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益一生的专注力训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引言 焦虑的妈妈,你的关注点可能搞错了

如今,我们要操心的事情是越来越多:房子、车子、工作、交通、环境……但对于妈妈们来说,最操心也最揪心的事,莫过于孩子的成长以及他们的行为表现。在妈妈的心里,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事了!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把很多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可孩子的表现往往让我们失望,对此我们只能是无可奈何。

看到儿子的年级排名又下降了,听到老师毫不客气的“训斥”,一位妈妈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心里说不出的委屈。

这位极度焦虑的学生的家长对我说:“芮老师,我什么招数都用上了,为什么孩子的成绩就是上不去呢?您一定要帮我出个主意,我都快急疯了。”

我完全能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许多家庭都会遇到的难题。我先问了她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家的孩子有上课心不在焉、边做作业边玩、作业出错率高、考试粗心的表现吗?”

这位妈妈听到这个问题后傻眼了,说:“这说的不就是我家的孩子吗!”

我对她说:“你觉得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孩子的成绩会上去吗?”

孩子成绩上不去,父母的惯性思维就是万年不变的“三板斧”:找名师、请家教、增加学习时间。效果如何?好像都不太行。原因很简单,没有找到孩子问题的症结所在。

焦虑的家长们可能都搞错了——所谓“三板斧”虽然势大力沉,却没砍准地方。

有位中学校长请一位考上北大的毕业生为在校学生介绍学习经验。

校长问他:“你打算讲些什么内容?”

他说:“我就讲上课要认真听讲。”

校长诧异地说:“这算什么经验?”

他说:“您仔细观察一下,在您的课堂上,有多少人能做到全神贯注听讲10分钟以上?有多少人能全神贯注听讲20分钟以上?有多少人能全神贯注听讲30分钟?一节课40分钟都能全神贯注听完的学生一定是个位数,这样的同学想学习成绩不好都不可能。而那些上课只专心致志听10分钟课的同学,要是成绩能好就不可思议了。”

听了这番话,校长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课堂,然后对比分析了一下学生的成绩,证实了他的说法。

随便问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他或她在上课和写作业时是否会分心,得到的回答必然是:“不会!”

随便去问一位学校老师:“如果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做作业时还全神贯注,成绩还会差吗?”得到的回答一定是:“怎么可能?”

现在,我们就可以具体捋一捋思路了。平时在学校课堂上只能专心听讲10分钟的学生,到了补习班也还是只能听10分钟——他的学习效率只有优异者的四分之一。别人学4小时能掌握的知识,他得学16小时。如果一个孩子一天要学习16个小时,不产生厌学情绪才怪呢!

心理学家把情绪分为增力型情绪与减力型情绪两种。

厌学情绪显然属于减力型情绪,它对一切行为效益尤其是学习行为效益的损害极大。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一个孩子对学习活动既不“好”,也不“乐”,取而代之的是“恶”与“厌”,那么他的成绩必然上不去。

由于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必然会加大补课力度;由于加大了补课力度,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厌学情绪……如此恶性循环,事情就会越搞越糟。也许,一个可造之才就这么被浪费、被埋没了。

我并不反对孩子上补习班,孩子的知识系统有薄弱之处时,的确需要补习。但我想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又无法做到全神贯注地做作业,上补习班有什么用?课内不能认真听,难道课外就能认真听吗?这其实就是花钱买安慰,自己骗自己。

我们的建议是:在上补习班之前,至少是在上补习班的同时,要训练孩子的专注力。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两个孩子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一个孩子的智商高达142,是我做过智力测验中得分最高的。可这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成绩不佳,后来只考了个大专,工作后也没多大成就。

他的短板就在专注力上,可他的父母一直拒绝承认,更拒绝训练孩子的专注力。

另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可以用“辉煌”二字来形容:他中学上的是人民大学附中天才班,然后保送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班,大学毕业后又考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这孩子不仅学习好,玩起来也是好手——踢足球、玩游戏样样精通。所有人都说他是个天才,但经过测定,他的智商只是129。原来,他只要坐到书桌前学习,就会像入定一般专注,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高效学习的特征——不是抓紧每一分钟去学习,而是抓紧学习时的每一分钟。

事实证明:当智商达到正常值以后,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就是专注力。

我每年在线下会做近百场的讲座。每次做完报告后,都会有不少家长与我交流。他们多数都是和我谈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有少部分家长为孩子学习之外的一些坏的行为习惯烦恼——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动作不停,行为疯狂;在班上打架,在小区里也惹事……

