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蔬菜病虫害现代防治技术大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七、冬瓜细菌性角斑病

(一)症状

冬瓜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果实,有时也侵染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真叶染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病部质脆易穿孔,区别于霜霉病(图1-49)。茎、叶柄染病,侵染点出现水浸状小点,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也见菌脓,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果实染病,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病菌侵入种子,致种子带菌。

1-49.jpg

图1-49 冬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叶

(二)病原特征

该病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1 achrymans (Smith et Bryan) Young, Dye & Wilkie],流泪致病变种(黄瓜角斑病假单胞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相互呈链状连接,具端生鞭毛1~5根,大小为(0.7~0.9) 微米× (1.4~2) 微米,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在金氏B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近圆形或略呈不规则形,扁平,中央凸起,污白色,不透明,具同心环纹,边缘一圈薄且透明,菌落直径5~7毫米,外缘有放射状细毛状物,具黄绿色荧光。生长适温24~28℃,最高39℃,最低4℃,48~50℃经10分钟致死。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由叶片或果实伤口、自然孔口侵入,进入胚乳组织或胚幼根的外皮层,造成种子内带菌。此外,采种时病瓜接触污染的种子致种子外带菌,且可在种子内存活1年,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可存活3~4个月。生产上如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子叶发病,病菌在细胞间繁殖,冬瓜病部溢出的菌脓,借大量雨珠下落,或结露及叶缘吐水滴落、飞溅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露地冬瓜蹲苗结束后,随雨季到来和田间浇水开始,始见发病,病菌靠气流或雨水逐渐扩展开来,一直延续到结瓜盛期,后随气温下降,病情缓和。发病温限10~30℃,适温24~28℃,适宜相对湿度70%以上。病斑大小与湿度相关:夜间饱和湿度大于6小时,叶片上病斑大且典型;湿度低于85%,或饱和湿度持续时间不足3小时,病斑小;昼夜温差大,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田间浇水次日,叶背出现大量水浸状病斑或菌脓。有时,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该病发生和流行。

除侵染冬瓜、节瓜外,还侵染葫芦、西葫芦、丝瓜、甜瓜、西瓜、黄瓜、笋瓜等。

(四)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品种

冬瓜的抗病材料有粉皮2号、蓝宝石1号、粉杂冬瓜09-3、墨地龙、铁杆粉斯(XPD013-2016)、小家碧玉(XPD014-2016)等。

2.种子处理

从无病瓜上选留种,瓜种可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小时,或50℃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还可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分钟,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小时,或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3.强栽培管理

重病地块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用无病土壤育苗。高畦种植,合理灌溉,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棚室合理调节温湿度,要适时支架提蔓、绑蔓,加强通风降湿。温室大棚冬瓜、黄瓜要求叶面不结露或结露时间不超过2小时,中午和下午放风,使相对湿度降到70%~80%,如气温达到13℃以上可整夜通风降湿。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浇后闭棚,使温度上升,闷1小时后缓慢放风,遇连阴雨或发生霜霉病、角斑病后应控制浇水。不在露水未干时进行农事操作。当季瓜类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施农药防治,可选用杀菌剂有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或3%多抗霉素800~1000倍液等,7~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用5%加瑞农粉尘剂喷粉,每次每亩用药1千克。

5.可施用VA菌根

施用VA菌根(Glomus macrocarpum)可减轻冬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