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魏元帝咸熙元年[1]。初,晋王娶王肃之女,生炎及攸,以攸继景王后[2]。攸性孝友,多材艺,清和平允,名闻过于炎[3]。晋王爱之,常曰:“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吾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4]。”炎立发委地,手垂过膝,尝从容问裴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异相示之,秀由是归心[5]。羊琇与炎善,为炎画策,察时政所宜损益,皆令炎豫记之,以备晋王访问[6]。晋王欲以攸为世子,山涛曰:“废长立少,违礼不祥[7]。”贾充曰:“中抚军有君人之德,不可易也[8]。”何曾、裴秀曰:“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9]。”晋王由是意定,丙午,立炎为世子。
【注文】
[1]魏元帝:即曹奂(246—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三国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曹魏最后一代皇帝,公元260年至265年在位。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曹奂禅位于晋王司马炎,此后被废为陈留王,谥号为元皇帝。 咸熙元年:即公元264年。咸熙是魏元帝曹奂的第二个年号,自公元264年至265年。此处当指咸熙元年的冬季十月。
[2]晋王:指司马昭(211—265年),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昭继承其父司马懿与其兄司马师的权力,诛杀魏帝曹髦,彻底控制曹魏政权,掌权期间派邓艾灭蜀,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 王肃(195—256年):三国时期魏国学者。字子雍,东海郡郯(tán)(今山东郯城北)人,著名经学家王朗之子。曾遍注群经,编撰《孔子家语》等书。三国魏明帝太和五年(231年),王肃之女嫁给晋王司马昭,王肃以晋王岳父之尊,其所注经学取得了官方学术地位,在魏晋时期被称为“王学”。王肃主要官衔为中领军、散骑常侍,死后被追赠为卫将军,谥称景侯。 王肃之女:指王元姬(217—268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嫁给司马昭为夫人。生晋武帝司马炎、齐献王司马攸等。王元姬颇有政治眼光,当时钟会以才能被重用时,她就认为钟会不可重用,后来钟会果然造反。司马炎称帝,尊为皇太后。司马炎即位初期提倡节俭,王元姬以太后之尊,身体力行生活简朴。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薨,谥号文明皇后。 炎:即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236—290年),公元266年至290年在位。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继承其父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于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派兵灭吴,统一全国,并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其在位的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西晋武帝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病逝,谥号武皇帝,即历史上的晋武帝。 攸:即司马攸(248—283年),司马昭次子,被过继给景王司马师为后,封齐王。司马攸有治理才能,在西晋建立之初有政治建树,深得人心。晋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权臣荀勗、冯趁机进谗言,将司马攸排挤出朝,司马攸气恨而死,谥为“献”。 景王:指司马师(208—255年),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司马懿长子,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有雄才大略,继承父亲权力,废掉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击败吴国诸葛恪大军的进攻,基本上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师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3]孝友: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 平允:指性情平易。
