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职业新闻人思维方式转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研究价值

(一)研究目的

新媒介技术的裂变式发展深刻改变着新闻传播的实践与理论。大众传播时代的经典概念——媒介、受众、传播渠道、传播者、信息——其内涵与外延已悄然发生改变。广义上讲,媒介早已不再是大众传播媒介。借助于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媒介变得无处不在。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发生转换。受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有机会成为某一具体传播行为的施动方。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不再是特定信息源的独享者,他们在与各类媒介的互动中,完成信息的吐故纳新。

媒介环境巨变推动着社会环境改革,社会环境改革又深刻影响着媒介环境。在此大环境下,新闻传播实践领域发生着深刻变革。来自实践层面的变革与调整挑战着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其中,新闻从业者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本书从职业新闻人的立场出发,分析新媒介环境下的思维方式转型。站在新时代的开端,新闻从业者不能以怀旧情结去探讨新与旧,而要面向未来:未来是复杂的、智能化的。人与科技都将具有新的角色与关系。

学科的分化与整合,科技的快速升级与换代,导致人们认知成本不断增加。新技术产生新问题的速度超过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在此需要追问的问题是:新媒介时代,新闻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界定?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角色是消息告知,还是生活服务或场景伴随?随着社会生产与组织模式的变化,新闻媒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职业新闻人”的提法是否已经过时?传统媒体时代依赖分割的、固化的空间思维,而新媒介时代提供的是开放与流动的空间,传统的“职业新闻人”如何在当下的时空中自处?此外,在过去的文化模式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新闻人与精英的定义相重叠。旧有传播模式依靠知识壁垒、信息渠道垄断,产生精英崇拜和权威崇拜。新媒介时代则体现的是个体创造、多元价值、社群生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媒介产品的载体发生变化,职业新闻人的工作也不再局限于新闻采编,对职业角色的理解将产生新的变化。

基于以上思考,本书要追问的基本问题是,职业新闻人究竟应具备什么样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模式,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新媒介环境。

如果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再适合当下的新闻传播实践,作为职业新闻人,其思维中哪些部分应该保留,哪些又应该扬弃?鉴于信息、传播者、传播媒介三者的关系,本研究选择了新闻信息、新闻媒介、职业新闻人三个关键词,层层深入,展开探索。希望从思维层面定位职业新闻人的角色与功能。

(二)研究价值

1.本研究的理论价值

本研究希望从学理层面,从科学发展角度去认识、研究复杂性思维的相关问题,梳理复杂性思维的理论框架。“复杂性”一词易让人望文生义,与日常概念混淆。其实,复杂性是与还原论相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复杂性科学并非专属某一学科层次,其在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生态、心理学等诸多领域都被关注。作为“横断面”的科学,复杂性科学在跨学科研究中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复杂性思维是复杂性科学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新媒介环境日益明显的复杂性趋势,让认知主体和行为主体的复杂性思维变得更加重要。

本研究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去解析新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呈现,进一步研究职业新闻人如何认识媒介环境及自身角色,再结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精髓研究职业新闻人如何转换思维方式应对新媒介环境下的生存危机,最后,结合当前复杂性科学研究兴起的大背景,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以学科交叉的方法构建比较理想的职业新闻人思维范式。此外,本研究以科学的方法探索思维运动是如何开展的,总结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职业新闻人思维方式研究的价值在于它为新闻传播研究增加了一种新的学科类别。这一学科类别的成熟与发展还有极广阔的空间。

