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冬十月丁卯,立皇后杨氏,大赦[1]。后,元皇后之从妹也,美而有妇德。帝初聘后,后叔父珧上表曰:“自古一门二后,未有能全其宗者[2]。乞藏此表于宗庙,异日如臣之言,得以免祸。”[3]帝许之。十二月,以后父镇军将军骏为车骑将军,封临晋侯[4]。尚书褚、郭奕皆表“骏小器,不可任社稷之重[5]”。帝不从。骏骄傲自得,胡奋谓骏曰:“卿恃女更益豪邪!历观前世,与天家婚,未有不灭门者,但早晚事耳[6]。”骏曰:“卿女不在天家乎?”奋曰:“我女与卿女作婢耳,何能为损益乎!”
【注文】
[1]大赦:赦令名称之一。对杂犯死罪以下加以赦免,有时还赦免常赦不予宽减的犯人,如劫杀、谋杀而已杀人者,本定为死罪遇大赦,得以减罪。但凡“十恶”之罪,则不在赦免之列。
[2]珧:即杨珧(?—291年),字文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与兄杨骏、弟杨济势倾天下,当时有“三杨”之号。杨珧历任尚书令、卫将军,杨后得宠于武帝,权势日重,他为此忧虑。累官至太仆。贾后诛杀杨骏,同时遇害。
[3]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4]镇军将军:古代官名。东汉献帝建安末年刘备设置,三国魏定为三品,蜀、吴也置。西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罢,六年复置,三品。位在镇军大将军下,两职可并置。主要为中央军职,但也可出任地方军事长官,并领刺史等地方官,兼理民政。
[5]郭奕(生卒年不详):曹魏官吏。字伯益,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三国魏军师祭酒郭嘉之子,官至太子文学。
[6]天家:指帝王家。
【译文】
冬季十月丁卯(二十一日),晋武帝立杨骏之女杨芷为皇后,大赦天下。这杨皇后是武元皇后的堂妹,容貌美丽,又有德行。晋武帝初聘杨后时,杨后的叔父杨珧上表说:“自古一家出两位皇后,没有能够保全宗族的。请求陛下把臣所上表章藏于宗庙,异日如果像为臣所言,凭此得以免除灾祸。”晋武帝准许了他的请求。十二月,晋武帝下诏任命杨后之父镇军将军杨骏为车骑将军,封临晋侯。尚书褚、郭奕上表,认为“杨骏目光短浅,不能胜任国家大事”。晋武帝不听。杨骏升迁后骄傲自得,胡奋对杨骏说:“您依仗女儿为皇后,就更为豪纵吗?历观前代,与皇家结亲,没有不灭门的,不过时间早晚罢了。”杨骏说:“你的女儿不在皇家吗?”胡奋说:“我的女儿不过给你的女儿做婢女,哪能给家族带来好处和灾祸呢?”
【原文】
三年秋七月,卫将军杨珧等建议,以为“古者封建诸侯,所以藩卫王室[1]。今诸王公皆在京师,非捍城之义[2]。又异姓诸将居边,宜参以亲戚[3]”。帝乃诏诸王各以户邑多少为三等:大国置三军,五千人;次国二军,三千人;小国一军,一千一百人。诸王为都督者,各徙其国使相近[4]。八月癸亥,徙扶风王亮为汝南王,出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琅邪王伦为赵王,督邺城守事;勃海王辅为太原王,监并州诸军事[5]。以东莞王伷在徐州,徙封琅邪王;汝阴王骏在关中,徙封扶风王[6]。又徙太原王颙为河间王,汝南王柬为南阳王[7]。辅,孚之子;颙,孚之孙也。其无官者,皆遣就国。诸王公恋京师,皆涕泣而去。又封皇子玮为始平王,允为濮阳王,该为新都王,遐为清河王[8]。其异姓之臣,有大功者,皆封郡公、郡侯。
【注文】
[1]卫将军:古代将军名号。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位比公,凡将军皆主兵,掌征伐,而卫将军平时掌宿卫;魏晋南北朝沿置,位在诸名号大将军上,多作为军府名号,以加大臣、重要州郡长官,无具体职掌。 封建:古代王朝的国家结构形式之一,封建是“封土建侯”的简称,意为分封土地、设置诸侯。 诸侯:古时对分封国君的通称,周封公、侯、伯、子、男五等,汉封王、侯二等,汉封王者号称诸侯王。
[2]捍:保卫,守卫。
[3]亲戚:对于内外亲属的通称,亲一般指族内,戚一般指族外。
[4]都督:指魏晋南北朝的持节都督,是地方高级军政长官。持节都督本是中央派往地方领兵的将领,曹操为汉丞相时有督军,督十军、二十军者始称都督。自魏至晋初,多数都督专管军事而不兼领刺史。
