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导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献始兴公 寄荆州张丞相

献始兴公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我们大家读王维的诗,是不是总能感觉王维的精神境界比较高?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样幽静淡然,有点孤高但是很沉静,并不躁动。然而钢铁不是一天炼成的,王维达到这种境界也是经历过很多矛盾、很多挣扎。大概在25岁到34岁期间,这种挣扎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这一点在他的诗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既然是挣扎,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没有哪一方是占绝对优势的,有时候道高一尺,有时候魔高一尺。所以这个时间王维虽然已经比较正式地修佛了,但也只是披上了佛的外衣,他的骨子里还是躁动的。那么形诸笔下,他的诗也就摆脱不了躁气,虽然诗写得确实好,但是称不上诗佛。那么证据是什么呢,有的人说了,你凭什么说他这个时候不是一心归隐?他官不做了,还拜了禅宗的大和尚为师,这不是一心向佛是什么。我当然不能凭空捏造,证据就是我们今天要看的这首诗《献始兴公》。这是王维34岁的时候写的。看标题知道是献给始兴公的一首诗。这个始兴公就是唐玄宗在位时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诗就是用来投石问路,向当权者表明心迹,从而达到求官的目的的诗。比较有名的干谒诗首推孟浩然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也是送给张九龄的一首求官诗。张九龄可能坐在家里也比较头大,这么多弹冠相庆的人眼巴巴等着他引荐。孟浩然这首诗很好看啊!最后通过说我也要钓鱼,来表达一下想做官的想法,不能说隐晦婉约吧,至少挺巧妙。但是要说巧妙他可比不上王维。

我们看王维怎么写的。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

张九龄看了这个开头就一头雾水!自从做了丞相之后,光是干谒诗张九龄没看了一千也至少有八百,当然中心思想就是一个——要官。但是就这一个要官,就有或直、或隐、或明、或晦等等多种表达方式。说白了张九龄看完这些基本上就能办一个干谒诗培训班。但是他从没见过一个像王维这样的,一上来劈头盖脸三句话,表达的意思很清楚——老子不做官!你看他说我宁可住在野树林,我宁可喝山涧水,唉我也不为了一点俸禄,低声下气的去拜见高官王侯。我就是这么鄙陋不堪,做一辈子平民算了。

这是什么,起句突兀!一下子就把张九龄的注意力勾起来了:这小子口气这么冲我看看咋回事。王维用词很生动,这个“鄙哉”很有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气势——你别跟我说什么兼济天下,不懂!老子就是不做官!

下面

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张九龄看到这里就乐了,因为这是在吹捧张九龄。俗话说得好: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那我们来学学王维是怎么拍这个马屁的。首先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这涉及到张九龄用人的主张,简单来说他主张用人当以品德第一,能力第二。王维笔锋一转,先认可张丞相的用人方略。然后“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我听说大君子你,用人不管他是不是跟你一伙的。你看这吹捧的,君子都不够用,还大君子。然后“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就是说用人不是随随便便的,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利益而出卖公器,公器就是国家公务员岗位。他都是为天下苍生所谋划之后才决定怎么用人。你看看人家吹捧的多有层次,先赞同张九龄的用人方略,再说他用人无私,最后说他用人严谨。你再看下面就会发现,这可不是乱吹,这都是在铺垫。

看下一句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这个画风不对啊!一出场的时候蓬头垢面的,餐风饮露,还横得不行,大吼着老子不做官,一副谁都管不了的样子。在吹捧了张九龄一番后,突然到这里毫无征兆的咔嚓一下跪下了,哭着喊着要做官。如果这首诗到这里就结束了,那这个前倨后恭的样子,就是活生生的一个小人呐。

那么怎么才表明不是小人呢,咱们继续看一下这个力挽狂澜的最后一句。

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你看着办吧,按照你这一套公平的判断,要我能做个官,我很感激,要是你顾及私情而给我个官,那不好意思老子还是不干。这个狂态又回来了,回头看这首诗,从一开始的倨傲,到吹捧到卑微,再到最后不卑不亢,真可谓是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用我自己的话来总结就是起得奇,跌得猛,结得硬。

