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8: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2 2015年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总指数及排序

我们首先根据所得到的各基础指标的相应权重求得各方面指数值(见表0-3),然后采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各方面指数的权重,合成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值,对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的测度结果如表0-4所示。

表0-4 2015年中国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及排序

图0-1 2015年中国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排序

2015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山西、浙江、江苏、陕西、湖北、海南,都是相对发达的省份,排名前10位省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平均值为3.677。排在后10位的省份依次是吉林、江西、广西、河南、内蒙古、河北、云南、贵州、宁夏、新疆,除吉林、广西、河北以外,均属于中西部内陆地区,排名后10位省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平均值为0.886。排在前10位省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平均值是排名后10位的4.15倍,表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显著优于中西部地区。

表0-5 2015年中国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各分项指数及排序

续表

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陕西、甘肃、广东、北京、重庆、上海、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平均值为1.345,说明这些地区在2015年经济增长的效率较高,然而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排在后10位的省份分别是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吉林、云南、天津、山西、广西和辽宁,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平均值为0.666,排在前10位的经济增长的效率平均值是排在后10位的经济增长的效率平均值的2.02倍。可以看出,位于西部地区的陕西和甘肃的经济增长效率在2015年最高,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排名也较为靠前,而大多数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效率较低,尤其是新疆、宁夏和青海等地区,在未来经济增长中亟须考虑效率因素,通过提高区域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浙江、江苏、内蒙古、重庆、福建和辽宁,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平均值为2.226,这意味着2015年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结构发展水平较高,然而,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排在后10位的省份依次是新疆、吉林、湖南、湖北、云南、河北、宁夏、青海、陕西和甘肃,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平均值为0.306,排在前10位省份的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平均值是排在后10位的经济增长的结构平均值的7.27倍。经济增长结构的权重较高,说明结构维度对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测度有着重要影响,而结构层面发展较好的地区与发展落后的地区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显著,意味着我国区域之间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亟须得到重视。经济增长结构发展较好的地区普遍落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较为缓慢,调整地区经济增长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以及城乡二元结构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当务之急。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指数排在前10位的地区依次是山西、辽宁、河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宁夏、浙江、山东、四川,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指数平均值为1.917,说明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稳定性较高,受外界影响产生的波动性较小,经济增长的抗冲击能力较强,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指数排在后10位的地区依次是贵州、重庆、海南、湖北、云南、江苏、新疆、福建、广东、北京,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指数平均值为0.480,排在前10位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指数平均值是排在后10位地区的将近4倍。从中可以看出,除浙江和山东以外,经济增长稳定性较高的地区多落入东北地区以及中西部内陆地区,而东部地区以及南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差。总体来看,东部地区、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快,但波动性较大,经济发展易受外部环境、内部变动影响而大起大落。相对而言,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稳定性较强。因此,要对东南部地区的经济短期波动进行调整,并且与长期趋势的影响相结合,以熨平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质量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数排在前10位的地区依次是天津、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山东、湖北、河北以及福建,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数平均值为2.077,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数较高的这些地区均是经济增长发展较快、经济增长质量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意味着经济增长较为发达的地区更注重经济增长的福利分配以及人民生活的福利最大化,重视人民共享经济增长硕果,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数排在后10位的地区依次是云南、青海、甘肃、新疆、陕西、宁夏、四川、山西、湖南、内蒙古,其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数平均值为0.763,排在前10位的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数平均值是排在后10位地区的2.72倍。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数值较为落后的地区多处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这说明落后地区对基本社会福利的关注程度较低,在民生方面相关制度政策不健全,亟须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综合发展。

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指数排在前10位的地区依次是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海南、浙江、江苏、福建、重庆、湖南,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指数平均值为3.426。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代价相对其他几个地区较好,近年来大部分东部地区都在注重环境污染治理的改善,在向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进,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指数排在后10位的地区依次是青海、宁夏、山西、新疆、内蒙古、甘肃、贵州、云南、河北、辽宁,其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指数平均值为0.564,排在前10位的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指数平均值是排在后10位地区的6.074倍。这说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代价偏高,且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传统工业基地密集,使得产业耗能严重。而东北地区是传统重工业基地,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岌岌可危,在开发利用本地资源的同时,也要不断治理、改善并促进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因此,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排名靠后的地区应当全面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推进节能化生产以及资源循环再利用生产体系,严格控制单位能耗和污染排放,改善城市环境卫生质量,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经济增长的国民经济素质指数排在前10位的地区依次是北京、陕西、天津、上海、湖北、青海、甘肃、广东、安徽、四川,国民经济素质指数平均值为2.322,经济增长的国民经济素质指数排在后10位的地区依次是广西、海南、河南、河北、内蒙古、新疆、吉林、福建、宁夏以及湖南,其国民经济素质指数平均值为0.278,排在前10位的经济增长的国民经济素质指数平均值是排在后10位地区的8.35倍,差距较大,东部地区国民素质水平最高,尤其是北京、天津、上海这些地区的科学技术支出占比较高,对创新型经济的结构转型和新经济背景下新动力的转换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国民经济素质水平偏低,说明这些地区对于科学创新能力的培育及重视度并不高,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较弱,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且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意识薄弱。与此同时,社会服务水平不高,国民基本素质能力低下,要保持未来经济增长质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能力、大力支持科学创新事业、提高地方自主创新实力成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