[5]镇南大将军:古代官名。三国蜀置,职掌与镇南将军相同。晋定为二品,禄赐同于特进。开府者,升为一品,位如公。 豫州:古州名。中国古代行政区名,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豫东、皖北之地。东汉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三国魏以后屡有移徙。 邺城:古地名。春秋齐桓公始筑城,战国魏置县,曹魏为邺都,故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 辅:即司马辅(?—284年),司马孚之子,魏末为野王太守。司马炎代魏,封渤海王。西晋武帝咸宁中,徙封太原王,监并州诸军事。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年)去世,谥号“成”。 并州:古州名。汉武帝设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大部及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东汉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辖境扩大,包有今陕西北部及河套地区。魏晋时辖境缩小。
[6]徐州:古州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治所屡变,东汉时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北),三国魏移治彭城县(今江苏徐州),东晋时移治京口(今江苏镇江)。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东南部和江苏长江以北地区。 关中:古地区名。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因而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陕西。有时又泛指战国末期秦的故地,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巴蜀在内,有时甚至包括陇西。
[7]颙(yóng):即司马颙(?—306年),晋宗室。字文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太原烈王司马瑰之子。晋惠帝、怀帝时为太尉、司徒。初袭父爵,西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改封河间王,曾参加“八王之乱”,兵败被杀。 柬:即司马柬(262—291年),晋宗室。字弘度,晋武帝之子。初封南阳王,拜左将军,领右军将军、散骑常侍。西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改封为秦王,转镇西将军、西戎校尉、假节。晋惠帝即位,入朝拜骠骑将军、录尚书事。杨骏被杀后,深感处境危难,屡次请求回归藩国,汝南王司马亮留之辅政。及司马亮与楚王司马玮被杀,时人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卒,朝野之士深感痛惜。西晋惠帝永宁二年(302年)追谥“悼”。
[8]玮:即司马玮(271—291年),字彦度,晋武帝第五子。初封始平王,后徙封于楚。杨骏被杀,汝南王司马亮辅政,贾后厌恶司马亮,又忌恨司马玮,于是让晋惠帝下诏,密令司马玮杀死司马亮。贾后又使晋惠帝下诏,称楚王司马玮矫诏害死司马亮,且欲图谋不轨,于是被斩。 允:即司马允(272—300年),字钦度,晋武帝司马炎之子。西晋武帝咸宁中封濮阳王,西晋武帝太康末年徙封淮南王,授镇军大将军,都督扬、江二州军事。西晋惠帝元康末年入朝,为骠骑将军、侍中,领中护军。赵王司马伦废贾后,孙秀专权,欲收司马允兵权,司马允起兵与司马伦战,兵败被杀。 该:即司马该(?—283年),字玄度,晋武帝司马炎之子。西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封新都王,西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去世。 遐:即司马遐(273—300年),字深度,晋武帝司马炎之子。晋武帝时,被封为清河王,出继叔父司马兆为嗣。历右将军、散骑常侍,累迁抚军将军,加侍中。西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去世。