[4]摄居:暂居君主之位。 大业:谓帝业。
[5]委地:拖垂于地。 裴秀(224—271年):魏晋大臣,著名学者。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历官三国魏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晋左光禄大夫、司空,封钜鹿郡公,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 异相:奇异的相貌,相术家多指命运非凡之相。 示:表明,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
[6]羊琇(236—282年):西晋大臣。字稚舒,泰山南城(今山东平邑南)人,景献皇后的从父弟。 画策: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 损益:指政事兴革。 豫记:事先记忆在心。
[7]世子:西周时天子、诸侯的嫡子称“世子”,后世将册封为储君的天子及诸侯之子称世子,大多情况是册立长子,历史上亦有册立少子为世子的情形。 山涛(205—283年):西晋大臣、学者,“竹林七贤”之一。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山涛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人交游。司马师执政后,山涛倾心依附,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炎代魏称帝时,山涛被任为大鸿胪,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司徒等。
[8]中抚军:指司马炎,他曾任抚军大将军。
[9]何曾(199—278年):西晋大臣。三国魏国大臣何夔之子,何遵、何劭之父。继承其父爵位,魏明帝时封平原侯,擢散骑侍郎、典农中郎将。何曾与曹魏权臣司马懿私交深厚,司马炎袭父爵为晋王时,何曾为丞相,在废曹立晋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因而晋朝一建立,他官封太尉,直至太保兼司徒,爵位也由侯晋升为公。 人望:声望,威望。 天表:指天子的仪容。 固非:本来就不是。
【译文】
魏元帝曹奂咸熙元年(264年)[冬季十月]。当初,晋王司马昭娶儒士王肃之女为妻,生司马炎和司马攸,将司马攸过继给景王(司马师)为嗣。司马攸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多才多艺,性情平和清静,名望超过司马炎。晋王(司马昭)很宠爱司马攸,常说:“天下本来就是景王创立的天下,我不过暂代宰相之位,百年之后,帝王大业应归司马攸。”司马炎挺身站立时发长拖地,双手下垂能超过膝盖,他曾从容地询问裴秀:“人有天相吗?”于是将自己奇异的相貌展示给裴秀看,于是裴秀忠心归附司马炎。羊琇与司马炎关系友善,专门为司马炎出谋划策,观察时政所应裁减和增设之处,让司马炎事先记忆在心,准备应对晋王的询问。晋王想册立司马攸为世子,来继承王位,山涛劝阻说:“废弃长子而立少子,违背礼制不吉祥。”贾充说:“中抚军(司马炎)具备君临天下的品德,不能改变。”何曾、裴秀也说:“中抚军聪颖神武,具有超出当世的才能,声望很高,天生仪表那样出奇,这本来就不是做人臣子的骨相。”晋王由此拿定主意,丙午(二十日),册立司马炎为世子。
【原文】
晋武帝泰始元年五月,魏帝加文王殊礼,进王妃曰后,世子曰太子[1]。秋八月辛卯,文王卒,太子嗣为晋王[2]。
【注文】
[1]泰始元年:公元265年12月11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退位,自称皇帝,改魏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建都洛阳。泰始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个年号,从公元265年至公元274年。 殊礼:特别的礼遇。 太子: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之子称为太子。
