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打造区域发展品牌智库的实践与思考

——“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学术交流会”的回顾与展望

刘仲平

(绵阳市社科联621000)

摘要: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学术交流会自2010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其主要成效有哪些?主要特点是什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难点有哪些?如何进一步落实措施,将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抓细抓实、更好地组织社科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思想库”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试图在全国区域性论坛的视域中,思考提升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学术交流会举办水平和质量的有效路径,打造区域发展品牌智库。

关键词:成都经济区;学术交流会;品牌智库;实践与思考


当今中国,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2010年至今,“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论坛”,或曰“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学术交流会”(简称“成都经济区交流会”“交流会”),已走过了五年岁月。历时五届的研讨,扩大了成都经济区的影响,推出了一批具有真知灼见的优秀智力成果。当前,在实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背景下,立足全国、放眼未来,可考虑将“交流会”打造成为区域发展的品牌智库,以进一步促进成都经济区整体协同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发展作出示范。

一、成都经济区交流会的成效与特点

(一)初步成效

为建设成都经济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13年,由省社科联与德阳社科联等形成的《成德同城化发展研究》报告,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重视,促成了成都、德阳两市《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的签署,诸多“同城化”举措得以实施。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协调小组办公室、社科联在《重要成果专报》2013年第1期刊载的《将绵阳作为我省次级突破试点城市的建议》得到了多方面的好评和肯定。2014年,省社科联牵头,德阳社科联、绵阳社科联等协同完成的《设立成德绵创新驱动示范区》专题报告,提出了在成德绵设立“创新驱动示范区”,以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乃至全川创新发展,并将其提到同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上海张江、深圳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重高度。2014年9月1日《四川日报》第9版,以《成德绵下一站再猜想:“创新驱动示范区”? 》为题,专门采访省社科联唐永进副书记,报道了四川省社科联、成都经济区社科界依托成都经济区论坛,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效。近年来,在四川省、成都经济区内省市县社科联承办的优秀社科成果评奖活动中,都加大了成都经济区建设研究成果的权重。在交流会举办过程中,四川省社科联、云南大学等方面专家,也积极撰写论文参加研讨会。

推动八市不断达成共识。从表1中可知,在历届交流会中,各市主题报告内容越来越具体,建议措施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比如成都、德阳、绵阳三市的主题报告,从一般的年度报告到思考加强成都城市群建设、推动第三产业协作、成德绵三市研究共建创新驱动示范区等,务实性不断增强。成都研究成德绵遂交通一体化;成都、德阳共同研究成德同城化;绵阳研究地震灾区感恩文化建设;眉山、资阳持续探索借力天府新区推进自身发展的新路径;雅安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乐山注重自身优势,不断深化融入成都经济区的思路研究。特别是2014年第四届研讨会中,八市共同关注了一体化或同城化问题,表明成都经济区内进一步达成共识。

表1 第一届至第四届研讨会各市州社科联专题报告(以时间为序)

【注】上述文章,除注明外,均由相关市社科联组织撰写;标题以省社科联表彰文件为准。

提升了社科界在区域发展中的影响。五届交流会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扩大了成都经济区在区域内外的影响,团结和凝聚了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社科界人士参与成都经济区建设的研究思考、建言献策。五年来,八市社科联群策群力办研讨会,主要领导坚持每年带头组织开展专题研究,组织撰写调研报告;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唐永进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戴宾教授,成都市政府研究室邓立新副巡视员,等等,几年如一、身体力行,认真开展成都经济区建设专题研究,同时,一批年轻人在不断加入。

推出了一批应用性较强的智力成果。一是成都经济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成都经济区、工业产业化与产业布局、成都首位城市发展战略、经济区内产业集群建设和各市优势等。二是成都经济区的定位,主要包括成都经济区与“武汉都市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比较分析,成都经济区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中国最具活力的文旅经济带的路径等。三是成都与其他七市的关系,主要包括成都的义务和作用、成都经济区“1+7”发展模式、创新区域合作模式等。四是同城化或一体化,主要包括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物流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两次两篇)、产业一体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文化一体化(两次两篇,含感恩文化)、生态文明一体化,以及成德绵乐一体化、成眉一体化、成资一体化,成德绵同城化、成德同城化、成德新区建设等。五是七市应对之策,包括了产业对接、绿色发展、借力天府新区、国家科技城建设、县域经济对接。六是协作机制建设,包括了互动协调体制与机制,政府协调机制,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互动,毗邻县域协作机制,产业合作机制,旅游合作中的政府博弈机制,等等。七是其他方面,包括了成德绵土地利用比较、成德绵乐发展带等,不少建议具有前瞻性。如四川师范大学文化旅游学院吴其付在《成都经济区的区域旅游一体化策略》一文提出,将成都经济区的旅游空间划分为龙门山、龙泉山度假发展带,成雅、成绵、成遂度假产业发展廊道,成都度假大本营区以及峨眉山单核度假区等四大度假模式,成立成都经济区旅游管理委员会一体化管理或协调机构等。

