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声忍语:日治时期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其他

日治時期生活艱難,對於大多數的香港市民而言,三年零八個月的生活是一段掙扎求存的經歷,娛樂對於他們來說是奢侈的要求。不少人為了謀生,連自身的安危也顧不上,更遑論生活質素了。其中一位受訪者吳溢興,憶述在戰時的消遣或娛樂,不過是用紙摺飛機、摺動物而已。大夥小孩子聚在一起,撿起地上的瓦片擲來擲去便是娛樂。

1943年11月11日在《華僑日報》刊登的一則競馬消息。

日治時期雖然大部分巿民都過着枯燥的生活,但日治政府為了粉飾太平,把戰前的賽馬活動保存了下來,還不時舉行馬匹拍賣活動,有關賽馬活動的消息,也會定期在報紙上刊登,為富裕的香港人提供賭博活動。(42)雖然洋人騎師換成了亞裔騎師,香港人還是興致勃勃的投入賭馬的活動之中。

除了賽馬活動外,更多市民可以染指的,便是到隨處可見的賭檔內參與各樣博彩活動。除此之外,日治政府更不時發行名為“香港厚生彩票”的博彩獎券,供巿民落注賭運氣,頗受民眾歡迎。(43)

當時的巿民只要花得起錢,還可以到理髮廳或美容院整理儀容;(44)生活必需品以外的奢侈品,如金器、鑽石等亦可在特定的商舖,如位於中明治通50號的“珍光珠寶公司”購買。(45)

日治政府發行的厚生彩票。

除了購物外,生活穩定的巿民,亦可到電影院看電影、粵劇、話劇和歌舞團等的表演。根據Ian Charles Jarvie的研究,曾在日治時期上映的電影便有137部,(46)除了粵語電影外,日語電影包括黑田記代主演的〈香港攻略戰〉、李香蘭主演的〈萬世流芳〉、長谷川一夫主演的〈瓊宵綺夢〉、市川春代主演的〈幪面怪傑〉,國語電影包括高梨痕導演的〈新生〉、韓蘭根自導自演的〈步步高陞〉、文逸民導演的〈錦繡前程〉,外語電影包括烏發公司出品的〈炮轟蒙地卡羅〉、〈癡男怨女〉、〈情陣疑兵〉和燕京公司出品的滿洲電影〈御碑亭〉等等。戲票票價由五十錢至一元二十錢不等。(47)粵劇和話劇方面,不少戲壇老倌如華南影人劇團的伊秋水、陶三姑;大江山劇團的白駒榮、靚次伯;紫羅蘭劇團的紫羅蘭和新馬師曾等均粉墨登場。(48)香港交響樂團亦曾在娛樂戲院演奏羅西尼的《西維爾的理髮師》、喬治·比才的《卡門》和舒伯特的《未完成的交響曲》等樂章。(49)位於中明治通的明治劇場在1942年5月便曾重金禮聘“金時歌舞團”駐場表演草裙舞、肯肯舞、公仔舞和倫巴舞。(50)

日治期間上演的電影〈萬世流芳〉的劇照,圖中女角為李香蘭。

1944年3月16日《香島日報》刊登一則有關明治劇場上演劇目的廣告。

日治政府成立後,除了為民眾提供部分文娛節目外,還隨即設立“放送局”,為市民提供廣播服務。最初的廣播時段由正午12時至晚上10時30分,廣播內容包括“日本語唱片”、“古典輕樂”、“洋樂管弦樂”和“廣東話演講”等綜合性節目。(51)1942年11月初,放送局更轉播東京的播音節目。(52)1943年中旬,廣播時段有所延長,並分段廣播。另外,為宣傳“大東亞共榮”的思想,放送局提供的新聞時段更涵蓋日語新聞、英語新聞、國語新聞、粵語新聞和印度語新聞。(53)

日治時期,大型的體育活動仍時有舉行,成為市民的一種集體娛樂。《香港日報》在1941年9月初舉辦了“優勝野球大會”(野球即棒球),雖然參賽隊伍多由政府機關和日資機構組成,但當中亦不乏華人隊伍。(54)而較受香港市民歡迎的足球比賽和籃球比賽,亦曾舉辦盃賽活動,參賽隊伍包括地區球隊和商業隊伍,(55)香港學界亦曾在日治期間舉辦籃球賽事。(56)香港的乒乓球代表隊更曾遠赴澳門參加港澳埠際賽。而譽滿中外的南華足球隊更曾在日治期間出訪澳門,並進行五場友誼賽。(57)