【译文】
西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秋季七月,卫将军杨珧等人建议,认为“古代分封同姓诸侯,目的是为了藩卫王室。现今诸位王公都在京师,就失去了护卫国家的意义。还有异姓诸将防守边地,应该参以皇亲国戚镇守。”于是晋武帝下诏宗室亲王各以户邑多少分为三等:大国设置三军,五千人;次国设置二军,三千人;小国设置一军,一千一百人。诸王身为都督的,把他们的封国迁徙到驻防地区附近。八月癸亥(二十一日),改封扶风王司马亮为汝南王,出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琅邪王司马伦为赵王,督率邺城防守事宜;勃海王司马辅为太原王,监管并州诸军事。因为东莞王司马伷在徐州,改封琅邪王;汝阴王司马骏在关中,改封扶风王。又迁徙太原王司马颙为河间王,汝南王司马柬为南阳王。司马辅为司马孚之子,司马颙为司马孚之孙。王公们没有官职的,一律回归藩国。诸位王公留恋京师,都流着眼泪离去。又封皇子司马玮为始平王,司马允为濮阳王,司马该为新都王,司马遐为清河王。其中异姓大臣,立有大功的,都封为郡公、郡侯。
晋朝五王出镇地方示意图
【原文】
四年冬十月,征征北大将军卫瓘为尚书令[1]。是时,朝野咸知太子昏愚,不堪为嗣,瓘每欲陈启而未敢发。会侍宴陵云台,瓘阳醉,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2]。”帝曰:“公所言何邪?”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悟,因谬曰:“公真大醉邪?”瓘于此不复有言。帝悉召东宫官属,为设宴会,而密封尚书疑事,令太子决之。贾妃大惧,倩外人代对,多引古义[3]。给使张泓曰:“太子不学,陛下所知,而答诏多引古义,必责作草主,更益谴负,不如直以意对[4]。”妃大喜,谓泓曰:“便为我好答,富贵与汝共之。”泓即具草,令太子自写,帝省之甚悦。先以示瓘,瓘大踧踖,众人乃知瓘尝有言也[5]。贾充密遣人语妃云:“卫瓘老奴,几破汝家!”
【注文】
[1]征北大将军:古代官名。三国吴国会稽王孙亮时置,任命魏国降将文钦充任,率军伐魏。晋朝沿置,职掌与征北将军相同,而位在其上,多统兵出镇一方,都督数州诸军事。不常置。
[2]陵云台: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于洛阳城中筑,在今河南洛阳东北白马寺东。
[3]倩:请求,央求。
[4]张泓(生卒年不详):西晋大臣。初为给东宫使令,晋武帝常怀疑太子不聪明,设宴以决事进行测试。张泓与太子妃贾氏合谋,使太子之位得以保全。赵王司马伦篡位,张泓被辟为征虏将军。三王起兵讨伐司马伦时,张泓受司马伦派遣,出战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入京帮助司马冏,张泓投降。
[5]踧(cù)踖(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译文】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冬季十月,征召征北大将军卫瓘为尚书令。此时,朝野内外都知道太子昏庸愚蠢,不能胜任继承皇位的重任,卫瓘每次想陈说此事,但又不敢开口。有一次,正赶上武帝在陵云台设宴,卫瓘侍宴在旁,他假装喝醉,跪在武帝床前说:“臣有事启奏陛下。”武帝说:“卫公有什么话要说?”卫瓘三次欲言又止,于是用手抚摸御床说:“这个宝座太可惜!”武帝领会了卫瓘之意,故意避开话题说:“您果真大醉了吗?”卫瓘从此不再提起此事。武帝派人召集太子东宫属官,开设宴会,把尚书台呈报的疑难事件密封起来,命令太子裁决。贾妃非常恐惧,请人代为对答,文辞多援引经典古义。东宫使令张泓说:“太子从来不学,陛下深知此事,而对答诏文引用古义,陛下肯定不信,必定责备代为起草之人,太子更会受到严厉谴责,不如直截了当回答问题。”贾妃大喜,对张泓说:“你就代我好好回答,将来和你同享富贵。”张泓立即起草,令太子自己书写,武帝看后非常高兴,首先拿给卫瓘看,卫瓘显得恭敬而不安,大家这才知道卫瓘曾经说过什么话。贾充派人秘密告诉贾妃说:“卫瓘这个老奴,几乎破灭了你的家!”
