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者融合的内在可行性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底蕴
思想政治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的“宣传工作”“鼓动工作”;列宁时期的“政治教育工作”“政治工作”和斯大林时期的“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这一概念,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统一标准提法。“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含义相近,一般情况下可通用。二者都旨在做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具有浓厚的文化烙印,反映了文化的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文化整合和选择功能,它本身体现着一种文化力,能有效地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增强文化凝聚力。
一方面,政治性和文化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大根本属性,不能只强调其中一方而忽视另一方,而应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品位,以政治取向来吸取文化资源,以政治来规范和引导育人的规格,实现“以文化人”和“以文赢人”的目标。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工作自始至终都必须存在一定的文化之中,彰显着文化的内在精神,并体现文化的人文内涵。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功能层面看,思想政治工作在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维护主流文化价值,并对“文化渗透”过程中出现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加以批判,维护我国主流文化的安全。与此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还在于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并致力于实现多种文化的整合与优化,在扬弃中吸收,在吸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与此同时,从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来看,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于提升人的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列宁所提到的:“政治教育务必要能提高文化水平。”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承担着政治目标和文化目标,在培育人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由“自然人”向“政治人”身份转换的过程,充分显示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目标。同时,也旨在推进“自然人”向“文化人”转变,实现“文化化人”和“文化赢人”,充分显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内涵。
简言之,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类文化实践活动发展的产物,需要通过文化交往活动来实现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并承担着“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的教育使命,这为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文化的德育内涵
德育产生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即通过经济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来实现和满足人类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与此同时,文化自身也蕴含着德育内涵,德育功能即思想道德建设力,是精神层面狭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塑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可或缺的因素,能不断激发人们内在的正能量,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文化的德育内涵还具体体现在:一方面,文化对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力和作用力。文化尤其是先进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源于其内在无形和潜在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在文化这种教育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有助于帮助人们形成文化自觉,无意识地形成各种道德品质和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路径依赖。另一方面,文化的德育内涵蕴含于文化价值之中。文化的价值在于“谋求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在于“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可以说,从文化自身价值体现出了区分文化与非文化的根本尺度,明确了文化对于促进人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所在,强调文化以实现人自身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目的,这正是文化价值的题中之意,也是文化德育功能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文化的德育内涵还体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全球化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多种文化相互碰撞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作用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危机、分裂、茫然、困惑等情绪,思想表现出动荡性和不稳定性。在当前多元文化这一背景下,文化的虚拟性、开放性特色日益彰显,影响了人们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趋势,这就要求不断转化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式,在多元的文化中树立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轴心,促进主导文化的发展,保障文化安全。
可以说,文化自身的教育功能和德育内涵推进着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而二者融合的实现也是文化德育的目标。正确理解文化的德育内涵,有助于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提升二者融合的效能。
(三)二者之前的差异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属于不同的工作范畴,其工作性质、工作侧重点、产生的历史背景等层面都存在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表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和等同,为二者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提供了可能。
1.性质差异
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公营企业建立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的作用。作为国有企业的工作优势,思想政治工作保证着企业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体现了鲜明的思想性和党性,属于政治工作的重要范畴。尊重其传家宝的地位并充分发挥其优势,才能有效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深入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及时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对员工的干扰,提高员工的政治素养。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源于日本,理论源于美国的新兴企业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个性、经济性和管理性,属于经济管理学范畴。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人本管理方式,掀起了管理界的一场“革命”。对此,国内外成功的企业经验表明,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柔性管理优势,树立人本管理理念,能有效地节约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2.工作侧重点不同
思想政治工作立足国家和社会层面,进行主流思想的引导,旨在协调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协调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更具思想性和全局性;企业文化是一种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其立足点在于本企业,其工作侧重点受企业宗旨和目标决定。与此同时,二者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还表现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开展对党的路线方针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伦理教育等,充分发挥主流思想对员工的引导,推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等。然而,企业文化则不能吃“小锅饭”,说“大锅话”,应更强调其个性化的建设。基于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发展模式,企业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也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有的企业侧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如煤矿、航空、烟花爆竹);有的企业更偏重于强调质量第一(如制造业尤其是精密制造业);有的企业则更强调创新和研发(如高新技术产业);有的企业则更强调服务及售后服务(如零售业、耐用消费品行业)等。