[2]嗣: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译文】
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265年)五月,魏元帝曹奂为司马昭加授文王特礼,并称其王妃为王后,世子称太子。秋季八月辛卯(初九日),文王去世,太子(司马炎)继位为晋王。
【原文】
冬十二月壬戌,魏帝禅位于晋[1]。丙寅,王即皇帝位[2]。丁卯,封皇叔祖父孚为安平王,叔父干为平原王,亮为扶风王,伷为东莞王,骏为汝阴王,肜为梁王,伦为琅邪王,弟攸为齐王,鉴为乐安王,机为燕王[3]。又封群从司徒望等十七人皆为王[4]。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5]。又诏诸王皆得自选国中长吏[6]。卫将军齐王攸独不敢,皆令上请。
【注文】
[1]禅(shàn)位:相传尧舜禹时期,经过民主方式推选君主,称为禅让,后世权臣逼迫皇帝退位称为禅位。
[2]王:指晋王司马炎。 即位:开始做帝王或诸侯。
[3]孚(fú):即司马孚(180—272年),司马懿之弟。自曹操时代起,就任文学掾,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司马孚曾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防御吴、蜀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立下功劳。但司马孚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就逐渐引退,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西晋代魏后,司马孚晋封为安平王,但他死时仍以魏臣自称。 干:即司马干(232—311年),司马懿之子,晋代魏后进封为平原王。 亮:即司马亮(?—291年),西晋宗室,司马懿第四子。司马炎称帝后封扶风郡王,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西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徙封汝南王,不久迁太尉,录尚书事。晋武帝死后为杨骏所排斥,司马亮赶赴许昌避祸。及杨骏被诛,复任录尚书事。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贾后妒忌司马亮,密令楚王司马玮诬蔑他有废立之谋,司马亮被乱兵所杀。 伷(zhóu):即司马伷(227—283年),为司马懿第五子。司马伷生性纯良,年轻时就很有才能和名气,在魏国官至征虏将军,西晋代魏后被封为东莞(guǎn)王,曾参加灭吴战争,立有大功,去世后,谥号为琅邪武王。 骏:即司马骏(232—286年),司马懿之子,西晋建立先后封汝阴王、扶风王,曾担任镇西大将军,守卫关中,施政仁义,能安抚百姓,维护民族团结,深受百姓爱戴,后因战功加封征西大将军。后来因反对晋武帝遣送齐王司马攸归藩,晋武帝不从,司马骏忧郁而终。 肜(rónɡ):即司马肜(?—302年),字子徽,司马懿之子。西晋建立后,司马肜被封为梁王,任北中郎将,镇守邺城,因用人失误被周处弹劾。西晋惠帝永康初年,与赵王司马伦共废贾后,任太宰、尚书令。司马伦篡位后为阿衡。司马伦被诛后,又任太宰、司徒,为宗师。 伦:即司马伦(?—301年)。字子彝,司马懿第九子,建立西晋后封琅邪郡王,后转为赵王。历任东中郎将、宣威将军、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将军、太子太傅等职,司马伦交结贾模,为贾后亲信,把持朝政。西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四月,命齐王司马冏杀死贾后及其党羽。八月,击杀淮南王司马允。司马伦是西晋“八王之乱”中的一王。永康二年(301年),司马伦逼迫惠帝退位,自立为帝,改元建始。不久,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被部将王舆所杀。 鉴:即司马鉴(?—297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之弟,司马炎建立西晋后,被封为乐安王。 机:即司马机(生卒年不详),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之弟,过继给清惠亭侯司马京,西晋建立后被封为燕王。
[4]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望:司马望(205—271年)。司马孚次子,在三国魏历任平阳太守、洛阳典农中郎将、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受到魏帝曹髦器重,后又被征入朝,累迁至司徒。西晋代魏后,司马望被封为义阳王,多次督军抵挡吴国进攻,官至大司马。