【原文】
太康元年。侍御史郭钦上疏,请徙内郡羌胡、鲜卑于边地,帝不听[1]。事见《羌胡之叛》。
【注文】
[1]侍御史:古代官名。西汉沿秦制,设侍御史十五人,其位在御史大夫之下,掌管受纳章奏,纠举百官,出监郡国,收捕有罪官吏,平时给事殿中,秩六百石。晋以后,除侍御史外,又有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等名。 羌胡:指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也泛指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羌,我国古代民族,原住在以今青海为中心,南到四川、北接新疆一带的地区,东汉时移居今甘肃一带,东晋时建立后秦。 鲜卑:古族名。汉初游牧于辽东,东汉时进入匈奴故地,势力逐渐强盛。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立制,组成军事行政联合体,后瓦解。晋时分为数部,以慕容、拓跋二部最为强盛。魏晋南北朝时,慕容、拓跋、乞伏、宇文等部先后建立过政权。内迁的鲜卑人多转营农业,渐与中原民族融合。 边地:边远之地,与中央、中土相对。
【译文】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侍御史郭钦上疏,请求把内地郡县的羌胡、鲜卑迁徙到边疆地区,武帝没有采纳。事见《羌胡之叛》。
【原文】
二年。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1]。后父杨骏及弟珧、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时人谓之“三杨”,旧臣多被疏退[2]。山涛数有规讽,帝虽知而不能改。
【注文】
[1]游宴:游乐宴饮。 掖庭:即永巷,西汉武帝太初元年改称“掖廷”,为宫中旁舍、宫女居住的地方,由掖廷令管理。 殆将:表示即将接近某一程度,可译为“就要”“马上要”“几乎要”等。
[2]济:即杨济(?—291年),字文通,西晋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人,西晋武帝后父杨骏之弟。历任镇南将军、征北将军、太傅。杨皇后得宠于晋武帝,权势日重。晋武帝死后,贾后诛杀杨骏,杨济同时被杀。 交通:结交,勾结。 请谒:请托,求见。
【译文】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晋武帝在平定吴国后,沉湎于游乐宴会,不理政事,后宫嫔妃将近万人。皇后之父杨骏及其弟杨珧、杨济开始干预政事,他们招权纳贿,相互请托,权势之显赫,轰动朝廷内外,时人称为“三杨”。老臣勋旧或被疏远,或是年老退休。山涛多次规劝讽谏晋武帝,晋武帝虽然知道他的意见正确,但是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
【原文】
三年春正月,帝喟然问司隶校尉刘毅曰:“朕可方汉之何帝[1]?”对曰:“桓、灵[2]。”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
【注文】
[1]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司隶校尉:古代官名。简称司隶,两汉皆置,秩比二千石,掌察举京师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并领京师所在之州。东汉光武帝时有从事史十二人,分掌诸事。其后,魏和西晋沿置,东晋罢。 刘毅(?—285年):西晋大臣。字仲雄,东莱掖县(今山东莱州)人,官司隶校尉、尚书左仆射。曾压制世族豪强的势力,批评晋武帝卖官鬻爵。指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2]桓、灵:即汉桓帝与汉灵帝。汉桓帝即刘志(132—167年),东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刘缵死,被梁太后和梁冀迎立为帝。在位期间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汉桓帝曾压制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运动,逮捕李膺等二百多人,史称“党锢之祸”。死后谥号桓帝。汉灵帝即刘宏(157—189年),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被窦太后迎立为帝,在位期间是东汉宦官专权的顶峰期,政治昏暗,土地兼并严重,贪官污吏横行。汉灵帝性喜聚敛,在西园标价卖官,巧立名目,增加赋役,导致黄巾大起义。
【译文】
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春季正月,晋武帝深有感慨地问司隶校尉刘毅,说:“朕可以比得上汉代的哪个皇帝?”刘毅回答说:“汉桓帝、灵帝。”晋武帝说:“怎么会到这一地步?”刘毅回答说:“桓、灵时期虽然卖官鬻爵,但所得钱财归入官库,陛下卖官,所得钱财进入私门,拿这一点而论,陛下还不如桓、灵。”晋武帝大笑说:“桓、灵之世,听不到这样的忠言,现今朕有你这样的忠直大臣,就胜过了桓、灵时期。”
