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级赋分规则
上文提到等级考(选择考)采用赋分的方式计入高考总成绩。目前,14个省市赋分的规则有所差异,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
(一)恒定差额分
所谓恒定差额分,是指将选择某科目的学生按照原始分进行排序,然后划定百分比,在百分比内的学生获得同样的等级分。以上海市为例:6门选考科目每科原始分为100分,转换时以40分作为起点,满分70分。将每门科目学生的原始分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A+、A、B+、B、B-、C+、C、C-、D+、D、E共11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5%、10%、10%、10%、10%、10%、10%、10%、10%、10%和5%,分数分别为70、67、64、61、58、55、52、49、46、43、40。
表9 上海市等级赋分规则表
若小王选择了历史科目,则上海市所有选择历史科目的学生按照历史原始成绩排序,小王的原始成绩位于A区间,则其计入高考成绩的分数为67分。
该方式是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四省市采用的规则,区别在于各地规定的百分比不同,具体的赋分值略有不同(详见附录8)。它对学生成绩按照百分比的方式进行统计,打破分分计较,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可能存在一刀切的现象,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如两位同学的原始成绩可能只相差1分,但是最终结果可能存在3分的差距。所以,后续改革省份根据本地实际提出了等比例换算的规则。
(二)等比例换算分
所谓等比例换算分,是将选择某科目的学生按照原始分进行排序,然后划定百分比,在百分比内的学生按照等比例规则换算得到具体的分数。以江苏省举例: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四门科目每科原始分为100分,转换时以30分作为起点,满分100分。将每门科目学生的原始分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5%、35%、35%、13%和2%,然后按照等比例转换原则,分别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和40-30五个分数区间,根据转换公式计算,四舍五入得到学生转换后的等级分。
表10 江苏省等级赋分规则表
具体转换公式为:,其中Y表示原始分,Y1和Y2分别表示原始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T表示转换分,T1和T2分别表示转换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若小王选择了化学科目,他的化学成绩原始成绩为75分,经统计落在B等级区间内,假设该等级的原始分区间分布为82-61(真正的原始分区间要到高考成绩出来后才知道),而赋分区间分布为85-71,按照等比例换算规则,计算公式为,T≈80。
该方式是山东、江苏、辽宁、河北、福建、广东、湖北、湖南、重庆9省市采用的规则,其中山东省的规则与其他8省市有所差异,体现在百分比和赋分区间上。第三批改革省份中广东省和其他7省市也略有差异,其各等级人数比例约为17%、33%、33%、15%和2%,将卷面成绩依照等比例法则,分别换算到100~83、82~71、70~59、58~41和40~30五个分数区间,得到每个考生的等级分。它能够保持学生每门学科成绩排名顺序不变,确保成绩转换的公平公正;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成绩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满足高校人才选拔需要,避免了一刀切的恒定差额分数。
(三)标准分
它是将全体考生的学科原始分数从大到小进行排序,然后计算每一个分数以下的考生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Pi或百分等级Ri;再由每个分数的百分比Pi或百分等级Ri查正态分布表,找出所对应的正态分数Zi,从而得到每一个原始分数所对应的正态化标准分Zi;最后进行线性变换,公式为:Ti=500+100×Zi。从而得到了学科的常模量表分数。考生最后的综合分就是基于每门学科的标准分,结合各门学科的权重进行合成计算,再按照学科常模量表分数的步骤而产生。
标准分有其优点:原始分数往往受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的大小的影响,而且把原始分直接相加来合成总分的方法,就好像100元人民币加上100美元得到的200元一样,是不能准确反映其价值高低的,因此按照统计学原理换算的标准分,使得各科分数有了共同的参照系和等值相加的可能,保证了各科在总分中的权重。但其最大的弊端就是普通公众难以理解,而高考成绩面向的广阔群体都是普通公众。目前,全国仅有海南省采用此计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