[5]宗室:同一祖宗的贵族,即国君或皇帝的宗族。
[6]长吏:旧称地位较高的官员。
【译文】
冬季十二月壬戌(十三日),魏元帝(曹奂)把帝位禅让于晋王(司马炎)。丙寅(十七日),晋王即皇帝位。丁卯(十八日),晋武帝封皇叔祖父司马孚为安平王,叔父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为梁王,司马伦为琅邪王,弟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又封堂兄弟及诸子侄司马望等十七人为王。晋武帝鉴于曹魏没有王族宗室辅助、孤立而亡的教训,因此大封同姓宗室,授给他们职权重任,又下诏令诸王自行选用本封国的官吏。卫将军齐王司马攸唯独不敢这样做,所有属吏都请晋武帝委派。
西晋分封的二十七诸侯国分布示意图
【原文】
三年春正月丁卯,立子衷为皇太子[1]。
【注文】
[1]衷:即晋惠帝司马衷(259—306年),晋武帝司马炎次子。司马衷于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西晋武帝太熙元年(290年)即位,改元永熙。他为人痴呆,不堪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后来皇后贾南风杀害杨骏,掌握大权。“八王之乱”中,晋惠帝叔祖赵王司马伦篡夺帝位,并以惠帝为太上皇,囚禁于金墉城。后群臣共谋诛杀司马伦及其党羽,迎晋惠帝复位。其后晋惠帝仍由诸王辗转挟持,形同傀儡,受尽凌辱。
【译文】
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春季正月丁卯日,册立司马衷为皇太子。
【原文】
七年。侍中、尚书令、车骑将军贾充,自文帝时宠任用事,帝之为太子,充颇有力,故益有宠于帝[1]。充为人巧谄,与太尉行太子太傅荀、侍中中书监荀勗、越骑校尉安平冯相为党友,朝野恶之[2]。帝问侍中裴楷以方今得失,对曰:“陛下受命,四海承风,所以未比德于尧、舜者,但以贾充之徒尚在朝耳[3]。宜引天下贤人,与弘政道,不宜示人以私。”侍中乐安任恺、河南尹颍川庾纯皆与充不协,充欲解其近职,乃荐恺忠贞,宜在东宫;帝以恺为太子少傅,而侍中如故[4]。会树机能乱秦、雍,帝以为忧,恺曰:“宜得威望重臣有智略者以镇抚之[5]。”帝曰:“谁可者?”恺因荐充,纯亦称之。秋七月癸酉,以充为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侍中、车骑将军如故;充患之[6]。
【注文】
[1]侍中:古代官名。入侍于天子的一种近臣。“中”指宫廷之内,凡侍中皆可出入禁廷,接近皇帝。东汉武帝后侍中参与朝政,外戚进行辅政也都被加以侍中衔。 尚书令:古代官名。秦朝始置尚书令,汉朝沿置,本为少府署官,掌章奏文书,东汉武帝后职权渐重,政务皆归尚书,尚书令成为总揽政令的长官。魏晋以后,尚书令成为实际的宰相。 车骑将军:古代官名。西汉开始设置将车骑士,位次上卿,金印紫绶。后遂为高级武官称号,位次大将军,且文官辅政者亦加此衔。东汉权势尤重,魏晋南北朝多沿置。 贾充(217—282年):曹魏及西晋时期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北)人。曹魏时,任大将军司马、廷尉,是司马氏的亲信。他指使成济杀死魏帝曹髦,参与谋划晋代魏的政治活动。晋初任司空、侍中、尚书令,一女贾南风为太子司马衷之妃,后为皇后,一女为齐王司马攸的王妃,宠信无比。 文帝:即晋文帝司马昭(211—265年)。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昭继承其父司马懿与其兄司马师的权力,弑杀魏帝曹髦,彻底控制曹魏政权,掌权期间派邓艾灭蜀,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他为文皇帝。
[2]巧谄:机巧诈谄。 太尉:古代官名。三公之一,秦以后沿置。西汉初年为全国军事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改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仍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唐代三公正一品,虽名位尚存,实则仅为授予亲王大臣的荣衔,而太尉则多授予武官。 太子太傅:古代官名。东宫官,太子六傅之一,掌管以道德教导太子。 荀(yǐ)(?—274年):字景倩,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汉末尚书令荀彧第六子。