【原文】
尚书张华,以文学才识,名重一时,论者皆谓华宜为三公[1]。中书监荀勗、侍中冯,以伐吴之谋深疾之。会帝问华:“谁可托后事者?”华对以“明德至亲,莫如齐王”。由是忤旨,勗因而谮之[2]。甲午,以华都督幽州诸军事[3]。
【注文】
[1]张华(232—300年):西晋大臣、文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西晋初任中书令、散骑常侍,力劝晋武帝排除异议,定灭吴之计。灭吴后,出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西晋惠帝时,历任侍中、中书监、司空。后被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著有《张司空集》《博物志》。 三公:西汉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三司。三公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魏晋南朝及北魏北齐隋多沿用此称。
[2]忤(wǔ)旨:违逆圣旨。 谮(zèn):诬谗他人。
[3]幽州:古州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汉武帝所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东汉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隅),辖境相当于今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小部、辽宁大部、天津海河以北及朝鲜大同江流域。西晋移治涿县(今河北涿州)。
【译文】
尚书张华,因他的文章、博学、才能与见识,在当时很有名气,被人尊重。评论他的人们都说,张华应当作三公。中书监荀勗、侍中冯,由于伐吴的谋略,深深嫉恨张华。正赶上晋武帝问张华:“谁可以托付后事呢?”张华回答说:“聪明有德行,又是至亲之人,没有人比齐王更合适。”张华因此违背了晋武帝的意旨,荀勗就乘机诽谤张华。甲午(十八日),朝廷任命张华统领幽州诸军事。
【原文】
齐王攸德望日隆,荀勗、冯、杨珧皆恶之。言于帝曰:“陛下诏诸侯之国,宜从亲者始。亲者莫如齐王,今独留京师,可乎?”勗曰:“百僚内外皆归心齐王,陛下万岁后,太子不得立矣。陛下试诏齐王之国,必举朝以为不可,则臣言验矣。”帝以为然。冬十二月甲申,诏曰:“古者九命作伯,或入毗朝政,或出御方岳,其揆一也[1]。侍中、司空齐王攸,佐命立勋,劬劳王室,其以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侍中如故,仍加崇典礼,主者详案旧制施行[2]。”以汝南王亮为太尉、录尚书事、领太子太傅,光禄大夫山涛为司徒,尚书令卫瓘为司空[3]。
【注文】
[1]九命作伯:周代官爵分为九等,称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王之大夫、公之卿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及子男之卿再命(二命),公、侯、伯之士及子男之大夫一命。 毗(pí):通“弼”。辅助,从旁协助。 方岳:四方的山岳,古代一般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借指四方州郡或地方高级长官。 揆:揆度,大致估量现实状况。
[2]劬(qú)劳:劳苦,苦累。 大司马:古代官名。西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与大将军合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常授给掌权外戚。西汉成帝末年,大司马不再连以大将军之号,和丞相、御史大夫并列为三公,仍以大司马居首位。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汉末魏晋南北朝,大司马或与太尉两置,或罢省,多授给掌军政大权的高官。 青州:古州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西汉武帝时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德州、齐河县以东,河北吴桥及山东马颊河以南,济南、临朐、安丘、高密、莱阳、栖霞、乳山等市县以北、以东地。东汉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
[3]光禄大夫:古代官名。战国时置中大夫,西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大夫。其中金紫光禄大夫又为光禄大夫之首,秩比二千石,选儒雅之士充任,掌议论、顾问,无固定职守。魏晋以后增设员额,皆非正职。
【译文】
