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農業生產
日治之前,香港居民日常所需的農產品,主要入口自廣東省的江門、廣州灣、澳門等地。
日治政府注意到新界的元朗、粉嶺和大埔一帶有不少農地,於是鼓勵當地的農民努力增產。當時元朗有多個大型農場,所生產的蔬菜、瓜果、淡水魚、家禽、家畜等農產品,大部分都用來供應香港市場所需,藉此補充農產品輸入的不足。(見表五)
表五:1942年元朗農場一覽表
資料來源:見《南華日報》,1942年7月20日,頁3,〈元朗農業狀況〉條。
由總督部管理的大埔農場採用改良種植方法,計劃在三年內增加該處果園的生產至原來的兩至三倍。(115)1943年6月,日治政府將港英時期所開闢的石崗軍用機場開發成為農場,種植蔬菜以供應香港市場。(116)總督部並在上水設立“農業指導所”和派遣農業專家指導農民改善耕作方法,致力推動新界地區的農業生產。同時,日治政府又鼓勵農民到新界各處無人耕作的土地墾荒,盡量增加土地的生產力。(117)民間更組織農植生產團體,加入耕作事業。以元朗為例,區政所在農作物收成期,設立蔬菜荷集組合,以統營方法建立農作物銷售架構,以便控制價格。另外,各區更建立“農民合作社”,以便監管農業生產及質量。(118)
除了新界地區外,九龍半島個別地區,如啟德、九龍城、深水埗、紅磡和九龍塘亦積極開墾荒地,以增加農作物生產。(119)日治時期香港市場不停有農產品供應,香港農民可謂貢獻良多。
(1)鄭宏泰、黃紹倫:《香港米業史》(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頁74-75。
(2)關禮雄:《日佔時期的香港》(香港:三聯書店,1993年),頁92;鄭宏泰、黃紹倫:《香港米業史》(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頁94-95。
(3)《香港米業史》,頁77。
(4)唐海:《香港淪陷記:十八天的戰爭》(上海:新新出版社,1946年),頁47。
(5)唐海:《香港淪陷記:十八天的戰爭》(上海:新新出版社,1946年),頁48。
(6)薩空了:《香港淪陷日記》(香港:進修出版教育社,1946年),頁36。
(7)藍如溪、胡美林:《日治下香港的一隅》(香港:伯特利教會,2000年),頁22。
(8)古時遇到荒年,官府把倉庫裏的糧食以平價出售,稱為平糶。
(9)《香港淪陷日記》,頁22。
(10)《陳永嫻口述歷史訪問》,2006年10月20日。訪問者:馬潔婷、馬潔慈,檔號:LN0601-CWH。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藏品。
(11)莫凱:〈現代貿易體系的成長歷程〉,載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上冊,頁288。
(12)Hong Kong Administration Reports for the year 1937 and 1938.
(13)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243。
(14)《麥錫邦口述歷史訪問》,2007年2月28日。訪問者:周家建、黃曉恩,檔號:LN0601-MSB。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藏品。
(15)唐海:《香港淪陷記:十八天的戰爭》(上海:新新出版社,1946年),頁92。
(16)周家建:〈日佔時期的經濟〉,載劉蜀永主編:《20世紀的香港經濟》(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頁152。
(17)藍如溪、胡美林:《日治下香港的一隅》(香港:伯特利教會,2000年),頁65-66。
(18)《黃景添口述歷史訪問》,2006年12月19日。訪問者:鍾婉儀、章珈洛,檔號:LN0601-WKT。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藏品。
(19)盧受采、盧冬青:《香港經濟史》(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頁141。
(20)唐海:《香港淪陷記:十八天的戰爭》(上海:新新出版社,1946年),頁53。
(21)日本防衞廳防衞研究所戰史室著:《香港作戰·長沙作戰》(東京:朝雲出版社,1971年),頁188。
(22)“Six District Bureaus Formed in Kowloon” Hongkong News, 6 February, 1942: 2.
(23)薩空了:《香港淪陷日記》(香港:進修出版教育社,1946年),頁102、127。
(24)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卷二,頁109。
(25)錢景威主編:《旅港三水同鄉會金禧紀念特刊》(香港:旅港三水同鄉會,1962年),頁57。
(26)薩空了:《香港淪陷日記》(香港:進修出版教育社,1946年),頁86。
(27)唐海:《香港淪陷記:十八天的戰爭》(上海:新新出版社,1946年),頁105-106。
(28)藍如溪、胡美林:《日治下香港的一隅》(香港:伯特利教會,2000年),頁43。
(29)同上,頁45。
(30)藍如溪、胡美林:《日治下香港的一隅》(香港:伯特利教會,2000年),頁86。
(31)余叔韶著,胡紫棠譯:《與法有緣》(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43。
(32)《曾元帶口述歷史訪問》,1996年6月14日。訪問者:高添強、周家建,檔號:TYT。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33)張奧偉曾任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及行政局議員;Cheung, Oswald, "Wartime Intelligence in China", in Clifford Matthews and Oswald Cheung (ed.), Dispersal and Renewal: Hong Kong University during the War Year(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335.
