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门达腊—明代“回青”的贸易中心
由于缺乏烧造青花的钴料“回青”,景德镇在正德年间面临生产危机,因此正德御窑厂一度烧造了大批红绿彩或矾红瓷器。《窥天外乘》记载:“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珰(指太监)镇云南,得之,以炼师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30)由此可知,正德年间镇守云南的太监将大批“回青”从云南运往景德镇,以解决明朝御窑厂的钴料危机。
在明代,“回青”从南海和西域两条路线输入中国。吕坤上奏万历皇帝说:“今天下之苍生贫困可知矣。自万历十年以来,无岁不灾……至饶州磁器,西域回青,不急之须,徒累小民敲骨。陛下诚一切停罢,而江南、陕西之人心收矣。”(31)不过,明代从西域贡道进口“回青”始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大明会典》土鲁番条记载:“嘉靖三十三年,进贡回回青三百一十斤八两。”(32)此前,“回青”皆从南洋苏门达腊进口,有三条相关史料。
其一,《明史·外国传》记载:“苏门答剌,在满剌加之西。顺风九昼夜可至。……永乐二年……遣使朝贡。五年至宣德六年屡遣使来贡……十年复封其子为王。……贡物有宝石、玛瑙、水晶、石青、回回青、善马、犀牛、龙涎香、沉香、速香、木香、丁香、降真香、刀、弓、锡、锁服、胡椒、苏木、硫黄之属。货舶至,贸易称平。”(33)
其二,万历十七年(1589年)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34)
其三,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遵生八笺》亦载:“余意,青花成窑不及宣窑五彩,宣庙不及宪庙。宣窑之青,乃苏浡泥青也,后俱用尽。至成窑时,皆平等青矣。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淡,颇有画意。”(35)
有学者认为,“苏麻离青”与“苏渤泥青”表示两种不同钴料。其实,二者只是译名不同。顾名思义,“苏麻离青”或“苏渤泥青”意为“来自苏门达腊的钴料”,那么,苏门达腊当系明代“回青”贸易中心,专门为安南、云南和景德镇等青花窑厂提供伊斯兰世界出产的钴料“回青”。15世纪中叶,朝鲜李朝在京畿道广州官窑开始烧造青花瓷,因钴蓝颜料稀有,所以朝鲜早期青花瓷非常珍贵,考古发掘的朝鲜早期青花瓷亦十分有限。《慵斋丛话》卷十记载:李朝“世宗朝御器,专用白磁,至世祖朝,杂用彩磁。求回回青于中国,画樽罍杯觞,与中国无异,然回青罕贵,求中国亦未多得。朝廷议曰:‘中国虽穷村茅店,咸用画器,岂皆回青所画,应有他物可画者。’访于中国,则皆曰此土青也。然所谓土青者,亦未求得,由是我国画磁器甚少”。(36)可知朝鲜李朝是从中国进口“回青”。
1433年郑和下西洋结束后,明廷仍从苏门达腊进口“回青”,如宣德十年(1435年)苏门答腊国贡物中就有“回回青”。《明史·外国传六》记苏门达腊国曰:“成化二十二年,其使者至广东,有司验无印信勘合,乃藏其表于库,却还其使。别遣番人输贡物京师,稍有给赐。自后贡使不至。”(37)实际上,苏门达腊国与明朝只是在成化二十二年后停止官方贸易,两国民间贸易从未中断。云南为了烧造建水青花,一直与苏门达腊保持密切联系。正因为如此,镇守云南的太监才能在正德年间从云南得到“回青”,缓解了景德镇御窑厂的“回青”危机。至于“回青”究竟产自伊斯兰世界的什么地方,目前学界尚无明确的结论。
《明史·外国传》记载:满剌加国“自为佛郎机所破,其风顿殊。商舶稀至,多直诣苏门答剌。然必取道其国,率被邀劫,海路几断”。(38)据葡萄牙史料记载,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第二年(1512年),几乎没有任何外国商船在马六甲停泊。(39)在印度尼西亚发现了许多正德窑青花瓷,现藏雅加达国家博物馆。其中一件缠枝番莲“长命富贵”款玉壶春瓶(图2-7:1),与香港竹篙湾遗址出土正德窑穿花凤纹盘的部分纹饰相同,必属同一时代。印度尼西亚出土正德窑明青花,如荷塘纹青花盘、麒麟望月青花盘等(图2-7:2—5),以及喜盈门青花盘、番莲纹青花盘(图2-8:1—2)、正德窑应龙纹青花罐(图2-8:3),就是这个时期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运到爪哇或苏门达腊的。
16世纪末,苏门达腊国更名“哑齐国”。《明史·外国传》记载:“迨万历间,国两易姓。……贡物有宝石、玛瑙、水晶、石青、回回青、善马、犀牛、龙涎香、沉香、速香、木香、丁香、降真香、刀、弓、锡、锁服、胡椒、苏木、硫黄之属。货舶至,贸易称平。地本瘠,无麦有禾,禾一岁二稔。四方商贾辐辏。华人往者,以地远价高,获利倍他国。其气候朝如夏,暮各秋,夏有瘴气。妇人裸体,惟腰围一布。其他风俗类满剌加。篡弑后,易国名曰哑齐。”(40)哑齐,即今苏门达腊岛北端的亚齐。为了和葡萄牙人争夺马六甲,奥斯曼帝国苏丹曾经派舰队到亚齐建立海外军事基地。
图2-7 雅加达国家博物馆藏正德窑玉壶春瓶、正德窑青花盘
图2-8 雅加达国家博物馆藏正德窑青花盘和应龙纹青花罐
据葡萄牙史料记载,奥斯曼帝国苏丹曾在16世纪将500名土耳其人以及大型石炮和大量军需物资送给亚齐的苏丹,用以支持亚齐国攻打葡萄牙人占领的马六甲。这个500人的土耳其海外兵团,由枪手、翻砂工和军械工程师组成。尽管迟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或隆庆元年(1567年),这支奥斯曼帝国舰队才有两艘船抵达亚齐,但这只是奥斯曼帝国派往苏门达腊岛的第一批军火运输船队。在一份万历十三年(1585年)写成的葡萄牙文献中,详细记述了各种口径的土耳其青铜炮、枪支以及海军人员和能够增强和保卫要塞的军械工程师。土耳其人不仅教授亚齐人制造火枪,而且也把已拥有优势的火枪型号传给他们在亚齐的穆斯林伙伴。在亚齐铸造的一门大炮给葡萄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他们把它作为一件礼品赠送给西班牙国王。到17世纪早期,亚齐苏丹伊斯坎达·穆达号称有一个约2 000件武器的军火库。(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