(二)主要特点

四川省社科联着力发挥牵头抓总和指导引领作用。特别是在交流会筹划、策划第一届交流会、指导历届交流会、协调各方面关系、帮助修改交流会方案、评选优秀论文、进行交流会成果综述、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省社科联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尤其是近年,将交流会纳入全省社科联年度工作部署,对推动交流会持续、高效进行,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学术基础。

交流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作流程和模式。经前四届的积极实践与摸索,研讨会形成了会前磋商、八市共同组织征文、省社科联组织评审征文并发文表彰优秀论文、“1+1+7+N”学术研讨(1个或1系列专家讲座、牵头承办市1个主报告、其他七市分报告、若干优秀征文作者发言)、编印优秀论文集、省社科联形成成果专报等流程和模式。德阳市社科联开展了2015年度“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专项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立项课题共21项。

交流会承办过程中不断创新实践。在历届研讨会中,成都市曾邀请了西南交通大学戴彬教授、省委党校李翔宇教授、省社科院刘世庆研究员、成都市政府研究室邓立新等知名专家撰文或在论坛演讲。德阳市会前组织参观活动,在会后及时编发论文集。绵阳市在交流会论文集中,将成都经济区背景资料收集刊出;将各市主题报告和征文拉通评奖,体现公平;在省社科联表彰基础上,市社科联对市内外其他23篇征文进行表彰。遂宁市对优秀论文予以较高金额的奖励,开启了研讨会论文集公开出版先河。乐山市在会前组织充分协商,将“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重大问题,以及“高铁时代”“两带一路”等热点列入本次论坛选题。在五次交流会中,成都市社科联充分发挥老大哥风范,不仅主动出谋划策、提供经费支持,而且大力帮助各市出版文集。

二、成都经济区交流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影响力与预期尚有距离。一是成都经济区交流会在全省影响不尽人意,在全国区域发展论坛中还没有形成较响亮的品牌和较大的影响。二是论坛文稿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改善。三是交流会成果转化不够。四是持续举办的动力不足。特别是在八市轮流主办后,如何有效推进成都经济区交流会,是一个问题。

研究的视野不够宽阔。有的研究选题缺乏时效性和创新性,个别课题存在应付现象,一些论文研究涉及领域不宽。从表2看,各市主报告主要反映市域经济合作情况综述和经济建设研究,两类文稿总计是48篇,占总数的50%以上;加上其他涉及经济发展的文稿,总计在70%以上。涉及其他方面工作的文稿较少。

表2 第一届至第四届研讨会入选论文分类表

研究力量整合不够。从前四届各市主报告来看,除个别课题增加了外部力量外,基本依靠各市社科联自身力量开展研究,研究的力量、力度、涉及面等欠缺。从表3可以看出,在前四届中,关于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研究者总体人数并不多,主要是社科联、高校和党校人员。党政机关虽为92人次,但主要局限于发改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政府研究室,以及国土资源局等少数部门;社会研究机构参与研究少。

表3 第一届至第四届研讨会课题组人次表

【注】本表是对前四届每篇文章所有作者的详细统计;同一作者只统计1次;没有列出成员的课题组集体成果,只计1次;文中数量是参与人员数。

交流会层级不高。在省级层面,省级领导对成都经济区交流会及其成果关注度不强,交流会还没有进入相关省级部门的重要决策体系和重点支持体系,有力的保障还欠缺。各市委市政府在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发改委等部门的推动下,支持了交流会工作,但真正将研讨成果作为决策依据或参考的较少。

交流会接地气不够。市级有关部门参与交流会,更多的是带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心态,在如何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怎样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针对性强、可供操作的对策等方面,用力不足;同时,少数市级社科界对于组织交流会文章,有疲惫心态,创新动力不足。

(二)主要原因

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对经济区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载体作用和推动作用认识不清,对学术交流助推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认识不足;还有的将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区域内经济建设等同,对区域内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的协作研究与实践不够。

重视不够。各市工作安排主要放眼“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川渝经济区等国家战略和跨省战略,遵循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而在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格局中思考不够。比如,2015年部分市对年度成都经济区会议精神的传达,没有详细介绍其具体内容,只发了一个新闻通稿。

与区域其他论坛互动不够。主要是与省级部门、学术团体组织的论坛、区域内市际之间的论坛等整合不够,没有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

宣传不够。特别是没有积极主动的对成都经济区行政首长的协作会,对交流会的系列宣传力度不够,在较高层面媒体宣传不够,知名度、美誉度急待提高。

三、将成都经济区交流会打造为区域发展品牌智库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打造跨区域智库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类要素对区域合作与发展提出了更加强烈的需求,超越行政区划的大调整、大联合、大协作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各级各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强化区域合作新理念,达成共生共赢、齐力合作的共识;交流会要进一步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在论坛主旨确定、会议文章征集与评审、研讨成果转化等方面,联手构建统一的制度架构,营造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良好环境;要进一步加强交流,打造具有成都经济区特色的社科品牌;要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做到社科资源共享,推动学术大繁荣、文化大繁荣、地方大发展。