在王维献诗不久之后,张九龄就提拔王维做了右拾遗,右拾遗是中书省的办公人员,也就是说王维成了张九龄的直系下属。右拾遗类似于谏议大夫、补阙、正言、司谏之类的官员,专挑皇帝的毛病,也挑挑各位大臣的毛病,说白了就是质量检查员,专门挑刺的。诗友们应该记得杜甫从长安千里迢迢跑到灵武投奔肃宗,才得到了个左拾遗。现在王维只是写了首诗就成了右拾遗,是不是张九龄不像王维吹捧的那么好啊?不是的,现实中张九龄正如王维说的那样秉公守则,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是个刚正不阿的人。张九龄用王维不仅仅是因为一首诗,而是因为他原来就认识王维甚至了解王维。王维孟浩然张九龄都是一个文化圈子的,不是这个圈子的连诗都递不上去,比如杜甫在《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中说“向时礼数隔,制作难上请”,就是说杜甫也想送干谒诗,但是没有门路送不上去。然后你看,张九龄开元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加中书令,也就是我们说的丞相,开元二十三年王维就当上了右拾遗。也就是说王维一听到张九龄当上丞相的消息,基本上马上佛经一扔,修什么道起来嗨,刷刷点点写了首诗寄过去,张九龄一看到这首诗,觉得这小伙子是块料啊,就回信说可以啊来跟我混吧。然后王维一收到回信就屁颠屁颠的上任去了。在那个年代信息传递和交通都那么不方便,这好几个来回半年多就完成了,可见王维有多么急切。

我们再来看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

除了倨傲狂放之外,是不是还有一点愤怒。就像杜甫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一样,有那种长年求官不得的愤怒,“崎岖见王侯”,不就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吗。“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那不就是杜甫所说的“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吗?,所以说千万不要小看王维的用世之心。也不要以为王维求官真的是一点坎坷都没有,他只是比别人顺一点,比如杜甫,但是该有的辛酸还是有的。当然了,王维求官的机遇比杜甫好,因为他他是世家后裔,一般都会给个面子见一下,再加上他本人招人喜欢,就很吃得开,但是本质是不变的。林黛玉在贾府待遇那么好,他还感觉寄人篱下,一天天很难受,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比喻也不太恰当,林黛玉那没事使个小性子,大家都捧着,你王维使一个看看,分分钟教你做人。杜甫是诗史,他会把自己经历的事和种种心迹都清楚地写出来,王维没有什么都写得那么明白,但绝对还是有痕迹的,我们只要稍微一用心,就能挖掘出来。

然而,什么东西都怕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要是只有这点磨练的话王维还成不了诗佛,果然,好景不长,开元二十五年,也就是王维36岁的时候,他的知音兼靠山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罢相,谪为荆州长史。这样一来,王维遁世归隐的心又死灰复燃,于是写下了下面这首五律。

寄荆州张丞相

唐代:王维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我所思念的到底在哪呢,唉我惆怅的望着远远的荆门,你顺着我目光看就知道了。

起句设问,自问自答,吸引读者的注意。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全国都再也没有赏识我的人了,我终身都会记着您的恩情。

这里说明所思的原因,就是说我为什么思念荆门的人呢,因为那里有赏识我,对我有恩的人啊。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没赏识我的人了怎么办呢,我要种种地,养养花,不再想什么有所作为了。

最后

目尽南飞鸟,何由寄一言!

尾句照应首句,我呆呆地看着南飞的鸟都飞完了,他们却不能把我的所思寄给您!

这首五律比较简单,感情虽然很真挚但是没有什么高明的手法也没有特别漂亮的句子。说一点题外话吧,我们看首句“所思竟何在”,不知道众位诗友看没看出来,王维是原原本本照搬了沈约的句子。

临高台

沈约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这是原诗,跟各位说实话我没看出来。那么问题来了:不说化用,就说照搬古人原句,可不可以?它其实是可以的。不止这一句,还有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照搬了诗经,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照搬了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主席天若有情天亦老,照搬了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也就是说是有很多成功先例的。既然可以那么问题又来了:怎么搬。怎么搬才能搬得漂亮,首先让别人不觉得你是抄袭,其次为你的诗增色增味。我觉得关键在于你的气你的情你的神,还有你文字上的功力,要能完美的驾驭这句。比如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神兵利刃,关羽用起来很顺手。你要是拿得动你也能用,但你要是拿不动,那压也压死你。所以有的人会有这种说法,就是首先你不能搬名句,因为名句更重,更难驾驭,第二你的上下文要能与这个句子融为一体甚至有所超越,就是说你勉强搬起来不行,你得挥洒自如。不然容易砸脚。这个就是随便提一嘴,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诗友可以去专门查阅关于用典和化用的资料。还有最近我总喜欢把杜甫拉过来说事,并不是我要让王维和杜甫比较高下,只是今天大家熟悉杜甫的比较多,这样类比一下,让大家有一个比较熟悉的人作基础和参照,理解起来会相对容易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