(34)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265。
(35)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卷二,頁80。
(36)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卷二,頁381。
(37)關禮雄:《日佔時期的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頁78。
(38)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259。
(39)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卷二,頁78。
(40)同上,頁109。
(41)薩空了:《香港淪陷日記》(香港:進修出版教育社,1946年),頁109。
(42)關禮雄:《日佔時期的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頁178-179。
(43)《華僑日報》,1942年12月26日,頁4,〈憲查與鄰保班之連環性〉條。
(44)《華僑日報》,1942年11月18日,頁4,〈鄰保制度及班長任務〉條。
(45)《華僑日報》,1943年1月7日,頁4,〈設立組長〉條。
(46)《華僑日報》,1944年4月9日,頁4,〈五十戶為一班〉條。
(47)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卷二,頁234。
(48)《循環日報》,1942年1月30日,頁2,〈說明大東亞糧食政策〉條。
(49)《循環日報》,1942年1月30日,頁3,〈計口授糧〉條。
(50)“六両四”是指日治時期每人每天配給糧食的定額。日軍在糧食配給方面採用“十進制”,每人每天配給零點四斤。用中國舊制的“司馬秤”,就成為六両四錢,而“六両四”只是簡稱。
(51)松奄,〈民治部長會見外記〉,《大眾週報》,1943年35期(1943年11月27日),頁5。
(52)藍如溪、胡美林:《日治下香港的一隅》(香港:伯特利教會,2000年),頁58。
(53)《華僑日報》,1942年7月23日,頁2,〈油店地點之編配〉條。
(54)薩空了:《香港淪陷日記》(香港:進修出版教育社,1946年),頁140。
(55)《黃景添口述歷史訪問》,2006年12月19日。訪問者:鍾婉儀、章珈洛,檔號:LN0601-WKT。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藏品。
(56)關禮雄:《日佔時期的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頁97。
(57)同上,頁97。
(58)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卷二,頁145。
(59)鄭宏泰、黃紹倫:《香港米業史》(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頁102。
(60)《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二,頁196。
(61)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卷二,頁330。
(62)《華僑日報》,1943年4月14日,頁1,〈米油糖·最近配給情形〉條。
(63)藍如溪、胡美林:《日治下香港的一隅》(香港:伯特利教會,2000年),頁62;另見《華僑日報》,1943年10月23日,頁1,〈本港的糧食〉條。
(64)《陳祖澤口述歷史訪問》,1996年8月20日。訪問者:周家建,檔號:CCC。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65)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259;另見《華僑日報》,1943年11月30日,頁4,〈香港民食協助會〉條。
(66)關禮雄:《日佔時期的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頁102。
(67)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卷二,頁317。
(68)同上,頁237。
(69)關禮雄:《日佔時期的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頁101。
(70)陳勝:〈論日本侵粵對廣東經濟之影響〉,載《慶祝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6年),頁1240。
(71)Australia War Memorial, AWM54 67/5/5 Part 11,“Conditions in Enemy Occupied Territories Summary No. 11”.
(72)“Profiteers Scored by Chinese Councillor.” Hongkong News, 13 August, 1944: 2.
(73)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卷二,頁313。
(74)鮫島盛隆著,龔書森譯:《香港回想記:日軍佔領下的香港教會》(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1年),頁99。
(75)《華僑日報》,1944年4月9日,頁4,〈民食合作社〉條。
(76)Chow Ka Kin Kelvin, "Hong Kong and Malaya under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unpublished M.A.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9), p.63.
(77)Australia Archives, A4311/5 69/4, “Fortnightly Intelligence Reports Nos, 15 &16”.
