-7 竹篙湾出土景德镇成化民窑青花瓷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