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限制开发区域配套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1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及国土空间开发总体评价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陕西、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十二个省(市、区),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2%,占全国总人口的29%,地域辽阔,地广人稀。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达到20.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7%。西部地区民族众多、资源丰富、生物多样。同时,西部地区与12个国家接壤,与东南亚一些国家隔海相望,地理区位十分重要。百度百科.西部地区[EB/OL]. http://baike.baidu.com.

3.1.1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

3.1.1.1 自然资源丰富多彩

西部地区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资源富裕,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大,生物资源多样,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文化资源极具开发价值,且各类资源开发潜力大,为西部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

——矿产资源优势明显。西部地区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储量大,尤其是天然气资源,占全国的比重高达87.6%。西部各省份人均矿产资源基本都居于全国前列。西部已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天山北部及东部地区、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甘肃河西地区、川渝东北地区、攀西—六盘水地区、桂西地区等重点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形成了攀枝花、六盘水、克拉玛依等矿业城市。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西南地区占全国的70%。丰富的水资源为工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

3.1.1.2 土地资源

西部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拥有较高的人均耕地面积,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80%。耕地后备资源充足,占全国的57%;草原面积广大,占全国的62%;生物资源丰富,尤其是西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

3.1.1.3 旅游资源

西部旅游资源类型齐全,极具特色。这里既有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高原湖泊、冰山冰川、大漠戈壁、黄土高原、长江三峡、喀斯特地貌等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也集中了闻名全球的万里长城遗址、敦煌莫高窟、轩辕黄帝陵、古丝绸之路、秦始皇兵马俑、布达拉宫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开发价值非常大。

3.1.1.4 文化资源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铸就了与众不同的民俗民风。从地域和文化个性上看,形成了黄土高原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西域文化圈、藏文化圈、巴蜀文化圈、滇黔文化圈等,这些文化圈个性分明、风格独特。百度百科.西部地区[EB/OL]. http://baike.baidu.com.

3.1.1.5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西部地域广阔,西南、西北自然生态各具特色,生态环境问题也各不相同。西北多高原、盆地、山地、戈壁、沙漠,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极为匮乏。沙漠戈壁面积大,土地沙漠化、盐渍化严重,有一半的土地难以利用。加之人口增长过快,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西南地形地貌复杂,从高原、丘陵到山地、盆地。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但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面积扩大、地质灾害频发。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西部许多地区开发成本极高,开发后修复成本更高。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大批重大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工程的实施,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有所遏制。百度百科.西部地区[EB/OL]. http://baike.baidu.com.

3.1.2 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情况及优化思路

3.1.2.1 西部地区国土空间特点

西部地区国土空间辽阔,但高原雪山、荒漠、盐碱地等居多,适宜开发的土地面积少;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西北水资源匮乏,制约着人口和经济的均衡分布,还引发诸多生态问题;能源和矿产资源大多分布在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域,与主要消费地呈逆向分布;生态类型丰富多样,但生态环境却十分脆弱,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集中展开;频繁的自然灾害不仅使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成本居高不下,而且成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

3.1.2.2 西部地区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突出问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江源保护、石漠化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减轻了历史上国土空间粗放式开发对于资源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然而,西部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仍然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耕地减少过多过快使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增大;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开发活动使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严重失衡,城乡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空间利用效率低下。

3.1.2.3 优化西部地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思路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支撑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矿资源及生态资源等基础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东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渐趋饱和,未来的国土空间开发将向中西部地区适宜开发的区域拓展,这既使满足中西部地区的建设空间需求面临巨大压力,也使满足水源涵养的空间需求、保护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等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既要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保障全国或区域性的生态安全,还要为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而保护耕地,使西部地区国土空间开发处于难以抉择的境地。

基于此,必须根据西部各区域自然条件进行适宜性开发,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适度性开发,依据各类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有节制性地开发,制定和完善区域分类管理政策,逐步形成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经济分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西部地区既有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生态环境很好的重点开发地区,也有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还有依法禁止开发的自然遗迹和文化遗址所在地。因此,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时,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开发要求,确定不同的资源环境保护级别,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如,在耕地集中分布、农业发展条件好的农产品主产区,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在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对各类开发活动进行严格管制,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生态服务功能。通过人口迁移、劳动力转移,促进人口集中与GDP相匹配,促进人口集中与产业集中同步,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弥补其发展机会的损失,从而达到维护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功能以及保障农业地区的粮食生产的目的。同时,在限制开发的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也要选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县城和中心镇进行点状式开发和适宜性开发,形成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