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指数的形成方法、数据说明和权重的生成
0.1.1 指标处理与数据说明
根据《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2)》所构建的理论框架,我们从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以及国民经济素质6个维度(见表0-1),对2015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增长质量状态进行考察。本章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6)》《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6)》、各省2016年统计年鉴、统计汇编以及统计公报,由于数据标准的原因,暂未包括港澳台地区;同时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的缺失和特殊性,西藏虽被列入统计但未进入排序。
表0-1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构成一览
续表
在基础指标计算方面,个别数据需要具体说明:在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中,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技术效率变动和资本生产率4个指标都涉及资本存量的计算,参考张军等(2014)的研究成果,我们选择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永续盘存法来计算2000—2015年各地区的物质资本存量。另外,使用潜在产出法中比较常用的DEA法,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15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技术效率进行估算,在此我们只根据需要,选择测算出的各地区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和技术效率、资本存量来进一步计算资本生产率。在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中,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数据采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5年发布的《2015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各省份的数据。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指数中,有关经济波动率的计算,我们分别算出各地区2014年和2015年经济增长的增长率,进而计算2015年各地区的经济波动率。
各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基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报告(2012)》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依旧从经济增长的效率、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以及国民经济素质6个维度构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基于原有的37个指标,作了略微的调整,在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维度,增加了社区福利机构覆盖率基础指标,在国民经济素质维度中,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将原有指标体系中的行政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调整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与此同时,在原有基础素质、能力素质和协调素质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素质和信息化素质,分别用技术市场成交额占比和邮电业务总量占比基础指标来表示,共同反映一个国家长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国民财富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一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表现。因此,构建包含6个维度40个基础指标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由于选取的测算数据是截面数据,数据缺失不多,整体上数据集质量较高,根据此数据集得出的增长质量指数的可信度和现实符合度也相对较好。
本书涉及的具体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计算指标的公式如下:
(一)正向、逆向、适度指标的处理方法
对于逆向指标的处理,采用求倒数的方法,适度指标的处理方法参考项俊波《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测度与分析》(2008)的成果,即X=-|原始值-适度值|,其中,投资率<38%;消费率≥60%。
(二)基期、真实GDP测算
对于真实GDP的测算,我们以2000年作为基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来计算定基GDP指数,即计算各个时期环比指数的连乘之积来求得以2000年为基年的定基指数。用名义GDP除以GDP平减指数(2000年=100)得到真实GDP的值,其中,GDP平减指数的环比指数公式为:
(三)各维度具体指标的测算
(1)经济增长的效率
1)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技术效率变动——DEA法
选择使用潜在产出法中比较常用的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14—2015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我们利用缩放因子之比构造消费数量指数,以GDP作为产出指标,以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指标,具体使用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为基础指标,使用DEAP软件进行编程,由此求得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2)资本生产率
对于资本存量的估算采用永续盘存法,具体估算公式为:Kit=Kit-1(1-δit)+Iit,其中i指第i个地区,t指第t年;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度量当年投资I;对于固定资本价格指数,直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求得2000年为基年的不变价格表示的真实固定资本形成总价格。基期的资本存量我们按照国际常用方法计算:,其中,K0是基期资本存量,I0是基期投资额,g是样本期真实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经济折旧率δ采用张军等(2004)的研究成果,为9.6%。
资本生产率=GDP(2000年不变价格)/资本存量
3)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GDP(2000年不变价格)/从业人数
(2)经济增长的结构维度
1)产业结构
工业化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即非农产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
第一(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
2)投资消费结构
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GDP。
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GDP。
3)城乡二元结构
二元对比系数: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二元反差指数: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即|非农业的产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其中,非农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3)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经济波动率: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的绝对值(其中经济增长率为真实GDP的增长率)。
(4)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dist代表t时期的泰尔指数,i=1,2分别表示城镇和农村地区,zit表示t时期城镇或农村的人口数量,zt表示t时期的总人口,pit表示城镇和农村的总收入(用相应的人口和人均收入之积表示),pt表示t时期的总收入。
劳动者报酬占比:劳动者报酬/GDP。
(5)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
1)资源消耗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总量/GDP。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电力消费总量/GDP。
2)环境污染
单位产出大气污染程度: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GDP。
单位产出污水排放数:工业废水排放总量/GDP。
单位产出固体废弃物排放数:工业废弃物产生量/GDP。
(6)国民经济素质
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科学技术支出/财政总支出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财政总支出
公共安全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公共安全支出/财政总支出
0.1.2 基础指标与方面指数权重的确定
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我们采用均值化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协方差矩阵作为主成分分析的输入。当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0%以上时,才包含了综合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能力。因此,将主成分系数除以相对应的特征值开根后得到初始特征向量,再使用每一部分主成分系数所占总贡献度的百分比作为权重,对初始特征向量进行赋权加总得到单位特征向量即作为基础指标的权重(见表0-2、表0-3),由此求得各方面指数,再以同样的方法计算各方面指数的权重(见表0-3),最终获得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表0-2 各级指标的统计特征
续表
注:由于篇幅限制,表中只列出了所选择的主成分特征值和贡献率。
由表0-2可见,经济增长质量6个方面指数的累计贡献率都大于80%,即主成分分析反映原始数据信息的能力较强,包含了大部分原始数据的综合信息。因此,运用SPSS 23.0进行基于协方差为输入的主成分分析,得到各基础指标的变量系数以及各级主成分特征根信息,同时,我们采用各级主成分系数除以其特征根的开方,并且使用各级主成分系数占总贡献率的百分比作为权重,赋权相加得到各基础指标相应的权重。在各基础指标的权重确定之后,求得各方面指数值,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获得各方面指数的权重(见表0-3)。
表0-3 各基础指标、方面指数的主成分权重
续表
由表0-3可见,首先,经济增长的结构在综合主成分权重中的数值最高,为0.460,这意味着2015年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的差异更多地源于经济结构的效果,即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国际收支结构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因素,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差异造就了各省份之间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显著不同。其次,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层面的权重也较高,达到了0.408,这意味着2015年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水平很大一部分也受到了地方能源利用情况、污染物排放程度以及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的影响。之后是国民经济素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经济增长的效率,权重分别为0.406、0.191、0.118和0.024。其中,6个维度,即经济增长的结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国民经济素质、经济增长的效率的权重均大于0,这意味着经济增长质量的6个方面维度指标都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