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经济十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楼宇,不仅是城市的“经济地标”,也应是“人文地标”

城市是有生命的,生命的基因就是城市的文化。鳞次栉比的商务楼宇在承载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因为商务楼宇集聚了城市中最发达的商务业态、最新型的商务模式、最有特色的人文色彩,具有城市建筑美学的标杆和城市人文生活的地标功能。

《纽约客》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能让纽约知道你的名字,那全世界都会知道你,因为这里是纽约。的确,每一座享誉世界的城市皆有彰显其国际地位的建筑标志,纽约的帝国大厦、吉隆坡的“双子塔”、上海的“东方明珠”、广州的“小蛮腰”……这些建筑犹如一张张名片,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推介着自己的城市,从而成为城市的代名词。城市是需要地标的,但如果建筑师们都争相标新立异,就会破坏城市风貌的一致性,甚至社区的识别性。其实,城市地标并非都是高楼大厦,大到一个广场、一幢楼宇、一条街区,小到一尊雕塑、一处故居、一座小亭,都可能成为城市的地标,关键在于这个地标是否体现了城市的个性,在于这个地标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了城市的文化。

按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工业不再是绝对主导,而会出现工业与服务业并驾齐驱或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是高层楼宇特别是超高层楼宇集群发展期。但有一点必须牢记:决定城市高度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城市的文化。

澳大利亚的德波拉·史蒂文森在《城市与城市文化》中指出:“对一些人来说,城市就像巴比伦古城一样,是一个要逃离的场所,要么归隐山林,要么就躲在恐惧之墙背后。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城市却是一个要重新改造、重新构建的场所。”近年来,随着一些具有百年历史的仓库、厂房、厂区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替代,不少城市的历史记忆犹如碎片一样散落在同质化的高楼大厦中。现代化楼宇虽然为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城市符号、城市文化却正在消失。而“雷人”设计的频繁出现,更是让许多城市沦为西方设计师的“跑马场”、西方设计理念的“实验室”,造成了城市景观、生活方式、文化生态上的“去中国化”。正因如此,我们在2019年6月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楼宇经济峰会”上,就以“楼宇经济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主题,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利用工业遗产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建筑设计是一种未完待续的艺术。“反认他乡是故乡”现象,不仅直接破坏了城市在千百年历史中积淀而成的空间布局、建筑样式、文化特色、审美风格,也抽去了隐含其中的中华文化的理念、精神、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因此,要深耕城市文化土壤,将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元素纳入城市设计,把楼宇建成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再现城市时代精神的地标性建筑,为传统文化接引“迷路的城市设计”回家。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容器。提升楼宇经济的人文效益,也是在弘扬一座城市的文化。因此,我们在打造特色楼宇、特色街区的同时,要注重在楼宇的外形、风格、色彩、布局中融入城市的文化特色,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楼宇文化,和谐体现城市的历史感、现代感,让现代化的楼宇成为城市的地标符号、点睛之笔。要大力培育文化内涵、挖掘文化元素,通过创意开发、创新活化,增强百年老街、小洋楼、工业遗存等历史元素的文化内涵、功能、品位,凸显城市的历史感、人文感、厚重感,从而以“场所精神”“场所文脉”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城市品牌、楼宇品牌,使一幢幢楼宇不仅成为城市的经济地标,也成为城市的人文地标。在这方面,上海为我们树立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