出仕魏国时为中郎、散骑侍郎、侍中。西晋建立后进爵为公,官拜司徒,加侍中衔,迁太尉,行太子太傅。荀博学多闻,精通“三礼”,深通朝廷礼仪,曾和羊祜、任恺共同修订晋朝礼法。 中书监:古代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年间置,与中书令共掌机密,典尚书奏事,权力相当于宰相,晋朝沿置;魏晋以来,中书监及中书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 荀勗(xù)(?—289年):西晋官吏。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司空荀爽曾孙。荀勗曾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多次进献计谋,为司马昭所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司马炎建立西晋后,荀勗封济北郡公,拜中书监、加侍中衔。荀勗博学多才,入晋后曾和贾充一起修订法令,又掌管乐事,修正律吕,还曾仿效刘向《别录》整理典籍。 越骑校尉:古代官名。西汉武帝所置京师屯兵八校尉之一,属北军,统领越骑;东汉为北军五营校尉之一;魏晋南朝沿置,为中领军所属禁卫军官之一,其职任已轻。 安平:古国名。东汉安帝延光元年(122年),改乐成国而置,治所在信都县(今河北冀州),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年)改为长乐国。 冯(dǎn)(?—286年):西晋大臣。字少冑,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年轻时博览经史典籍,有才学且擅于辩论,极得晋武帝司马炎宠信,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与荀勗一道劝说司马炎,让太子司马衷娶贾充之女贾南风。后来司马炎得知贾南风凶残暴虐,打算废掉她,冯等人成功劝服司马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司马炎患病时,朝野上下支持齐王司马攸即位,荀勗与冯劝司马炎将原在朝廷任太傅的司马攸发还封国,次年,司马攸忧愤而死。太康七年(286年),冯患病去世。 党友:朋党。
[3]裴楷(237—291年):西晋名臣。字叔则,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司马昭辟为相国掾,迁吏部郎,司马炎任其为参抚军军事。司马炎即帝位后,他先后任散骑侍郎、散骑常侍等,与山涛、和峤等人同为司马炎亲信近臣。裴楷参与了晋朝法律的制定。 陛下:陛,宫殿的台阶;陛下,本指群臣列于阶下,后借作帝王的尊称。 受命:受天之命,古帝王自称受命于天以巩固其统治。 承风:接受教化。
[4]任恺(生卒年不详):曹魏、西晋大臣。字元褒,安乐博昌(今山东博兴东南)人,曹魏太常任昊之子,历事魏晋两朝。任恺在处理公务上勤劳谨慎,获得朝野赞誉,但与贾充有朋党之争,仕途受阻。 河南尹:官名。东汉设置,为京都雒阳所在郡的长官,秩二千石,主掌京都事务。三国时魏都洛阳置河南尹,三品。西晋都洛阳,沿魏制。 庾纯(生卒年不详):字谋甫,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博学有才义,为世儒宗。累官黄门侍郎,历中郎令、河南尹。贾充擅权,庾纯怒斥说:“天下凶凶,由尔一人!”因此而被免官。后拜少府。 不协:不一致,不和。 东宫:封建时代太子的宫室,也借指太子。 太子少傅:古代官名。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以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道德而后进行教谕,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5]树机能:又称秃发树机能(?—280年),西晋时鲜卑首领,河西鲜卑人,秃发氏,勇壮多谋略。西晋初年,率众反晋,杀死秦州刺史胡烈,不久被西晋平虏护军文鸯所败。后声势复振,尽有凉州之地,但在与武威太守马隆交战中,为部将所杀。 秦:即秦州,古州名。西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分雍、凉、梁三州置。初治冀县(今甘肃甘谷东),西晋武帝太康七年(286年)移上邽(今甘肃天水)。辖境东起今甘肃两当、清水及陕西凤县、略阳,四川平武,西至青海贵德,北至甘肃兰州、永登、定西、静宁。十六国时为西北诸政权争夺要地。 雍:即雍州,古州名。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分凉州河西四郡置。三国魏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地,以后逐渐缩小。
