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全球金融活动开始向伦敦集中,那时货币只是作为黄金支付的最终承诺。一战见证了金融中心向纽约的转移,但这次货币体系的转型管理不善,随后酿造了大萧条。1971年,美国单方面摒弃了金本位。后来的货币体系变成了汇率浮动的体系。20世纪70年代的这次货币体系转型同样没有得到很好的应对。所有对货币的约束都被废除,经济的长期滞胀随之而来,并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直到各大中央银行采取了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状况才得以改变。
2007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下一个重要的国际货币体系转型。这场金融风暴激励了中国的政策制定者积极主动地建立起相关的制度体系,来支持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避免其重蹈日元的覆辙。但是历史表明,任何类似的货币体系在转型中都暗藏着风险。避免国际货币体系转型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以及尽量减少调整成本,这些都需要国际社会对其进行明智而审慎的管理。而这一管理方法很有可能通过对新兴货币体系的基本经济与政治特征进行提前的仔细考量得出。
推动既有体系改革的中心力量在中国。因此,要想理解未来国际货币体系需要怎样调整,就需要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杰弗里·弗兰克尔认为,“国际货币地位的根本决定性因素是经济的规模,对货币的信心和金融市场的深度”(Frankel,2012)。中国的经济规模正迫使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发生改变。中国政府正在提升其管理国际货币的制度能力。而其他国家对于中国政策行动的回应也很重要。人民币国际化早期的表现令人欣慰,但中国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以保持这一势态的持续。
一种货币的国际化意味着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即货币国际使用的需求发生了转移,以及其国界之外的货币供给发生变化。货币国际使用需求的转移主要来自市场的需求:企业选择使用人民币而非其他货币用作贸易结算;投资者选择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商业活动选择使用人民币定价。而人民币供给的转变则是货币监管部门调整政策的结果:解除对中国资本账户的限制;授权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的股票和其他金融产品;允许公众不经批准就可以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建立方便可靠的实时支付体系。历史上充斥着许多对货币体系转型管理不善的失败案例。相比之下,这一次体系转型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的系统化转型,因而可以有意识地进行风险管理。当然其前提是美国、中国和欧洲的政府官员有意愿并且有能力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