对于这些问题,家长和老师可没少花心思去管教——苦口婆心地进行思想教育、制订各种各样的规定和惩罚措施,有的家长甚至连打骂都用上了,可孩子就是屡教不改。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有人说,是孩子脾气不好;有人说,是孩子的思想有问题,故意调皮捣蛋;也有人说,是孩子天生就“坏”。

但是,焦虑的家长们,你们可能搞错了,孩子出现这些状况,可能不是他们的思想出了问题,也不是他们调皮捣蛋,他们更不是天生的坏孩子。

他们的问题出在了专注力上,这需要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去找原因。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两个疑惑:

第一个疑惑,说孩子分心走神、缺乏时间观念与不专注有关可以理解,可孩子多动、冲动怎么又和不专注扯上了关系呢?

第二个疑惑,孩子只是在平时学习时表现不好、不听话,怎么要从生理和心理上去找原因呢?

下面我来为大家一一解惑:

第一个疑惑:

孩子多动、冲动的本质原因是缺乏自控力。自控的前提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要做到这些,都需要专注力的参与和监控。

心理学领域中,专注力缺失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典型表现来界定的:

分心:不能自始至终完成一件事,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听或看,容易走神,在完成需要持续注意的任务时有困难,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

行为冲动:思考后发于行动,注意力容易转移,在组织活动时存在困难(而且不是因为认知方面的缺陷)且需要严格的监督,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在游戏中不能长久等待。

活动过度:不能安静地坐着,喜欢不停地走动和爬上爬下,爱说话,睡眠中无法保持安静。

缺乏时间观念:不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对用多长时间完成一件事缺乏意识,没有时间紧迫感。

本书的主体内容,将围绕上述四个方面的训练展开。

第二个疑惑:

有的孩子由于生理或心理原因,缺乏良好的专注力,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我团队里的一个成员曾经在美国做过两年的儿童专注力研究。她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上课时手脚总是动个不停。

老师对他说:“你的手脚不要总是动,你要做个好孩子。”

孩子回答道:“老师,我也想做个好孩子呀!可我的手脚不是好孩子,它们不听我的话。”

这孩子在不经意间揭示出了事实真相:他们是“不能”而非“不愿”做个好孩子。“不能”与“不愿”有着本质区别:一个是能力问题,一个是态度问题。

正如我们每个人参加考试都想答对每一道题一样,可最后还是有不少错误,这是我们的本意吗?当然不是,是我们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一般性的教育可以解决态度问题,但无法解决能力问题,这也是老师和家长的管教措施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些方法矫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偏差,也没有触及社会环境和教养方式。

所以,有关专注力的培养,科学家更多是用“训练”,而非“教育”这个词汇来表述。

家长朋友们在阅读本书时,可能脑海里会时不时浮现自家孩子的身影,不停地对照比较,进而发现自家孩子的问题所在,并寻求解决方案。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自家孩子在专注力方面的不足,并决定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同时在心中定下一个“小目标”,把孩子的专注力水平提上去,让孩子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到我工作室来咨询的家长们常常都是瞒着孩子,多数是苦着脸向我描述自家孩子的问题——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人们习惯给不专注的孩子贴一个标签——“问题儿童”。

但是,焦虑的家长们,你们可能又搞错了。不专注的孩子其实暗藏天赋,他们具有成为卓越人物的潜质。

不专注是他们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中既包含缺点,也包含优点。这不是忽悠你的话,也不是宽慰你的话,而是告诉你一个事实,一个被许多人证明了的事实。

我们不是在治疗“问题儿童”,而是在塑造卓越者!

请把你的期望值再提高一些,以培养卓越者的心态对待你的孩子。

古人说:“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意思是说,以上等作为准则来效法,只能得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为准则来效法,只能得到下等的效果。

不专注的孩子本就具有成为卓越者的能力,我们却偏偏把他们当成“问题儿童”,以恢复正常为培养目标,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吗?

塑造卓越者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我们用爱心、高水平的教育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我本人从事儿童、青少年专注力培养与训练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数以千计的案例积累,算得上是一个资深从业者了。我想通过本书与所有家长分享儿童、青少年专注力培养与训练的经验——尤其是那些实用又可操作的方法,让孩子成为他们本来就可以成为的卓越者!

让我们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