[6]凉:即凉州,古州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汉武帝所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东汉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青海湟水流域,陕西定边、吴起、凤县、略阳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雍州,三国魏文帝复置,移治姑臧县(今甘肃武威)。魏晋以后辖境缩小,只限于今甘肃黄河以西大部。
【译文】
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侍中、尚书令、车骑将军贾充,自晋文帝(司马昭)时就受到宠信而当权,晋文帝能够成为太子,贾充出了很大力气,所以越发受到晋武帝的宠信。贾充为人善于谄媚逢迎,与太尉、代理太子太傅荀,侍中、中书监荀勗,越骑校尉安平人冯结成同党,朝野内外都憎恶他们。晋武帝向侍中裴楷询问当今朝政得失,裴楷回答说:“陛下承受天命,四海接受教化,但天下之人没有把陛下的功德比为唐尧、虞舜,只因为贾充这帮人在朝廷掌权而已。应当引进天下贤人,让他们参与并弘扬为政之道,而不应当向天下人显露您的偏私。”侍中乐安人任恺、河南尹颍川人庾纯都与贾充不和,贾充打算解除任恺的侍中职务,就向晋武帝推荐任恺忠贞,应在太子东宫供职。晋武帝委任任恺为太子少傅,而侍中一职仍然保留。恰在此时,秃发树机能侵扰秦州、雍州地区,晋武帝对此很忧虑,任恺就提议说:“应当选派威望高而且具有谋略的重臣去那里镇抚。”晋武帝说:“谁可以胜任呢?”任恺乘机推荐贾充,庾纯也称赞贾充足以胜任。秋季七月癸酉(二十六日),晋武帝任命贾充为都督,掌管秦州、凉州二州的军事,而侍中、车骑将军的职务依旧保留。贾充对这一安排感到头疼。
【原文】
冬十一月,贾充将之镇。公卿饯于夕阳亭[1]。充私问计于荀勗,勗曰:“公为宰相,乃为一夫所制,不亦鄙乎!然是行也,辞之实难,独有结婚太子,可不辞而自留矣[2]。”充曰:“然。孰可寄怀?”勗曰:“勗请言之[3]。”因谓冯曰:“贾公远出,吾等失势。太子婚尚未定,何不劝帝纳贾公之女乎?”亦然之。初,帝将纳卫瓘女为太子妃,充妻郭槐赂杨后左右,使后说帝求纳其女[4]。帝曰:“卫公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氏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氏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后固以为请,荀、荀勗、冯皆称充女绝美,且有才德,帝遂从之。留充复居旧任。
【注文】
[1]公卿:古代三公九卿的总称,后世则用以泛指朝廷重臣。 饯(jiàn):设酒食送行,饯行,饯别。 夕阳亭:亭名。洛阳县西有亭,汉、晋时称夕阳亭,唐时改称河亭,汉晋时期为饯别之所,诗文中常用作洛阳的标志。
[2]鄙:轻蔑,看不起。 结婚:缔结婚姻关系。
[3]寄怀:寄托情怀或怀抱。
[4]卫瓘(guàn)(220—291年):西晋大臣,书法家。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人。魏末任廷尉卿,监督邓艾、钟会军灭蜀。钟会诬陷邓艾谋反,他趁机杀死邓艾父子。钟会在蜀地反叛,他纠集大军平定。晋武帝时,晋爵为公,官至司空。晋惠帝时,卫瓘辅佐朝政,为贾后所杀。卫瓘学问深博,以擅长草书闻名,在书法史上影响颇大。 郭槐(237—296年):字媛韶,太原阳曲(今山西阳曲)人,西晋大臣贾充的妻子,以善妒闻名。父亲是城阳太守郭配,伯父是曹魏名将郭淮。郭槐嫁给贾充做继室,长女贾南风为晋惠帝皇后,干预国政,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 杨后:即杨艳(238—274年),字琼芝,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曹魏大臣杨文宗的女儿,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史称武元皇后。杨后坚持立自己的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劝说晋武帝为太子娶贾充之女贾南风为妻,并维护外戚权势,对西晋政局产生消极影响。临死前为保住太子地位,防止贵嫔胡芳取代自己的皇后位置,最主要是担心别人取代自己的后位后诞下皇子,对自己儿子的太子位置不利,便要求丈夫继娶自己的堂妹杨芷为皇后,并要求杨芷百般保护司马衷夫妻。 说(shuì):游说,用话劝说别人,使其听从自己的意见。
