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北京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及思考

(一)北京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

1. 文化创意产品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强有力的黏合剂

文化创意产品是借由“文化”转换为“创意”后加值于产品,有条件、有目的地体现人与物之间的连接,根据文化内涵、设计概念,配合产品特性由核心向外扩展,形成具有生活化与心理机能的创“利”商品。文化创意商品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反映地方风格于商品中,表现出明显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化符号,并在地方文化核心与商业价值里蕴含产品意涵,成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强有力的黏合剂。例如,故宫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让以往“高大上”的文化元素走进生活,更易于文化的传播和熏陶。同时这些有趣的文化创意产品又让平凡的旅途变幻出新的色彩。网络销售的渠道以及新潮可爱的产品都紧密贴合年轻人的喜好,更对年轻人的胃口,给了传统文化一个走近年轻人的契机。这样的契机也让年轻人的旅游变得更有意义,不止于走马观花式的观赏而是带走“文化”留下美好回忆。

从故宫文创商品开发团队的协作模式来看,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需要专业化、多元化和实用化;从故宫文创商品的推广销售来看,需要借助“互联网+”,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合作。故宫文创团队将目标消费人群定位在青年群体,在产品营销渠道的铺设上就覆盖了青年人常用的微信、微博、淘宝平台,充分利用了软文营销、社群营销、口碑营销等手段,整合了产品、价格、渠道,并且在适合的场景下,针对特定的社群,通过有传播力的内容,利用社群的网络结构进行人与人的连接,从而快速实现产品信息的扩散与传播。

2. 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旅游融合开发需要处理好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融合开发要处理好老城区的交通和环境问题。老街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周边交通道路与停车场布置缺少科学规划,游客与居民过于集中,卫生处理设施与措施不够完善,严重影响环境,需要做好协调措施。其次,文化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提高文化产品的特色和吸引力。如南锣鼓巷曾经商铺云集,但服装与工艺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性;有大量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化保护单位,但是,仅有茅盾故居有明确标明游客可游览,万庆当铺遗址、清内务府总管的“绮园”等没有明显标志,商业化的发展使原本文化气息浓郁的南锣鼓巷充满了商业化喧嚣,埋没了带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再次,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要注意协调商业活动与居民生活的和谐。南锣鼓巷的开发使得老北京安静悠闲的生活环境被打破,从前在胡同里随处可见的遛鸟老人、如雷贯耳的沿街叫卖声已经消失,这一地域里的老北京原始生活风貌被破坏。可以通过将商业区与居民区进行分离,避免过度开发导致老北京生活的原有风貌被破坏。尽可能保证还原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真正吸引力。

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潜力巨大,旅游功能需要深入挖掘拓展

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有效整合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学、研等多方面功能,是文化创意产业地区实体表现的重要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园自身的文化创意和属性,吸引更多的爱好者慕名前来,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旅游功能。例如,798艺术文化区和天桥演艺区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将废弃的厂房仓库建设成艺术区、演艺娱乐场所等,为游客提供了亲近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平台。

2019年初,北京市公布了首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名单,还将研究出台市级园区配套支持政策,启动第二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认定,推出园区服务包,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因此,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仅仅从数量少就具有巨大的旅游潜力,需要每一个园区根据自身的特色,深入挖掘探索开发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区的方式和途径,使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成为园区发展的两翼,互相支撑,互为促进。

4. 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能与旅游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共同特点,必须保证两者之间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在同样的产业链上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的追求和体验,逐渐成为吸引消费者外出旅游的重要原因。通过结合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能够形成旅游吸引物,保证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如北京欢乐谷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户外游乐园,有着众多的游乐设施及相关完备体系。因占地面积大,故将文化创意产业完美植入其中,以《金面王朝》为代表的文艺演出正是两产业融合的最佳代表。通过欢乐谷自身的游乐园定位所吸引的大量游客,向其推荐剧场所演出的《金面王朝》,增加经济增长点,实现同一顾客群多次消费的模式,发展经济,使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有机融合,其景点功能及形态更加多元化、更加立体化。而即将建成开放的“北京环球度假区”是一个以中国文化IP为核心的主题公园,将小说塑造的IP形象搬上荧幕,风靡全球后将其变成娱乐项目、主题公园,然后进行旅游商品、文化产品等衍生品的开发,形成一条完整的IP知识产权链。这是把规范化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链条完美结合的典范。预计这里每年将迎来世界各地超过1000万名游客,将有1万名员工在这里就业,周边地区将会为这个项目的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设施和服务,将带动整个通州地区旅游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北京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

1.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将会得到贯彻

旅游曾经被认为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或娱乐活动,近些年盛行的一些打文化牌的旅游项目,也往往由于文化内容匮乏,导致文化与旅游被割裂。文化旅游融合的本质应该是两者之间相互交织、相互渗入、互为支撑、协同并进的内在联系,要找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增长点,为城市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和创造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共同发展。