3.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萌芽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苏区的厂长负责制与民主管理阶段、厂长一元化领导阶段,经历了解放战争爆发后,在“厂务会议”和工人大会基础上形成的管理委员会与职工代表会议制度的设立阶段。与此同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之中,经历了在转型中探索,在探索中适应,在改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阶段。在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考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和忽视。而企业文化这一管理方式的产生与发展,是以人性的假设为前提,经历了理性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化阶段,也经历了企业文化力、企业经济力、企业激励方式等重要问题的重新分析与审视阶段。对此,以美国学者为代表,通过分析日本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原因,掀起了对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而这一热潮又带来了企业管理方式的革新。对于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而言,已从20世纪80年代时期的模范学习步入吸收借鉴并自主探寻和创新的阶段。这些不同之处表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和等同。
(四)二者之间的相通性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二者之间也存在诸多共性,为推进二者融合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一,对象相同。随着网络化与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资源,是企业赖以发展的动力源。这就要求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必须充分认识并尊重员工的主体性,倾听员工内心诉求,并尽力满足其多元化需求。可以说,“员工”才是企业文化的中心思想,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其作用在于“化人”。即强调企业文化的中心目标在于塑造员工,在于以文化人,通过影响员工的思想引导员工行为。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国有企业建设的传统优势,其重心在于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提倡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和满足员工,并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重要任务。可以说,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以企业员工的核心对象,并依赖企业员工推进其工作的开展。
第二,价值诉求相似。一方面,二者都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其柔性功能的充分发挥实现思想文化力向经济力的转化。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这一媒介,能更好地实现与企业生产实践之间的互动,避免“两张皮”现象,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而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经营管理方式,与企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通过“化人”功能的发挥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文化力,并实现由文化力向经济力的转化。另一方面,二者都致力于提高员工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关注和满足员工自身需要,以此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第三,内容相互交叉。基于对企业文化四大层面内容的分析,其核心层次(精神文化层)包括的内容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有一致性,如道德氛围的营造、价值观的提炼、企业目标的设计等。然而,其制度、行为以及物质层面内容的建构,也须充分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予以完善。与此同时,二者在互动中实现了内容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影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其独有的教育优势和政治优势,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容,并推进了企业文化的本土化和中国化进程,有利于推进企业文化的中国化进程。企业文化则以其黏合剂的优势,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联系,丰富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第四,工作方式的相似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十分重视思想的宣传与灌输,通过对内传播和对外宣传等方式传达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好员工思想引导、心理危机的干预、价值观教育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实现员工对国家相关政策和理论的认同,以此规范员工的外在行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式,其实效性的发挥也依赖于员工对其理解度和认可度的提高,依赖于企业文化“化人功能”的提升。对此,不少企业已正确导入CIS战略系统,即将自己的企业理念,经由企业自身的行为、活动和工作态度,透过整体的视觉设计,将其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如企业产品、企业标识、企业刊物、企业活动场所等),丰富企业文化的载体。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方式有着相通之处。二者都需要通过宣传工作增强员工对自身的熟知度和认同感,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增强员工的自律意识。
第五,工作环境的同一性。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软实力”,二者基于相同的工作环境,有着相似的内在环境和外部氛围。内在环境主要指企业的历史脉络、传统文化、经营理念、员工构成以及经济实力等多方面内容。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策、市场竞争、社会责任等。这些因素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同时,同一因素对二者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保持自身的特殊优势,在存异的基础上求同,以保证二者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从而优化二者的合力效能。
总的来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共性虽多但不能相互取代,二者存有差异却又互相推进,立足于二者之间的共性,有助于推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以此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五)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的德育内涵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前提。而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组成部分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作为文化建设重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二者之间互动性为彼此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所谓“互动”主要指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国有企业重要“软实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二者之间的互动首先是基于彼此共性基础上的相互影响。而上文已对二者之间的共性加以了论述与阐释,主要包括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最终目标等层面的内容。以二者之间的共性为基础,找准二者的共同作用点,来增强二者的互动性。与此同时,二者的互动还表现为对彼此优势的借鉴,在借鉴中弥补各自的缺陷,在借鉴中实现各自效能的提升。对此,我们可以从图2-1找寻答案。
图2-1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互动
从图2-1中,我们可以看出,基于二者的共同着力点“企业文化力”“和谐企业文化”“四有职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在实际工作中相互作用、彼此提升。
一方面,企业文化具有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效能。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化人功能”,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陶冶员工思想情操。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借助企业文化这一载体优化思想政治工作,将其内容有机地渗透于企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实际操作层面的有机结合,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寻找到更多真实而贴近员工实际的素材,从而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说服力。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在“以员工为本”原则指导下,通过发挥文化的德育功能,打造同舟共济、同心协力的企业团队,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优秀的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另一方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基于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点——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通过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等活动提升员工政治素养与道德素质,以此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职工,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可以说,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是相互影响、彼此作用的互动过程,在互动中通过优化二者的共同作用点实现彼此效能的提升,为二者融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