除運動比賽之外,到飯店和餐廳消遣亦是市民在日治時期的娛樂之一。位於東昭和通的大同酒家便曾推出價值六元軍票和八元軍票的“套餐”,(58)其他仍有營業的食肆包括中明治通的三龍酒家、(59)德忌笠街的新世界餐室和永吉街的陸羽茶室等。(60)為了招徠顧客,部分酒樓如大觀酒家、大華酒家、新亞酒家和廣州酒家等均增設歌廳和跳舞廳,(61)並有樂隊伴奏和舞女伴舞。而娛樂區的色情場所也很熱鬧,燈火管制放寬時,這些夜場馬上活躍起來。西區的遇安台和山道一帶是這些娛樂區的集中地。“娛樂區組合”對妓女、按摩女和導遊娘這幾類從業員的出入均有限制,目的是維持娛樂區內的繁榮及穩定。(62)各區的娛樂區組合更在1942年11月成立“娛樂區聯行組合會”,以便管理和與政府溝通。(見表一)。

另外,到了1942年中,不少宗教團體申請恢復舉辦社區宗教活動。(63)雖然市民因此可以進行正常的宗教聚會,但教務發展已受到一定的影響。以天主教為例,由於戰時缺乏神職人員推動教務,一度令教務陷於停頓的狀態。而在1921年已開始服務香港市民的瑪利諾修會,更因其美國背景而受到日方打壓,多名美籍神職人員被拘留在赤柱拘留營,只有獲得“第三國通行證”的修女和神父才幸免於難。(64)

表一 “娛樂區聯行組合會”委員名單

資料來源:《華僑日報》,1942年11月16日,頁4,〈聯行組合會〉條。

基督教方面,日治政府成立了“香港基督教總會”來管理香港的基督教團體。“香港基督教總會”最初由岡田五作牧師領導,後改由鮫島盛隆牧師接任,執行委員會亦包括多名華人牧師。(見表二)

表二 “香港基督教總會”執行委員會名單

資料來源:鮫島盛隆著,龔書森譯:《香港回想記:日軍佔領下的香港教會》(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1年),頁79-80。

鮫島盛隆牧師出任“香港基督教總會”最高顧問期間,雖然致力維護香港基督教會權益,但部分教會仍面對教友流失或教堂被封的厄運。位於花園道的聖約翰座堂,因被視為“敵國資產”而被日軍接收,而位於士他令道的九龍城浸信會則險被改作日軍的“慰安所”。(65)與倫敦教會有密切聯繫的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亦曾受日軍施壓;在眾多會友離開香港的情況下,會友只剩下300多人,只是戰前的十分之三。(66)位於粉嶺的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粉嶺崇謙堂和位於銅鑼灣大坑道的聖公會聖馬利亞堂同樣因經費短缺和教友流失而只能恢復崇拜,所有事工計劃被迫擱置。(67)

日治政府亦設立了“香港佛教聯合會”來管理香港的佛教,並委派宇津木二秀法師主理,而日籍人士亦加入寺院的管理層。(68)


(1)《華僑日報》,1943年12月5日,頁1,〈本港當前幾個重要問題〉條。

(2)《關肇頤口述歷史訪問》,1995年10月20日。訪問者:周家建,檔號:KSY。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3)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報導部監修、東洋經濟新報社編:《軍政下の香港:新生した大東亞の中核》(香港:東洋經濟新報社,1944年),頁137。

(4)《華僑日報》,1942年1月25日,頁4,〈電車新站名〉條。

(5) R. L. P. Atkinson and A. K. Williams, Hongkong Tramways (London: The Light Railway Transport League, 1970), p. 44.另見《華僑日報》,1942年11月18日,頁4,〈屈地街至山王台電車延長開行時間〉條。

