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是这样的左衽
★图1-44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不像左衽?其实这是“右袒”
很多人看古装剧最喜欢纠结两个问题:头发是不是扎起来,衣襟是左衽还是右衽。本节就讲讲左衽的问题。
左衽的意思
左衽的问题主要出自孔子这段话,“披发”“左衽”这两点都被提到了。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衽谓衣衿。衣衿向左,谓之左衽。夷狄之人,被发左衽。言无管仲,则君不君,臣不臣,中国皆为夷狄,故云“吾其被发左衽”也。
——《论语注疏》
从这两段话可见,左衽代表“夷狄”。儒家的另一本经典《礼记》则提到了左衽的另一个意思,表示去世的人。
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礼记·丧大记》
“皆左衽”者,大敛小敛同然,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乡右,左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乡左,示不复解也。“结绞不纽”者,生时带并为屈纽,使易抽解。若死则无复解义,故绞末毕结之,不为纽也。
——《礼记正义》
不难发现,这些几乎都来自于儒家主张。然而后来的两千多年,中国人真的一直遵守这项穿衣原则吗?历史上服饰左衽、右衽的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
左衽服装的古与今
春秋战国时期,周围的部落大致按照方位分为戎、狄、蛮、夷。孔子那段话里提到的管仲所辅佐的齐桓公主要面对的是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山戎。
按照记载,山戎应当是一支颇为强大的游牧民族,并没有留下更为确切的史料,自然也就没有关于服饰的记载,也就无从得知左衽还是右衽了。
★图1-45 江陵马山楚墓小菱形纹锦面绵袍
★图1-46 成吉思汗像
★图1-47 元世祖后像
楚国的情况则复杂一点,因为很多人认为以楚国的文明程度,是不应该算作蛮夷的。但是在史书里,当时的人确实把他们当成蛮夷,甚至楚国人自己也以蛮夷自居。但是楚墓发掘的不少文物可以证明,楚人右衽是无疑的。
可见就连孔子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夷狄也不都是左衽,那后世的情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服饰若出现交叠,右衽的情况比较常见,是出于方便还是习惯,又或者是儒家主张的规则,大家可以自己判断一下。
导致现在很多人大惊小怪的左衽,往往出现于明代,并且集中于明代前期的女装上。这是因为明朝前面的辽金有这样的穿着习惯,然后被延续下来了。反观元代的蒙古人却是无论男女都是右衽。
15世纪的朝鲜人崔溥在他撰写的《漂海录》里明确记载了1488年明代服饰的情况。
江南人皆穿宽大黑襦裤,做以绫、罗、绢、绡、匹缎者多;或戴羊毛帽、黑匹缎帽、马尾帽,或以巾帕裹头,或无角黑巾、有角黑巾、官人纱帽,丧者白布巾或粗布巾;或着靴,或着皮鞋、翁鞋、芒鞋;又有以巾子缠脚以代袜者。妇女所服皆左衽。首饰于宁波府以南,圆而长而大,其端中约华饰;以北圆而锐如牛角然,或戴观音冠饰,以金玉照耀人目,虽白发老妪皆垂耳环。江北服饰大概与江南一般,但江北好着短窄白衣,贫匮悬鹑者十居三四。妇女首饰亦圆而尖如鸡喙然。自沧州以北,女服之衽或左或右,至通州以后皆右衽。
——《漂海录》
崔溥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恪守儒家伦理的人,对于左衽右衽极为敏感。所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他会记下这点,而不是明代人自己——因为明人习以为常了。
崔溥的记载同时也说明一件事,左衽、右衽是不具备全国统一性的,只是一时一地的服装习俗而已。
此外,现行的西式服装也是有左右相叠区别的,换算成左衽右衽的理念,恰好是明代前期常见的“男右女左”。
我们可能都错解左衽
前面所说的都是建立在左衽解释为衣襟交叠顺序的基础上,但如果左衽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呢?
★图1-48、图1-49 明代夫妇容像,可以看出来“男右女左”
顾颉刚先生就曾提出左衽的“衽”根本不应该解释为衣襟,而是指衣袖。他的依据是许多提到“衽”的文献里根本全是一些衣襟不可能做到的事。
二八齐容,起郑舞些。衽若交竿,抚案下些。竽瑟狂会,搷鸣鼓些。
——《楚辞·招魂》
衣摄叶以储与兮,左袪挂于榑桑;右衽拂于不周兮,六合不足以肆行。
——《楚辞·哀时命》
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战国策·赵策二》
此外,“衽”如果解释为“裳”的话,也可以达到顾颉刚先生提到的衣襟做不到、衣袖却能做到的效果。
朝玄端,夕深衣。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衽当旁,袂可以回肘。长中继掩尺。袷二寸,祛尺二寸,缘广寸半。以帛裹布,非礼也。
——《礼记》
衽,谓裳之交接之处,当身之畔。
——《礼记正义》
这两个解释加上前面我们默认的那个,其实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服饰状态。
顾颉刚先生主张的是左衽等于左臂穿袖,其实就是“右袒”。这种服饰状态比较古老,许多民族早期都有这种服饰,只是左右会略有不同,一般来说哪只手比较常用就袒哪边。而解释为“裳”的话,则有可能描述的是将下摆向某个方向扎束。
我们现在对于左衽的理解来自于后世注解,但服饰的形制此一时彼一时,哪怕有图像资料辅助都难以完全解释,更何况年代久远,起居方式经历了很大的变革。此外,若无注解,就算是古人,对先秦经典也会看不懂。所以左衽到底是什么意思,恐怕仍有讨论的空间。
其实,“披发左衽”里的“披发”也是有争议的,不是简单的“披散头发”的意思。有人觉得是“辫发”的意思,也有人觉得是“断发”的意思,还有人觉得只是不戴冠——看,哪个问题都不简单。
还有左衽那个关于大殓小殓的说法,其实只要随便找几个墓葬报告看看,就能发现这一条也不准确,毕竟考古专家不可能专挑和儒家主张作对的墓来发掘。
左衽的问题出在哪?
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挑古装剧“披发”“左衽”的问题呢?实在是因为这两个知识点最简单不过了,而且一目了然。
现代人以为“左衽”“右衽”是不可行差踏错的雷区,其实就跟崔溥差不多吧。想象一下,崔溥本来满脑子“华夷之辨”,结果却看到一个完全没怎么当回事的明朝。然后几百年后我们却好像突然“开窍”了一般,对这个认真起来了,不知道那些左衽的明朝人是个什么想法……
★图1-50至图1-52 日本僧人雪舟所绘明人衣着,他于公元1467年至1469年来到当时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