(二)将交流会打造为智库

一是发展成都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性。2013年10月,成都经济区8个城市在科博会上签署“成都经济区区域协同创新框架协议”,共同研制面向未来的产业技术路线图。2014年4月27日至30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前往成都平原经济区部分市考察,在绵阳主持召开成都平原经济区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有关工作。2014年6月30日,省政府官方网站发布《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设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开通城际公交,统一固定电话区号,率先推行标准化的“一卡通”。2015年省委还召开了成都经济区发展会议。二是成都经济区交流会为特殊智库。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智库界定了八个基本要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对稳定、运作规范的实体性研究机构,特色鲜明、长期关注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有保障、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健全的治理结构及组织章程,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条件。成都经济区交流会已具备了部分条件,只是在“实体性研究机构”“健全的治理结构及组织章程”“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条件”等方面还显得不够。三是注重转型。建设成都经济区新型智库,绝不是要简单地将成都经济区交流会转化为地域发展智库,而是根据智库建设的内在规律和成都经济区特点,使交流会客观上充当成都经济区发展的“智囊”。

(三)规范顶层设计

高度重视,注重系统规划,提升交流会的品牌效应。一是打造经济区建设的“1+8+N”智库论坛。“1”,即进一步发挥省社科联的指导、领导和协调作用;“8”,即加强目前八市的合作和协作;“N”,即逐渐扩大成员范围,比如邀请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社科联参加,邀请毗邻省份的市县社科界参加。二是建设系列论坛。注重与省人社厅、省卫计委、省法学会等部门和团体互动。三是建立宣传机制。通过中国社科网、四川省社科联网站、《四川社科界》等媒体,选登专题文章或开设专栏,加强宣传。成都经济区内市县内的社科联、社科组织网站积极报道相关动态。四是建立交流表彰机制。建立研讨会优秀成果、组织工作先进单位、优秀社科专家“三位一体”的表彰机制,推出一批研究成都经济区建设的专家和社科爱好者。五是建立“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之“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专项”。将每年市主题报告列入省级规划项目范围。六是八市党委政府要将本区域融入成都经济区列入议事日程和工作日程,要将具体融入路径作为重要工作狠抓落实,进一步落实人员、经费和成果转化平台。

(四)举办形式多样的系列论坛

一是在轮值承办的市中,将成都经济区研讨会主题细化。比如眉山可以“三苏文化”切入,推出“文化建设”主题;资阳可提出汽车产业发展主题;雅安可侧重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并借此将生态文明做实,形成“全国生态文明看贵阳,四川生态观雅安”等格局。二是与成都经济区相关社科联、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研究中心等社科机构和组织联办论坛。比如可与四川县域经济研究中心联办“成都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文稿可依托县级社科联征集和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年度规划课题成果;可与西部农业品牌推广中心联办“成都经济区镇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西部农业品牌推广中心于2014年已举办了第一届镇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今后可与省委农办联办镇域经济发展研讨会。

(五)注重研究的操作性

一是进一步明晰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成都在经济区建设联动机制研究、经济区各市域特色产业和支撑产业研究、经济区社会治理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如成都及周边城市之间大气污染治理)、文化协同平台建设研究等。特别是区域内合作的可操作性举措。比如,成德同城化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为原则,确立了八个合作事项,包括规划对接、交通连接、产业协作、科技和信息化合作、环境保护合作、社会保障以及公共安全等各个领域。其中,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开启了成都平原经济区在公共服务领域推进一体化的先河;德阳广汉市与青白江区共同制定了《青白江大河马棚堰分干渠饮用水源保护区拟划定方案》。区域内产业、行业、县域等如何合作,是论坛应该关注的重点。二是拓展研究范畴和领域,主要包括成都经济区毗邻县域、镇域协作发展路径研究,成都经济区文化建设研究、社会发展研究等。三是加强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EB/OL].新华网,2015-01-21.

[2]2015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在昆举办“一带一路”成焦点 [EB/OL].云南省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2015-05-15.

[3]丁晓刚.热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高层论坛 [N].甘肃经济日报,2010-06-10.

[4]陈新.首届“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在西安举行 [N].西安日报,2012-11-22.

[5]刘仲平.我国社会科学组织建设运行状况与对策研究 [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6]张锦荣,张晖.第二届成都经济区科技协作论坛召开 [EB/OL].成都市科技局网站.

[7]张守帅.成德绵下一站再猜想:“创新驱动示范区”? [N].四川日报,2014-09-01(9).

[8]赵建卿.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医药发展论坛在天水举行 [N].甘肃日报,2012-07-03.

[9]唐永进,邓有根,邓也.我省“思想库”助力各项事业繁荣发展 [N].四川日报,2015-06-24(11).

[10]李井伍.关于推动淮河文化研究的思考 [EB/OL].宣讲家网,2015-07-24.

作者简介:

刘仲平,男,绵阳市社科联副主席,《绵阳论坛》主编。学科领域:党史党建、行政管理。研究方向:党建与公共管理。出版专著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