(6)《華僑日報》,1945年5月19日,頁2,〈電車分兩區收費〉條。

(7)《楊維德口述歷史訪問》,1995年5月13日。訪問者:周家建,檔號:YWT。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8)《華僑日報》,1942年6月17日,頁2,〈元朗新姿〉條。另見《華僑日報》,1942年10月1日,頁4,〈自動車運送客貨·今日新辦法〉條。

(9)《華僑日報》,1943年7月16日,頁4,〈高松交通部長談交通諸問題〉條。

(10)《華僑日報》,1943年12月10日,頁4,〈設法增加航運時間·輸運各地物資來港〉條。

(11)《華僑日報》,1944年5月5日,頁3,〈九龍新界巴士再度縮減〉條。

(12)《華僑日報》,1942年1月17日,頁1,〈天星航線小輪昨日載客渡海〉條。

(13)香港油蔴地小輪船有限公司:《香港油蔴地小輪船有限公司五十周年金禧紀念》(香港:香港油蔴地小輪船有限公司,1973年),頁20。

(14)《華僑日報》,1942年1月8日,頁1,〈港九小輪公司請求協助復航〉條。

(15)《華僑日報》,1942年1月16日,頁1,〈港九交通恢復忽改期〉條。

(16)《華僑日報》,1942年1月17日,頁1,〈天星航線小輪昨日載客渡海〉條。另見《華僑日報》,1942年1月24日,頁3,〈恢復小輪航行〉條。

(17)《華僑日報》,1942年2月3日,頁2及頁3,〈平均每日數逾七萬人〉條。

(18)《華僑日報》,1944年3月25日,頁4,〈渡海客宜知〉條。

(19)《華僑日報》,1943年1月20日,頁4,〈積極發展帆船交通〉條。

(20)《華僑日報》,1943年12月29日,頁4,〈大澳近觀〉條。

(21)《陳銳珍口述歷史訪問》,1995年7月6日。訪問者:周家建,檔號:CYC。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22)《香島日報》,1942年7月5日,頁4,〈香九人力車分區價目圖〉條。

(23)《香島日報》,1942年7月6日,頁4,〈九龍區人力車分段價目圖〉條。

(24)《香島日報》,1942年7月20日,頁4,〈轎子:一種落伍的交通工具〉條。

(25)《羅志傑口述歷史訪問》,1996年7月27日。訪問者:高添強,檔號:LCK。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26)《華僑日報》,1942年10月1日,頁4,〈的士運送旅客價目〉條。

(27)舢舨(亦稱三舨),是一艘平底的小木船,只出現於近岸往來交通運輸、垂釣等。

(28)《楊維德口述歷史訪問》,1995年5月13日。訪問者:周家建,檔號:YWT。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29)《華僑日報》,1943年11月21日,頁1,〈廣九鐵路掃蕩的特徵〉條。

(30)《香島日報》,1944年1月9日,頁4,〈廣九鐵路全線通車〉條。

(31) Australia War Memorial, AWM54 67/5/5 Part 11,“Conditions in Enemy Occupied Territories Summary No. 11”.

(32)《華僑日報》,1943年7月16日,頁4,〈高松交通部長談交通諸問題〉條。

(33)田川、林平芳編著;陳真主編:《尋找英雄:抗日戰爭之民間調查》(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151。

(34)《曾德防口述歷史訪問》,1995年11月4日。訪問者:周家建,檔號:TTF。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35)《陳銳珍口述歷史訪問》,1995年7月6日。訪問者:周家建,檔號:CYC。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36)《曾德防口述歷史訪問》,1995年11月4日。訪問者:周家建,檔號:TTF。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37)邨人:〈活躍的故衣業〉,《大眾週報》,1945年119期(1945年7月20日),頁2。

(38)《陳銳珍口述歷史訪問》,1995年7月6日。訪問者:周家建,檔號:CYC。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39)九九山人:〈香港故衣檔〉,《亞洲商報》,1944年38期(1944年1月1日),頁7。