目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是我国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文化和旅游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旅游中的文化体验,而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品质决定了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影响。文化是旅游的资源支撑,旅游的过程通常也是文化消费、文化传播的过程。2018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旅游与文化协同作用》,强调了旅游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社会经济增长、文化理解力增强、文明交流互鉴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随着北京市积极制定文旅融合发展的促进政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将会从上至下得到全面贯彻实施。

2.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供深度旅游体验

现阶段,北京市文化及旅游产业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在国家全面倡导文化与旅游产业全面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市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因此,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北京市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很多仅仅作为旅游景点,通过收取景区门票的方式获得价值,这样不仅使游客无法深入了解北京的文化内涵,旅游体验也较差,也无法挖掘游客更多的经济价值。要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北京市需充分挖掘首都历史文化内涵,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做好文化旅游宣传和推介工作,扩大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的影响力。通过建立更有影响力的主题乐园和文化体验区,举办特色的文化节日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感受北京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 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文化旅游吸引力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根基在于城市自身文化建设与发展。北京市需植根于文化优势,并将这种文化脉络体现在城市的道路、建筑、公共空间以及市民行为中,充分展现古都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才能真正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因此要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包括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市民人文素质等。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实用、适用原则,加强社区文化中心、乡村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大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力度,全力打造15分钟文化服务圈,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确保全体市民共享文化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高社会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参与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

4. 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增加有效供给,打造北京文化旅游品牌

一是要积极引导大众文化消费观念,培养大众文化消费习惯。通过推出类似《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百家讲坛》等一批线上精品文化类节目,开展“阅读之城——市民读书计划”“书香海淀”全民阅读活动等线下品牌类文化推广主题活动,激发大众的文化消费热情,实现文化消费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二是加大对文化消费的扶持力度,提升居民参与积极性。推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开展“万场演出下基层”等品牌惠民项目,总结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的举办经验,更加科学合理地发放文化消费券,提升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让大众想消费、愿消费、能消费。三是增加有效供给,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打造北京文化旅游品牌。要植根于北京市的优质特色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品质,善于将文化资源进行创意转化和提升,开发打造具有IP价值的文化旅游品牌,凸显北京的城市文化特色。例如,故宫周边文创品牌“来自故宫的礼物”,是故宫博物院将北京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潮流相结合,将文化创意与实用功能结合,借助互联网电商销售,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和粉丝互动,扩大品牌影响力,最终形成了叫好又叫座的原创IP品牌,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

5. 构建多元投资主体,合理引导投资方向,突破城市文旅业瓶颈

2017年我国旅游直接投资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目前,全国各地已经组建了100多个文旅集团,各类文旅基金数量达到100余家,规模上百亿的已经超过10家以上。可以预测,未来3年,各类国家级的文旅产业基金将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不断为产业注入发展新动力。显然政府在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但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而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与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从目前来看,资金不到位是限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还要借助社会资本的投入和参与,构建多元投资主体,协调各方力量,引导和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共同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此外,还要解决文旅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融资平台等措施解决这一难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逐步向中西部倾斜、区域间投资差距缩小的态势。根据《2018中国文旅产业投资发展趋势》报告,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在106个重点旅游投资项目中,旅游企业投资商仅有27个,占比26.7%,其余非旅企业投资商占比73.3%。大型非旅企业通过投资、并购加速进军文旅产业,推动产业格局的大整合、大调整。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市场较为成熟的北京来说,传统产业市场已经相对饱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文化+”发展机遇,合理引导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减少低效率、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产业投资,加大文化科技融合、文化体育融合、文化商务融合等相关领域投资,发展产品附加值高、环境友好、符合首都特色的“高精尖”文化创意产业。

6. 加强顶层设计,促进要素流动,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京、津、冀三地政府秉承“一盘棋”战略思维,认真贯彻落实《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打破地区间“条块分割”式的行政管理模式,加强统筹合作,建立定期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根据三地文化资源特色和产业发展状况,出台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三地要站在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高度共同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突出北京的皇城历史文化、天津的民俗文化以及河北的红色文化特色,大力挖掘历史人物、风俗美食、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京津冀特色的文化品牌。三是促进要素流动,培育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三地要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原则,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形成各有侧重的产业分布格局和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构建信息和科技交流共享平台,利用财税政策支持、金融扶持、人才引进奖励等多种方式促进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培育统一开放的区域文化市场。最终,构建以北京为文化中心功能核心层,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为文化中心功能拓展层,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京津冀文化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

(曾凡颖、邵颖、沈晓平,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市科学技术史志办公室,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学会)


(1) 自2018年1—7月数据发布起,北京市统计局将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开展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和数据发布工作,进度统计数据发布时间保持不变,发布内容由原“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情况”调整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情况”。

(2) 中国地方概览:北京[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166591.htm,2019——05——22.

(3) 2018年北京旅游市场稳中向好[EB/OL].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网站.http://whlyj.beijing.gov.cn/cycj/tjxx/ndtjxxzj/448699.htm,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