2.本研究的实践价值

职业新闻人经历着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时代巨变。他们经历着失落、恐慌、迷茫,以及自我定位的再寻找、新机遇的把握等。信息革命催生新的传播方式与分散的经营方式。同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信息传播从封闭走向开放,在此时探讨职业新闻人的思维方式转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思维方式有一个“萌芽—发展—成熟”的成长周期。当下,媒介环境倒逼职业新闻人思维转型。思维转型的整体特征呈现为“趋进复杂性”。复杂性思维方式对传统机械论思维方式形成挑战,代表了思维演进的方向。本研究从系统思维、非线性思维、动态思维、开放思维等诸多层面讨论职业新闻人思维转型路径,并结合个案分析、文本解析等研究方法,提出了思维转型的对策与建议,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对策的主观性、随意性等问题,有利于职业新闻人采用有效的思维策略应对现实挑战,有利于职业新闻人的思维转型从自发到自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媒介环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介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呈动态发展趋势。笔者以“新媒介环境”为关键词在CALIS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中查到专著80部。大部分专著以“新媒介环境”为研究背景,研究传播方式、传媒文化、传媒经营、传播策略、信息传播价值、新闻采制、媒介融合、交往形态等。以新媒介环境为题的著作主要从传播策略研究角度展开,如《新媒介环境下的电视媒体策划探究》(王晓敏主编);也有从新媒介环境变化出发,调查新闻从业者生存状况的著作,如《全国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丁迈、缑赫、董光宇著)。更多的著作则探讨了新旧媒介环境交替下的变动因素及其影响,如《网络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庄晓东等著)、《微博的碎片化传播:网络传播的蝴蝶效应与路径依赖》(朱海松著)、《转型期的媒体·新闻·舆论引导:以市县台的变革为研究视角》(李春雨著)、《传媒变革与社会文化变迁》(颜春龙主编)。

在中国知网上,以“新媒介环境”为主题开展搜索,结果为11483篇,以“新媒介环境”为标题名的有437篇,以“新媒介环境”为关键词的有118篇。对“新媒介环境”的研究,既有以“媒介环境”为立足点讨论“新”的特征、形态、内涵的,也有从“新媒介”出发,讨论新媒介环境的格局、发展等的成果。对新媒介环境的探讨既有从理论上探源的,也有从实践操作上进行总结的。具体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媒介环境对群体的影响,如《新媒介环境对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郭红霞)、《新媒介环境下农民受众的需求特征及其应对策略》(周国清、黄俊剑);二是新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生存策略探讨,比如《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策略》(陈国津)、《新媒介环境下电视节目传播形态的探析——以〈中国好声音〉为例》(黎兵);三是新媒介环境对经典传播理论的挑战,如《新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的变化及其实质》(曹茹)、《新媒介环境对传统舆论引导模式的挑战及对策》(王勇、阮拥军、徐敬宏);四是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发展趋势,如《新媒介环境下数据新闻报道研究》(张茹);五是“新媒介环境”作用下的媒介文化,如《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周敏、杨富春)、《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化生态和媒体责任》(马骁)。

总体而言,对新媒介环境的研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二是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野综合研究,将“新媒介环境”纳入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拓展议题;三是以对策性研究为主,研究内容微观层面居多。

(二)关于新闻人思维方式

以“新闻思维”为关键词在CALIS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上查到著作212部。有从新闻业务层面分析新闻人的思维特点的,如《编辑创新与现代传播》(周国清)、《编辑思维学》(陶同);有研究新闻人具体思维策略的,如《采访思维三步法》(李棠辉)、《超常思维与写作能力》(董延喜)、《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思维》(王阳);也有从理论的角度梳理记者思维类型变化的,如《记者思维线:论党报的“政治家办报”与“企业家经营”》(张严);还有从思维模型建立的角度谈新闻业务需要的思维方式的,如《立体化新闻初探》(朱宜学)。总体而言,直接从思维理论入手,进行新闻人思维体系建构的著作不多,主要还是从策略的角度展开研究。

在中国知网上以“新闻人”和“思维”为关键词,没有找到相应的文献。以“新闻”和“思维”为关键词搜索到论文9篇,发表时间为2001年至2016年。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思维方式与新闻业务,尤其是新闻采写操作环节的关系上。如《新闻采访如何运用三种思维》(祁巍、赵志清)、《新闻写作思维方式的微观运用》(谢志礼)、《论新闻写作的思维系统》(谢志礼)等(共7篇)。此外,有从具体的思维类型出发讨论思维策略和思维理论的,如《从众:新闻中的病理思维》(周象贤、李湘刚)、《发散性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作用》(吴淑娟)、《新闻与广告中的逆向思维》(郝全梅、黄青)。以“新闻”和“思维”作为题名,则找到论文1136篇,这些论文重点讨论语言与思维或纸媒与思维的关系。