(40)《馮寶珍口述歷史訪問》,1997年7月24日。訪問者:周家建,檔號:FBC。香港歷史博物館館藏。

(41)周家建:〈日佔時期的經濟〉,載劉蜀永編:《20世紀的香港經濟》(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頁154。另見《華僑日報》,1942年10月26日,頁3,〈瑞興百貨公司〉條、〈老介福綢緞莊〉條、〈美美兒童服裝〉條。《香島日報》,1944年1月15日,頁4,〈安平商店〉條;《香島日報》,1944年3月4日,頁4,〈明日(星期日)〉條。

(42)見《南華日報》,1942年7月20日,頁3,〈昨在青葉峽拍賣良駒〉條。另見《華僑日報》,1944年4月22日,頁4,〈明日第十一次特別競馬評述〉條。

(43)《華僑日報》,1942年10月26日,頁3,〈萬人渴望之秋季大馬彩揭曉〉條。

(44)《香島日報》,1944年1月15日,頁4,〈松坂屋美容院〉條。

(45)日治政府為加速“去英殖民化”,部分主要道路改為日式名稱,皇后大道中曾改名為中明治通。

(46) Ian Charles Jarvie, Window on Hong Kong: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Hong Kong Film Industry and Its Audience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7), pp. 11-18.

(47)《華僑日報》,1943年10月13日,頁4,〈本港各影戲院陸續修正券價〉條。

(48)《華僑日報》,1942年9月4日,頁4,〈高陞大戲園〉條。另見《華僑日報》,1942年10月1日,頁4,〈高陞大戲園〉、〈普慶戲院〉條。

(49)《華僑日報》,1942年7月25日,頁4,〈香港交響樂團〉條。

(50)《華僑晚報》,1942年5月20日,頁1,〈明治劇場〉條。

(51)《華僑日報》,1942年10月13日,頁3,〈今日放送節目〉條。

(52)《華僑日報》,1942年10月13日,頁3,〈放送局改進播音計劃〉條。

(53)《香島日報》,1943年8月29日,頁4,〈今日播音節目〉條。

(54)《華僑日報》,1942年9月6日,頁4,〈野球大會開幕〉條。

(55)《華僑日報》,1942年2月3日,頁3,〈九龍小型球總會擬恢復尋常盃賽會〉條。另見《華僑日報》,1942年12月8日,頁3,〈復興體育運動開始〉條。

(56)《香島日報》,1943年12月21日,頁4,〈學界籃球賽·西南勝華仁〉條。

(57)《香島日報》,1943年12月17日,頁4,〈港澳埠際賽乒乓代表選定〉條。另見《華僑日報》,1942年7月21日,頁4,〈南華足球隊征澳首戰敗績〉條和《華僑日報》,1942年7月25日,頁4,〈南華隊五比一勝澳軍聯〉條。

(58)《華僑日報》,1942年10月1日,頁4,〈大同酒家之領異立新〉條。東昭和通即德輔道中。

(59)《華僑日報》,1942年7月14日,頁3,〈三龍酒家〉條。

(60)見《華僑日報》,1942年12月8日,頁3,〈新世界餐室〉條。另見《華僑日報》,1943年2月25日,頁4,〈陸羽茶室〉條。

(61)《南華日報》,1942年6月23日,頁3,〈茶樓酒家增設歌壇〉條。另見《華僑日報》,1943年4月11日,頁4,〈歌壇增設日多·夜市熱鬧〉條。

(62)梅華,〈初夏的娛樂區〉,《大眾週報》,1945年116期(1945年6月29日),頁2。

(63)《華僑日報》,1942年6月17日,頁2,〈宗教團體已申請恢復活動者七十一家〉條。

(64)朱益宜:《關愛華人:瑪利諾修女與香港(1921-1969)》(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頁71-82。

(65)鮫島盛隆著,龔書森譯:《香港回想記:日軍佔領下的香港教會》(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1年),頁94-97。

(66)劉紹麟:《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史:從一八四三年建基至現代》(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2003年),頁228-230。

(67)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粉嶺崇謙堂:《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粉嶺崇謙堂百周年紀念特刊》(香港: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粉嶺崇謙堂,2005年),頁15。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聖公會聖馬利亞堂九十周年堂慶特刊,1912-2002》(香港:聖公會聖馬利亞堂,2002年),頁9。

(68)見《華僑日報》,1944年2月1日,頁4,〈荃灣東普陀新方丈宣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