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条十年(1955—196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祖辈荫泽

赵家算不得望族,而是比较寒素的。我家虽是汉族,但是隶属汉军正蓝旗籍。我的太高祖名达纶,字莲洲,号经圃,生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是道光癸未科进士,在陕西佛坪做过知县、知府,因此与陕西有着不解之缘。高祖母和曾祖母都来自陕西延川的书香世家李氏。前几年,曾有位年轻的朋友居然买到我太高祖的《枣花轩诗稿》相赠。虽然诗稿的文采并不算高,但毕竟是太高祖的故物。此外,他还著有《经圃日记》,记载了许多在陕西佛坪任上的经历,可惜没有看到过。

我的高祖名文颖,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字子異,号鲁斋、锐峰,与高叔祖文起(字景翰,曾任工部主事,著有《天籁轩诗集》行世)都是道光乙巳恩科进士。因为是汉军旗的缘故,他们的名字前并没有冠以“赵”字。高祖文颖以同知衔任山东阳谷县知县,到任第五天,阳谷被捻军围困,他守城殉难。因为殉节的缘故,《清史稿》中专门有传记载。至今我还保留着他的一副书法楹联。

高祖母很了不起,其祖父李步瀛(太子少保衔)、父亲李宗沆也是当地的名门世宦,诗文都好。我家自高祖殉难后,家境败落,甚至连纸都买不起。但高祖母还是以一己之力,抚养大了四个孩子,并亲自负责四个孩子的教育,最后成就了“一门三进士,弟兄两总督”,在当地也是一段励志的佳话。因此,在今山东泰安安葬高祖母的地方,为了纪念她,曾被称为“奇母地”。高祖母幼承家学,能诗文,著有《双清阁吟稿》和《训子手札》,后来,她的侄女又嫁给曾祖赵尔丰,也就是我的曾祖母。

因此,若是从太高祖论起,那就应该是“一门六进士”了。但直到我曾祖这一代,才算是阀阅之家。

根据现存的家谱,从顺治三年(1646)开始,我家便落籍在山东泰安(一说是山东莱州)。因此赵家的籍贯考证,应该从入关后定居山东算起,即今山东泰安(或莱州),而郡望则是古襄平。今天,我还保留着一方“襄平赵氏”的印章(已收入我所编的《彀外堂藏赵氏印存》,后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关于古襄平,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辽宁铁岭,一是辽阳。但我觉得应该是今辽宁省的辽阳,只不过这已是三百年前的事情了。

当年,我家算是“从龙入关”的。曾祖一辈兄弟四个,也就是所谓“一门三进士,弟兄两总督”,除了曾祖父赵尔丰(1845-1911,字季和,行三,大排行四)非进士出身,其余三位都是进士。其中,赵尔震(字铁珊,行一,大排行二)和赵尔巽(1844-1927,字次珊,行二,大排行三)是同治甲戌科同榜进士。后来赵尔震做到工部主事三品顶戴,而赵尔巽次第做到山西巡抚、湖南巡抚、户部尚书、湖广总督、四川总督兼成都将军、东三省总督、奉天将军。曾叔祖赵尔萃(字小鲁,行四,大排行七),是光绪己丑科进士,别号傲徕山房主人,曾为直隶州知州,创办山东工艺局,后调任直隶工艺局、矿物局会办,三品衔,后辞官回到泰安故里。直到今天,在登临泰山的沿途,都能不时见到他的题咏。其实,从太高祖时代起,我家基本就住在北京了,只是因为高祖后来又在山东做官的缘故,才与山东祖籍地有着各种联系。

曾祖父赵尔丰是道员出身,先做了山西永济、静乐两县的知县,后来随锡良(1853-1917,字清弼,蒙古镶蓝旗人,以正直清廉、勤政务实著称,曾任山西巡抚、四川总督、热河都统)从西凉入川,入川后做到永宁道、建昌道。因为曾祖父做事干练,为人得体,后来被任命为驻藏大臣,署理四川总督,兼任川滇边务大臣。这在当时,也算是封疆大吏了。因此,在清末的九位总督中,我家占了两席。

历史上,对我曾祖父的评价,从贬多于褒,到目前的褒多于贬,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现在看来,当时英国人觊觎西藏,赵尔丰任驻藏大臣的时候,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在打箭炉(即今四川甘孜州的康定县,清末改置康定府)和英军作战,有很大的功绩。后推行铁腕政策,镇压西藏土司分裂国家的叛乱,实行改土归流,不让外国列强染指西藏,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的完整。前两年,我见到周景良先生(周叔弢先生之子,一良先生之弟),他对我说:“令曾祖真是了不起,他当时甚至将中国界碑,立在了今印度的加尔各答。”如今对我曾祖父的很多评价,都称他为民族英雄,后人评价他“公而忘私,血诚任事”,“奠定西康政治之始基,宜为赵氏,赵本人亦明敏廉洁,办事公正,犯法者虽近亲而不稍恕,康人多信服之”。尚秉和也曾谓“自清以来,治边者无有功若此者”。章士钊更有诗题咏:“晚清知兵帅,岑袁最有名。岂如赵将军,川边扬英声。政变始辛亥,全川如沸羹。纵贼舞刀来,丧此天下英。”曾祖父的《川滇边务奏稿》也是研究西南边务的重要文献史料之一。后因四川的路权风波,他下令开枪(有说法是朝天鸣枪示警),激起了四川民变,被尹昌衡所杀,殉难于成都。这段历史,《清史稿》有记载,还被收入了《庚子辛亥忠烈像赞》。关于他的历史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最近,有朋友从西藏林芝归来,特地带给我一本近人陈渠珍的笔记《艽野尘梦》,陈渠珍曾是赵尔丰麾下的管带,他在书中对先曾祖的记述十分详尽,尤其是对先曾祖经略西藏的文治武功和平定西藏叛乱的威仪,叙述得淋漓尽致。

关于曾伯祖赵尔巽,应该说是清末至民初一位风云人物。他有两大特殊的事迹颇为后人称道:一是当御史时期的敢于直言极谏,一是任封疆大吏时的努力推行新政。赵尔巽以儒生当“言官”而刚正不阿,主持清议而名闻朝野,和当时翰林院的前辈如张之洞、张佩纶等一起被誉为清流。他甚至和盛昱等一起弹劾醇亲王载沣,认为他“不宜参与政事”。后来任封疆大吏九年期间,不遗余力地推行新政,如兴办新式学堂,筹办机械制造工厂,设立警察机构,修建铁路,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政务。清末李伯元在《南亭随笔》中还记录了他经常到高等学堂讲演,甚至引用华盛顿、赫胥黎、克伦威尔、林肯、孟德斯鸠、西乡隆盛等人的言论,令人惊叹不已。他还极力反对缠足,主持禁烟,积极支持和参与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