齐王司马攸的德行威望日益隆盛尊崇,荀勗、冯、杨珧都憎恨他。冯对晋武帝说:“陛下诏令各王公诸侯回归封国,应当从亲属开始。与您最亲的没人能比得上齐王,如今唯独他留在京城,这样可以吗?”荀勗说:“朝廷内外百官都从心里归附齐王,陛下万年之后,太子就不能即天子之位了。陛下可以试着诏令齐王回封国,整个朝廷上下必定都认为不可以,那么我说的话就应验了。”晋武帝同意了。冬季十二月甲申(十三日),晋武帝下诏说:“古时九命之爵可以任为方伯,或在朝廷辅佐帝王处理朝政,或者外出镇守一方,大致估量现实情况选择其一。侍中、司空、齐王司马攸辅佐天子,建立功勋,为了国家而辛勤劳苦,任命他为大司马、统领青州诸军事,侍中之职照旧,仍然增加尊崇典制礼仪,令主管者详细按照旧制施行。”任命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尉、录尚书事,兼领太子太傅,光禄大夫山涛任司徒,尚书令卫瓘任司空。
【原文】
征东大将军王浑上书,以为:“攸至亲,盛德侔于周公,宜赞皇朝,与闻政事。今出攸之国,假以都督虚号,而无典戎干方之实,亏友于款笃之义,惧非陛下追述先帝、文明太后待攸之宿意也[1]。若以同姓宠之太厚,则有吴、楚逆乱之谋,汉之吕、霍、王氏皆何人也[2]!历观古今,苟事之轻重所在,无不为害,唯当任正道而求忠良耳。若以智计猜物,虽亲见疑,至于疏者,庸可保乎!愚以为太子太保缺,宜留攸居之,与汝南王亮、杨珧共干朝事[3]。三人齐位,足相持正,既无偏重相倾之势,又不失亲亲仁覆之恩,计之尽善者也。”于是扶风王骏、光禄大夫李憙、中护军羊琇、侍中王济、甄德皆切谏,帝并不从[4]。济使其妻常山公主及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涕泣,请帝留攸[5]。帝怒,谓侍中王戎曰:“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邪!”乃出济为国子祭酒,德为大鸿胪[6]。羊琇与北军中候成粲谋见杨珧,手刃杀之[7]。珧知之,辞疾不出,讽有司奏琇,左迁太仆。琇愤怨,发病卒[8]。李憙亦以年老逊位,卒于家[9]。
【注文】
[1]征东大将军:古代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置,以曹休担任,授予黄钺,督率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征讨孙权。职掌同于征东将军,而地位居其上,多统兵出镇方面,都督数州军事。不常置,二品,晋沿其制,秩禄与特进等同。 王浑(223—297年):西晋将领。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初为曹爽部下,魏帝曹芳嘉平元年(249年)曹爽被杀,王浑被免职。后又参与司马昭的军事。晋武帝时,迁升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守寿春。西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晋伐吴时,率军出击横江,击败吴军后,不敢渡江。吴主孙皓向王濬投降后,又愧恨不服。后升征东大将军、司徒、侍中。 侔(móu)于:齐等,等于。 典戎:统辖军队。 干方:安定、治理国家。 宿意:往日的心意。
[2]吴、楚逆乱之谋:指公元前154年发生的吴楚“七国之乱”。当时以吴王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西汉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而兴兵叛乱,汉景帝派窦婴、周亚夫等人将其平定。 吕、霍、王氏:吕指吕后,霍指霍光,王氏指王莽。吕后(前241—前180年):中国第一个临朝称制的皇后,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曾帮助刘邦剪除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其子汉惠帝继位后,吕后掌握实权,汉惠帝死后吕后临朝,掌权前后计十六年。吕后分封诸吕为王侯,控制南北军,吕后死后诸吕阴谋作乱,被太尉周勃等人平定。霍光(?—前68年):西汉大臣、政治家。霍光为霍去病的异母弟,汉武帝时,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受命辅佐汉昭帝,为大司马大将军,封博陆侯。汉昭帝死后,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淫乱,不久霍光即废黜刘贺而立宣帝。霍光专制国政二十年,百姓充实,较有政绩。王莽(前45—23年):新朝建立者。王莽为汉元帝王皇后之侄,称帝前曾受封为新都侯、安汉公等。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死,汉平帝继位,王莽为大司马,掌握了汉政权。西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汉平帝死,孺子刘婴被立为皇帝,王莽继续辅政,先后称假皇帝和摄皇帝。初始元年(8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