【译文】
冬季十一月,贾充即将赶赴任所,朝廷公卿在夕阳亭为他饯行。贾充私下向荀勗探问不去赴任的对策。荀勗说:“您身为宰相,竟然为一小官所挟制,不也太丢脸面了吗?但这次赴任,推辞掉确实很难;只有与太子结为姻亲,才不必推辞就能留下来。”贾充说:“对。但谁能代我表达心愿呢?”荀勗说:“我替您去说。”于是荀勗对冯说:“贾公到远地赴任,我等就失去权势。太子婚姻还没确定,我们何不劝皇帝为太子纳贾公之女呢?”冯也认为这样做很对。当初,晋武帝准备娶卫瓘之女为太子妃,贾充夫人郭槐贿赂杨皇后的左右侍从,让他们怂恿杨皇后去劝说晋武帝娶自己的女儿为太子妃。晋武帝说:“卫公之女具备五个好条件,贾公之女具有五个不利方面:卫氏种子贤良,儿女众多,个个漂亮、高大、白皙;贾氏种子嫉妒,儿女很少,个个丑陋、矮小、黝黑。”杨皇后坚决请求娶贾女,荀、荀勗、冯也都夸赞贾充之女姿色绝美,而且具有才艺美德。晋武帝听从了他们的鼓动,留下贾充官居原职。
【原文】
八年春二月辛卯,皇太子纳贾妃[1]。妃年十五,长于太子二岁。妒忌多权诈,太子嬖而畏之[2]。秋七月,以贾充为司空,侍中、尚书令、领兵如故[3]。
【注文】
[1]贾妃:即贾后,名贾南风(256—300年),晋惠帝皇后,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晋初大臣贾充之女。晋惠帝即位时,太后之父杨骏专权,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贾后指使楚王司马玮杀死杨骏。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她又使司马玮杀司马亮,再以“矫诏”杀司马玮。前后共专权擅政十年,后为赵王司马伦所杀。
[2]嬖(bì):嬖爱,宠爱。
[3]司空:古代官名。三公之一。东汉光武帝改大司空为司空,较之西汉时所主管的事务范围更广,除参议朝政大事,又掌治水利和土木营建。后世司空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译文】
西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春季二月辛卯(十七日),皇太子娶贾女为妃。贾妃十五岁,比太子大两岁。她生性妒忌,又会耍手腕,太子对她既宠爱又惧怕。秋季七月,晋武帝任命贾充为司空,原任的侍中、尚书令和统领城外诸军之权不变。
【原文】
十年秋七月丙寅,皇后杨氏殂[1]。初,帝以太子不慧,恐不堪为嗣,常密以访后。后曰:“立子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也!”镇军大将军胡奋女为贵嫔,有宠于帝,后疾笃,恐帝立贵嫔为后,致太子不安,枕帝膝泣曰:“叔父骏女芷有德色,愿陛下以备六宫[2]。”帝流涕许之。
【注文】
[1]殂(cú):死亡。
[2]镇军大将军:古代将军名称,领兵将领。三国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始置,以陈群为镇军大将军,秩二品。晋南北朝诸大将军加开府者,秩一品,位从公或仪同三司。 胡奋(?—288年):西晋将领。字玄威,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少好武事。曾随魏国太尉司马懿讨伐辽东,还为校尉,稍后迁徐州刺史,又以监军从讨匈奴刘猛。西晋武帝泰始九年(273年)其女胡芳被选入宫为贵人。西晋武帝咸宁六年(280年)迁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年)迁左仆射,加镇军大将军。卒于官。 贵嫔:皇帝妃嫔封号,三国时魏文帝始置。为皇帝之妾,位在夫人下,淑妃上。晋与南朝贵嫔均为三夫人之一,晋代位视三公,南朝宋位视丞相。 骏:即杨骏(?—291年),西晋权臣。字文长,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因其女杨芷为武帝皇后,任车骑将军,封临晋侯。晋惠帝时,杨骏摄政,为太傅、大都督,总揽朝政,遍树亲党,权倾天下。后为贾后所杀。 芷:即杨芷(259—292年),西晋武帝的第二任皇后,武元皇后杨艳堂妹,父为杨骏。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立为皇后,得宠于晋武帝。晋武帝死后为皇太后,由于其父杨骏擅权引起皇后贾南风忌恨,贾后联合诸王杀死杨骏,并唆使晋惠帝将杨芷贬为庶人,不久杨芷便冻饿而死。 六宫:古代帝王后妃的寝宫,正寝一,燕寝五,合为六宫,后世泛称后妃及其所居之地为六宫。
【译文】
