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
潭柘寺在西郊门头沟区潭柘山的山腰里,始建于西晋(公元256—316年间),可算得上一座老庙了,因此北京人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跟一切的大型建筑一样,它的名字也曾改过多次。基本上是大修一回,就得改个名字,要不人家投入人力物力的修它干吗呀,总得留下点痕迹吧。它最初的名字叫嘉福寺,因山上有泉水,唐代改为龙泉寺,后来还叫过万寿寺、岫云寺。后来干脆就以本地特有的龙潭和柘树为名,叫了潭柘寺。
修建潭柘寺的人极其懂得尊重自然,既然处在山里,就来个依山而建,山势正好把院落逐进升高,不费什么劲就得到了宏大雄伟的气势。全寺共有3条纵向轴线。主要轴线上自然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之类主要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宝殿的等级非同小可,它用的是重檐庑殿屋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台基下加汉白玉栏杆,规格远高于一般佛寺。估计是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皇上亲自来过之后,又赐了金子,有了钱及皇上做后盾,重建时把等级抬高了。
潭柘寺大殿
大雄宝殿的正吻,应当是“龙生九子”的“九子”之一的螭吻。他被塑造成一对,高踞在屋顶之上,俯瞰芸芸众生。民间传说有一回康熙皇帝前来拜佛,那俩小龙低头一看,乖乖不得了,真龙来啦,赶紧跑吧!刚一动弹,被眼尖的康熙看见了,忙叫了一声:“站住!”哥俩吓得没敢再动。康熙不放心,命人用两条粗大的金链子把他俩锁了起来,于是他俩便老老实实地趴在那儿,至今未动地方,那链子也还在屋顶上。你要是仔细看,可以发现它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们的正式名字叫“镀金剑光带”。它们不但是装饰品,而且兼有避雷针的作用。
正吻和镀金剑光带
相传元代忽必烈有个爱女,名叫妙严。曾几何时,她也是一位舞枪弄棒的女中豪杰。后来自觉杀生太多,决心皈依佛祖,到此出家。妙严自出家后,十分虔诚,每日必到观音殿来拜佛,求佛祖饶恕她那杀人不眨眼的祖先们。几十年来,她脚下那块砖上竟磨出了30多厘米深的脚印,可见心意之诚。
潭柘寺香火旺盛,常住寺内的和尚最多能有上千人,平时也有三五百人,那口供和尚喝粥的熬粥大铜锅直径竟有3米,深2.2米,一次能下米16斗。熬粥的小和尚估计都得蹬着梯子干活儿。
在潭柘寺前方有本寺历代名僧的墓塔群,称做塔林。实际上,去潭柘寺最先看见的倒不是寺庙,而是这个塔林。塔林分上、下两院,共有72座大大小小的塔。上院为清代塔,下院是金、元、明代塔。塔的式样多为砖砌密檐实心。从塔的高矮和层数可以看出埋在它里面的高僧有多高。我认为以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所建通理禅师墓九层塔为最高大。公元1185年为金代高僧政言所建一小石塔,塔虽不大,却是用整块石头雕出,也算一奇。
政言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