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肖红艳 何国琼
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
摘要:本文介绍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在不断完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落实学校实验实践教学相关制度,着力探索并践行了纺织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纺织工程 实践教学 平台建设 教学体系
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属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密切相关。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都不能替代的[1]。教育部也提出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关键,所以,在教学改革中要着力突出实践环节。
一、专业实践教学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改革,更新观念是前提,只有转变实践教学工作观念,提升实践教学育人理念,才能形成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效应,挖掘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为广大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实践育人的水平。制度保障是优质资源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体系,只有着力完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各种优质实践教育资源真正为育人服务,保证先进人才培养理念的贯彻实施[2]。
纺织专业的实践教学,首先应狠抓落实,将学校有关实验、实践教学的各项制度与本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相结合,在各个环节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完成实践教学预设目标。其次,进一步加强基层教学单元自身对实践教学的督导,建立并完善及时信息反馈与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困难。第三,在实践报告阶段设立互评制度,对实践结果进行多方评价。我们希望互评模块能在时间上更及时,以贴近实践教学周期。实践互评包括师生互评、高校与第三方实习单位互评。这些数据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制定合理分段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与成果,及时调整心态及学习方法;能帮助第三方实习单位和高校快速明晰各自需求,有利于推进校企互惠合作,促进高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
二、专业实验室建设
高校实验室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阵地,是高校主要办学支柱之一,体现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硬件水平。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它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是不可分割的。
(一)做好规划,加大投入,改善专业实验室硬件条件
实验室建设应该贴近本科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及项目学习的实际需求,保证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优化地运作。实验室建设是提高本科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纺织专业实验室经过“523”“985”实验室平台建设,通过学校对实验室规划建设的长期投入,以及单位自筹经费的补充建设,依据实验室规划和发展目标,按照专业发展及教学的需要,逐步加大投入,着力建设实验室硬件,使得实验室硬件条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具体表现在:陈旧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常用单台套设备补充为多台套设备,以满足多种项目教学的同时开展,购置先进性、综合性的检测及生产加工设备,满足行业发展及实训要求。
(二)提高认识,重视专业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队伍作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核心要素,决定了实验教学水平,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存在对实践教学队伍的重要性、特殊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对于专业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建设缺乏政策导向,体制与机制不到位,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没有建立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没有建立实验技术人才引进、培养、储备的长效机制。因此,加强实践教学与管理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学术带头作用的创新人才队伍,带动高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保证。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高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是实现人才强校战略的关键性工作[3]。
我校在纺织专业实验队伍建设中一直积极补充和完善实践师资结构。实行专、兼职结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互通,进一步适应开放式教学的需要。同时,针对在职实验人员,采取短期培训、进修学习、会议交流等方式,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务知识、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今后,我们还拟与校外同行专家、企业专家加强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联合指导实践教学,特别是指导实训与实习教学工作。
(三)注重专业实验教材建设,培育精品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固化了的教学改革成果,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实验室建设一贯高度重视实验教材建设。一方面,持续关注国内同行实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通过自编、合编实验教材和讲义,积极选用国内外优秀实验教材等入手,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实验教材的建设要依托实验课程、实验项目改革和精品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的建设,集中体现了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科发展水平,反映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和前沿,汲取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
首先,纺织专业重视实验项目的改革与创新,鼓励实验室专兼职教师申报实验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改革,以及实验技术立项;鼓励教师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实验课程、课件建设,积极尝试视频教学、网络教学。其次,在努力打造精品实验项目、精品实验课程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符合本专业实际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总结与固化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鼓励教材立项,申报主编或参编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重点培育本学科优秀实验教材、精品教材。纺织专业教师在2010—2014年间,编写与实践实验教学有关的教材和讲义10余本,新增视频录像实验课程1门,教改与实验技术立项合计8项。今后,重点还应着力于培育精品教材,包括精品实验项目、精品实验课程、精品实验教材,以及进一步完善本学科、本专业的实验系列教材。
三、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育人的基本,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实施的保障,也是提高实践育人水平的前提。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要“回归工程”,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进行产学研合作,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4]。
(一)校企合作,实践育人,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