(78)《陳祖澤口述歷史訪問》,1996年8月20日。訪問者:周家建,檔號:CCC。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79)《華僑日報》,1944年6月22日,頁4,〈歷時兩年羊市復活〉條。
(80)蕭春:〈開展漁民工作的回憶〉,載廣東青運史研究委員會研究室、東縱港九大隊隊史徵編組:《回顧港九大隊》(廣東:廣東青運史研究委員會研究室,1987年),頁123。
(81)《鄧德明口述歷史訪問》,2006年12月19日。訪問者:盧淑櫻、章珈洛、鍾婉儀,檔號:LN0601-TTM。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藏品。
(82)鮫島盛隆著,龔書森譯:《香港回想記:日軍佔領下的香港教會》(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1年),頁100。
(83)鮫島盛隆著,龔書森譯:《香港回想記:日軍佔領下的香港教會》(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1年),頁98-99。
(84)鄭宏泰、黃紹倫:《香港米業史》(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頁125。
(85)《華僑日報》,1944年1月21日,頁3,〈當前香港各大問題·民治部長均有宣示〉條。
(86)《華僑日報》,1942年6月17日,頁2,〈更正米價〉條;另見《香島日報》,1942年7月20日,頁4,〈召集小賣柴店會議〉條。
(87)《華僑日報》,1944年7月19日,頁1,〈平抑物價漲風的根本問題〉條。
(88)《華僑日報》,1944年5月24日,頁4,〈從業員申請扶養家族多不邀准〉條。
(89)《區巧嬋口述歷史訪問》,2006年11月16日。訪問者:廖元智、馬潔婷,檔號:LN0601-AHS。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藏品。
(90)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卷二,頁350。
(91)《華僑日報》,1944年4月7日,頁4,〈漁民糧食繼續配給〉條。
(92)《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二,頁55。
(93)同上,頁65。
(94)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卷二,頁51。
(95)同上,頁57。
(96)同上,頁61和頁77。另參閱甘志遠著、蒲豐彥編:《南海の軍閥甘志遠》(東京:凱風社,2000年),頁136-137。
(97)《區巧嬋口述歷史訪問》,2006年11月16日。訪問者:廖元智、馬潔婷,檔號:LN0601-AHS。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藏品。
(98)《華僑日報》,1943年7月27日,頁1,〈市場新制度與民生之關係〉條。
(99)關禮雄:《日佔時期的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頁47。
(100)《華僑日報》,1944年3月15日,頁4,〈變更米配給現行制度·決定四月十五日實行〉條。
(101)《區巧嬋口述歷史訪問》,2006年11月16日。訪問者:廖元智、馬潔婷,檔號:LN0601-AHS。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藏品。
(102)《華僑日報》,1942年7月3日,頁2,〈豆類源源而來〉條。
(103)《華僑日報》,1942年7月8日,頁2,〈鹹水魚好·價平市好〉條;另見《華僑日報》,1942年11月18日,頁4,〈魚肉蔬菜供應與價格〉條。
(104)《華僑日報》,1942年12月28日,頁4,〈港製香煙價廉·有人運出圖利〉條。
(105)《華僑日報》,1942年10月1日,頁4,〈大同酒家之領異標新〉條。
(106)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卷二,頁256。
(107)陳君葆:《陳君葆日記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年),卷二,頁162。
(108)《南華日報》,1943年1月29日,頁3,〈歲晚時期·市場嚴禁高抬物價〉條。
(109)筲箕灣戎克漁業組合:《新香港漁民:筲箕灣戎克漁業組合成立一周年紀念特刊》(香港:筲箕灣戎克漁業組合,1943年),頁19。
(110)周家建:〈日佔時期的經濟〉,載劉蜀永主編:《20世紀的香港經濟》(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頁156-157。
(111)周家建:〈日佔時期的經濟〉,載劉蜀永主編:《20世紀的香港經濟》(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頁155-156。
(112)《郭玉珍口述歷史訪問》,2006年11月16日。訪問者:馬潔婷、廖元智,檔號:LN0601-KYC。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藏品。
(113)《華僑日報》,1944年10月1日,頁4,〈當局振興水產〉條。
(114)《華僑日報》,1943年7月29日,頁4,〈獎勵漁人盡量增產·充分供應戰時民食〉條。
(115)《南華日報》,1942年7月20日,頁3,〈元朗農業狀況〉條;另見《華僑日報》,1943年2月25日,頁4,〈大埔農場改良種植增加生產〉條。
(116)《華僑日報》,1943年7月27日,頁4,〈新界錦田機場變作農場〉條。
(117)《華僑日報》,1943年8月2日,頁4,〈推行農林漁牧各大計劃〉條。
(118)《華僑日報》,1942年6月11日,頁2,〈農村開發組合〉條。
(119)《華僑日報》,1943年9月28日,頁4,〈九龍積極計劃增加農產〉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