[3]太子太保:古代官名。春秋时楚国为太子置保,战国以后不置,西晋始置太子太保,为照管太子身体、负责太子安全的官。北魏、北齐沿置,其地位居东宫三师之末。
[4]李憙(xǐ)(生卒年不详):字季和,上党铜鞮(dī)(今山西沁县南)人,东汉大鸿胪李佺之子。初仕魏国为并州别驾,除凉州刺史,安抚当地羌、夷各族。司马炎代魏后,官授司隶校尉,加司徒,封侯。累官至尚书仆射、光禄大夫。后以年老免官。 中护军:古代官名。东汉始设,为大将军幕府属官。魏晋至南北朝时与中领军同为重要军事长官,掌管中央军队,主管军职官员的选用。 王济(264—291年):西晋官吏。字武子,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三国魏司徒王浑之子,娶常山公主。好弓马,有勇力,少有逸才,善《易》及《老》《庄》,文辞俊茂,有名当世。起家中书郎,迁侍中,善于清谈。因劝谏不让齐王司马攸回封国之事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后坐事免官。王济性极豪侈,丽服玉食,传说他以人乳蒸小猪。 甄德(生卒年不详):西晋官吏,曾为侍中,娶长广公主。
[5]常山公主(生卒年不详):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姐妹,双目失明,而且非常妒忌,下嫁于王济。 稽(qǐ)颡(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6]王戎(234—305年):西晋大臣、文学家。字濬冲,小字阿戎,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喜好“清谈”,为“竹林七贤”之一。晋惠帝时累官尚书令、司徒。王戎贪吝好货,广收八方园田,积钱无数,每每自执牙筹,昼夜计算钱财,为时人所讥。 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东汉置博士祭酒,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始立国子学,置国子祭酒以教生徒。其后,历代因之,掌领太学、国子学,或国子监所属各学。 大鸿胪:古代官名。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设置,为九卿之一,主管封爵及内附边疆各族,掌诸王、列侯与内附边疆各族首领的封拜、朝见、迎送、接待之礼。当举行郊祭时,大鸿胪承担赞礼任务,以大声传告,即所谓“鸿声胪传之”,这便是大鸿胪一名之意。西晋为三品。
[7]北军中候:古代官名。东汉始设,为东汉禁卫军的监察官,掌监北军五营,实为京城禁卫军长官。三国、西晋增设禁军兵力,置地位更高的中领军统辖,北军五营作用渐轻,北军中候或置或省,常与中领军并置。东晋后时置时省。 成粲(生卒年不详):西晋辞赋家。字伯阳,西晋武帝时为侍中,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年)受命草定藉田之仪,太康九年(288年)议称景侯论太社,不立京都,欲破郑氏学。曾任北军中候,转太常。
[8]有司:古代官吏。古代设官分职,政事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太仆:古代官名。西周置,秦汉沿置,为九卿之一,主管皇帝车辆、马匹和畜牧业。皇帝出行,太仆总管车驾,亲自为皇帝御车。太仆因和皇帝关系密切而成为亲近之臣,在诸卿中属于显要职务,所以太仆常常可以升擢为三公。太仆秩为中二千石。
[9]逊位:或称退位,是指君主或其他统治者放弃自己的职务和地位的行为。
【译文】
征东大将军王浑向朝廷上书,认为:“司马攸是皇帝至亲,德义盛布与周公等同,理应赞襄皇朝,参与政事。如今让司马攸出京归还封国,授予都督虚衔,并没有掌管军队、支撑一方的实际作用,对兄长厚待弟弟的古训颇为亏损,这并不是陛下追怀先帝和文明太后临终前嘱告善待齐王的平素心愿。如果认为对同姓诸王恩宠过重,就会发生西汉吴楚七国那样的叛乱,可反过来看,汉代吕后、霍光、王莽又是什么样的人物呢?纵观古今,用人大政举足轻重,没有不对皇室造成威胁的,只是坚守正道而选求忠良罢了。倘若耍小聪明猜疑一切,即便至亲骨肉也要疑忌,至于那些非亲非故的人,怎能保全官位呢?我认为太子太保一职还空缺着,应当留下司马攸担任,与汝南王司马亮、杨珧共同主持朝政。三人地位平等,足以相互持守正道,既不存在一方偏重相互倾轧的情势,又不失帝王的亲亲之道,以仁爱施恩。此为最完善的计策。”此时扶风王司马骏、光禄大夫李憙、中护军羊琇、侍中王济、甄德等人都激切进谏,晋武帝一律不采纳。王济让夫人常山公主、甄德之妻长广公主一起入宫,屈膝下拜,以额触地,泪流满面请求晋武帝留下司马攸。晋武帝勃然大怒,对侍中王戎说:“兄弟是至亲骨肉,如今让齐王出京,原本是朕的家事,可甄德、王济接连派老婆一起来哭闹,简直像活着哭人快死了!”于是将王济降黜为国子祭酒,甄德改任大鸿胪。羊琇与北军中候成粲密谋面见杨珧,亲手杀掉他。杨珧得知这一消息,假装有病不出来,同时指示有司劾奏羊琇,把他降职为太仆。羊琇愤怒怨恨,生病死去。李憙也因年老退位,死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