西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秋季七月丙寅(初六日),皇后杨艳去世。当初,晋武帝认为太子并不聪慧,恐怕无力继承帝位,曾经多次暗中征求杨后意见。杨后说:“按照礼法,立子即位只分长幼,不问贤愚,岂能随便更动?”镇军大将军胡奋之女为贵嫔,受到晋武帝宠爱,杨后病危时,恐怕在她死后,晋武帝立胡贵嫔为皇后,对太子不利,她枕着晋武帝膝盖,哭着说:“我叔父杨骏之女杨芷既贤德又美貌,我死后,愿陛下娶她管理六宫。”晋武帝流泪答应了她的请求。
【原文】
咸宁二年[1]。初,齐王攸有宠于文帝,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2]!”几为太子者数矣。临终,为帝叙汉淮南王、魏陈思王事而泣,执攸手以授帝[3]。太后临终,亦流涕谓帝曰:“桃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不起,必恐汝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及帝疾甚,朝野皆属意于攸[4]。攸妃,贾充之长女也。河南尹夏侯和谓充曰:“卿二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5]。”充不答。攸素恶荀勗及左卫将军冯倾谄,勗乃使说帝曰:“陛下前日疾若不愈,齐王为公卿百姓所归,太子虽欲高让,其得免乎!宜遣还藩,以安社稷[6]。”帝阴纳之,乃徙和为光禄勋,夺充兵权,而位遇无替[7]。
【注文】
[1]咸宁二年:即公元276年。咸宁是晋武帝年号,自公元275年至280年。
[2]小字:乳名,小名。
[3]淮南王:即淮南厉王刘长(前198—前174年),刘邦少子,公元前196年被封为淮南王。汉文帝时,骄纵跋扈,在封地不用汉法而自作法令。公元前174年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议以死罪,汉文帝将他赦免,废去王号,谪徙蜀郡严道邛邮,途中不食而死。 陈思王:即曹植(192—232年),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操曾欲立曹植为太子,后因受曹丕排挤陷害而失宠。曹丕即帝位,妒忌曹植之才,曾限令他七步成诗,否则处死,曹植作《七步诗》,讽刺其兄相逼太甚。初封东阿王,后谪陈王。曾多次上表求用,忧郁而死。
[4]属(zhǔ):叮嘱。 属意:归心,着意。
[5]夏侯和(生卒年不详):曹魏、西晋官吏。字义权,名将夏侯渊之子。历官河南尹、太常。史称清辩有才。
[6]左卫将军:中央禁卫军官名,始设于晋代。三国魏元帝咸熙年间,司马炎将先前作为禁卫军的中卫军扩编为左卫军、右卫军,设左、右卫将军,使外戚羊琇任左卫将军,掌典禁军,参与机密。右卫将军多由皇室、勋戚充任,升迁较快,并置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等属官。南北朝沿置,掌宿卫营兵。 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边防重镇,如藩国,藩镇。 社稷(jì):社,土地之神;稷,五谷之神。社稷即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旧时以社稷为国家政权的标志,象征国家。
[7]光禄勋:古代官名。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郎中令为光禄勋,九卿之一,掌守卫宫殿门户,领宿卫侍从之士。东汉、魏晋沿置,以后废置不常。
【译文】
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当初,齐王司马攸受到文帝(司马昭)的宠爱,文帝每次见到司马攸,就抚摸着坐床称呼司马攸的乳名说:“这是桃符的座位!”并多次差点要立司马攸为太子。文帝临终前,流着眼泪给晋武帝(司马炎)讲汉文帝不能包容其弟淮南王(刘长)、魏文帝(曹丕)不能包容其弟陈思王(曹植)的故事,一面哭一面拉着司马攸的手交给晋武帝。晋武帝之母王太后临终前,也流着眼泪对晋武帝说:“桃符性情急躁,而你作为兄长并不仁慈。我如果一病不起,就恐怕你不能包容弟弟,所以嘱咐你,不要忘记我的遗言!”到晋武帝病重时,朝野内外都归心于司马攸,希望他能够继承帝位。司马攸的王妃是贾充的长女。河南尹夏侯和对贾充说:“您的两个女婿,亲疏关系相当,立君应当立有德行的。”贾充不作回答。司马攸平素讨厌荀勗、左卫将军冯谄媚武帝,陷害贤臣,荀勗指使冯游说晋武帝说:“前些日子,陛下的病似乎不能痊愈,齐王受公卿大臣和百姓拥戴,太子虽然想要高让王位,能够幸免于难吗?应当遣送齐王回到藩国去,以确保江山社稷的安宁。”晋武帝暗中采纳冯建议,于是将夏侯和调任为光禄勋,同时夺去贾充的兵权,但是官位和待遇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