从文献来看,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从新闻人的角度对思维的本质、内涵进行的研究所占的比例很小,只有少部分论文切合新闻人思维的本质问题开展探究,如《想象与创造性想象:新闻叙事思维再现的蓝图》(蔡琰、臧国仁)。直接涉及新闻思维研究的有硕士论文《新闻思维新探》(丁玲娜)。更多研究则强调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变革及新闻人需要的思维准备,如《数据新闻与大数据思维的应用》(陈昌凤、乌日吉木斯)。还有的研究强调把思维方式与创新相连。有的研究指向思维业务层面的创新,虽然在文章标题中用了“思维”这个词,但其具体指代的并不是学理意义上的思维特征,而是操作行为,如《用互联网思维重塑新闻理念——新华社融合报道的实践与思考》(李柯勇)、《用互联网思维改革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以美国社交新闻聚合网站“嗡嗡喂”、“红迪”为例》(史安斌、廖鲽尔)。有的研究以思维指代意识本身,分析媒介环境变革时代存在的变化与对策,如《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思维》(李良荣、童希)、《用全媒体思维迎接新时代的“新闻大考”》(王豪)。

此外,部分论文冠以思维之名,却不是在思维科学的轨道上,更多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洞见。这些研究是来自经济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背景下观点的汇集,其目的是提供看问题的新视角,诠释当下不同于传统认知的新现象,并尽可能捕捉未来的动向。另有一些著作以“思维”为书名,总结业界观察、商业技巧。这些著作有的是真知灼见,也有的是与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相关的应景之作。

以对互联网思维的定义为例,2011年,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提出互联网思维这一概念,随后在业界普及,其内涵逐渐丰富。互联网思维指,“在现有的平台和生态圈中,将跨界思维作为导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从大数据着手,运用社会化媒体和网络的手段,从小处创新,快速地打造极致产品”赵顺:《互联网思维研究述评与展望》,载于《南方论刊》,2018年第6期。。也有人将互联网思维与工业化思维对比后下定义,认为互联网思维是民主化的思维、用户至上的思维。另有研究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工作的一种思想”转引自谭天:《“互联网思维”深受推崇背后》,载于《人民论坛》,2014年第11期。,对互联网思维的思考集中在商业领域的运用,思维特征被归结为开放、民主、透明、跨界、颠覆、创新……互联网思维又被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共享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社会化思维等所替代。可见,从思维科学出发,梳理新闻人思维方式的论文很少,从具体思维路径探讨思维对策的论文也不多。更多的是对“思维”作一个广义的理解,其含义容纳了变化、创新、观念等与思维概念相邻的内容。

总之,直接提出从复杂性思维角度探讨新媒介传播的著述还不曾找到。但是在论及如何认识新媒介环境、媒体从业者转型等具体问题时,往往涉及复杂性思维的相关内容。例如,大量文章谈及媒介环境认知时运用了系统思维,从微观、宏观、中观等多层次探讨传播系统的层次结与功能结构。谈及传媒格局演化时,运用非线性思维,承认客观世界的未知、随机,以确定性和模糊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描述。论及媒体从业者角色转变时,有的著述以动态思维的方式看待传播状态改变及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还有的研究运用开放思维的理念谈及网络传播的自组织特性,内部动力促进媒介发展形成社会影响等。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整体构思预设了从理论到材料及观点的匹配性,以期让高强度、紧张工作状态下的职业新闻人得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科学的思维方法有两个前提:思维的独立性及面向未来的思维。

思维具有独立性也许不能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得到确定的答案,但是拥有独立思维精神的职业新闻人能勇敢地直面现实生活中二律背反的两难之境、社会中的矛盾与复杂。本研究的重点不在过去,而在现代与将来。职业新闻人复杂性思维方式的研究并非广义的针对人的思维复杂性规律进行总结,而是基于职业新闻人职业特质与职业需求,指向需要专门训练的思维能力。对思维的理解,可以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进行。所谓动态方面,即以时间为延展点研究思维运行的程序、路线、变化规律。所谓静态方面,即以空间为触点划分思维的结构、层次,以加深对思维模式的系统认知。