从高等教育视角看,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为目的,是一种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学校要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实习实践要循序渐进。第一阶段要利用好校内实训平台资源,将实习实践和理论学习有机结合,打好基础;第二阶段开展好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去,到实际生产中去,将课本所学理论与真实的工程设计、生产技术相结合。
纺织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要本着学科专业实践需要,立足学校当地与周边,辐射沿海发达地区,重点选取本行业龙头企业,高新科技为导向的企业。让学生接触行业生产、科研一线,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一方面,要强化实习基地管理,明确企业职责,共同完成育人目标,另一方面,在强调企业责任的同时,还应该重视互惠共赢,对于利益分配、资金投入,需要有效的长效机制来保障。
(二)教研相长,协同创新,注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科研实验室是开展知识创新、科研成果产生与转化的前沿阵地,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充分发挥科研实验室的科研优势,整合一切实验资源,构建高起点、高利用率、学生受益面广的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自主科研创新与自主学习导向型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5]。
我们倡导把科研成果、科研过程贯穿和渗透到高等教育教学中,努力实现科研资源与高校教学的共享,让科研水平在高校教学中有所体现。主要表现在:第一,全面推行、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第二,抓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我校着力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第三,实施毕业论文(设计)高质量、多样化改革计划。大四一年全部为学生写作论文(设计)时间,所有论文(设计)每人1题,题目涉及纺织、材料、环境、化工、建筑等广泛领域。第四,鼓励、资助学生参加科研、设计或创业赛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及有关的比赛,现取得了各种有影响奖项85项的良好成绩,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第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每年举办有影响的“纺兴未艾,织行天下”科技活动周、“衣秀杯”服装设计大赛、毕业设计发布会等;积极组织科技夏令营活动,推动与国内大学间学生的科技文化交流。
四、加强实践教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实践教学在发展自身、不断创新的同时,也需要“走出去,引进来”,学习和了解国外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并加以吸收,运用到我们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来。近年来,纺织专业旨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与国外高校、科研单位的联系,探索专业交流与合作。
第一,与国外大学建立本科联合培养机制。学校近三年来先后与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伦敦艺术学院、韩国启明大学等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或建立了联系,选拔本科生进入相关培养计划,目前已有10名本科生到对方学校学习。
第二,在全校国际教学实践周期间,学校组织了“国际实践周”创新实验、“国际课程周”活动,邀请外籍专家到校进行短期授课。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先后有多名学生参加了国际纺织学术会议、两岸纺织研讨会、中国化学会年会、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等。
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新时期、新形势下,学校应该依据各学科、各专业的优势和传统,凝势聚力,把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师资优势、科研优势、产学研合作优势、国际合作优势等各种办学优势自觉地、主动地、优先地汇集统一到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验、实践教学能力上来,推动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新模式的构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与质量。我们在实践中探讨了多层次创新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综合思维意识以及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6]。
第一,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递进式、课内外结合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采用课内与课外培养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以演示性、验证性试验来打好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技术素养;以“大创三大计划”、科研助理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参加国内外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塔尖”。按学科,分专业制定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创新项目、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多元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为目标,使各种形式的实验、实践环节相互配合,强化彼此的内在联系,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第二,建立“系列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系列化”模式:包括实践平台系列化和实践项目系列化,满足学生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具体要求为完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实验、创新实验、项目学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多层次”模式:根据不同年级的试验对象,构建“基础认识—技能训练—综合实践—应用创新”的实践内容体系。具体要求为合理设计实验课程体系,统筹安排实验内容,精选实验项目,注重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建立“系列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重点在于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层次,减少重复性的验证实验,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基于项目学习内容、针对学生整个培养周期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设计不同阶段不同的实验、实践内容,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7]。
第三,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增加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激发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辉.建设创新实践平台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57-59.
[2]范迅,常维亚,邢鹏,等.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构建 [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28-30.
[3]孟庆繁,林相友,孟令军,等.打破“短板效应”提高实践教学的育人水平 [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32-33.
[4]郭福.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谈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几种关系 [J].中国大学教学,2014(2):27-28.
[5]田大新.发挥实验室科研优势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潜力 [J].中国高校科技,2014(8):92-93.
[6]梁宏.搭建实验实践一体化平台 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5):1-4.
[7]袁占良,徐克科,徐丹,等.测绘工程“信息化测绘”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J].测绘通报,2012年增刊:747-745.
[8]郑益慧,江志斌,吴益锋.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引领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