“芭比·泽丽泽(Barbie Zelizer)依据研究主体的不同,把新闻研究分成了新闻工作者、新闻教育者和新闻学者三个诠释共同体(interpretive community)。”〔美〕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刘海龙、连晓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译者前言第3页。依此划分,本研究偏向于新闻教育者的话语。新闻教育者话语在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历史上有一定的传统。早年,松本君平的《新闻学》、休曼的《实用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等著作成为中国新闻学发展的源头。这些专著并非以逻辑推论制造新知识为目的,而是追求新闻实践的智慧,体现知行合一的实用性。本研究也并非旧瓶装新酒,笔者希望打开一个新的研究视野,即不单是从原来的媒介研究或文化研究视角,而是从思维的视角去解析。

第一章就媒介环境与职业新闻人思维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相关。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写道:“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德〕黑格尔:《逻辑学》,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6页。方法是探索未知时使用的工具。它有可能是思维策略,也有可能是主体实施的手段。思维方式则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以实践或理论的形式呈现。

媒介环境变革与职业新闻人思维方式相互影响。职业新闻人的思维方式作用于新闻实践,新闻实践影响媒介环境。媒介环境引领着新闻实践,新闻实践的发展修正着职业新闻人的思维方式。首先,本章重点梳理了媒介环境的界定、来源,理清了媒介环境、新闻传播环境等概念的关系,并说明了媒介环境的概念对本研究的重要性。其次,本章历时性地梳理了媒介环境如何影响职业新闻人的思维变化和思维模式。最后,本章分析了职业新闻人思维方式的核心要素。参照中国思维学科研究的成果,将职业新闻人的思维方式划分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三种类型,并结合职业新闻人的工作特点,对每种思维的特质进行了界定。

接下来,本章探讨了职业新闻人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过程与思维困境。职业新闻人的思维方式是职业新闻人认识、判断、评价新闻现象,进行规范化的新闻传播活动(理解、记忆、创造)时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又称为新闻头脑。职业新闻人的职业思维以遵循新闻真实性为核心理念,在职业意识指导下进行。其在操作上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标准,通过职业技能和传播平台实现思维成果,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历史继承性。职业新闻人的思维结构,指思维的基本要素按一定规则和方式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思维整体。本研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职业新闻人的思维层次划分为三个层次:潜意识层、思维意识层、表达层。职业新闻人的潜意识层充当着思维材料的储藏库,也是新闻欲的动力源,为意识层提供充分的思维保证。职业新闻人的思维意识层是主体层次,体现职业新闻人的思维品质。在此,思维以新闻理论概念群为基础进行具体新闻操作的分析、综合、判断等活动。职业新闻人思维结构的表达层,指职业新闻人依靠文字、声音、图像等构成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信息传播。

职业新闻人的思维方式受历史继承性、物质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响。思维困境体现在如何认知和理解职业价值,如何接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思维节奏的不同步,如何理解产出形态不一致等方面。需要摈弃的思维方式是自我中心式的单向思维方式、孤立看待因果关系的封闭式思维、欠缺灵活度的表达思维。

第二章从构成复杂性、层级复杂性、功能复杂性三个方面阐释本体论意义上的新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倾向。新媒介环境的构成复杂性倾向体现在新闻传播环境的组织结构复杂、层级复杂两方面。具体而言,指的是信息内容通过链接呈现信息变异,新闻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变迁,传播者的身份结构表现为多层次,传播机构内部划分与配合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统一。新媒介环境的层级复杂性倾向体现为新闻链条的多环节拼接,新闻渠道的套层发展,二级传播中个人力量对媒介层级产生直接影响。新媒介环境的功能复杂性倾向体现在受传者角色变化,受传者关系变化,传播媒介的性质边界模糊等方面。新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倾向还体现在演化复杂性上:新闻信息流动的方向、速度、频率发生变化;新闻传播随机性增大,信息动态延展能力强;新闻传播环境中裂变成为常态,包括信息裂变、组织裂变、受众裂变、传播渠道裂变。

第三章讨论认知复杂性与职业新闻人思维方式。认知与思维密切相关。思维与注意、心智、学习、记忆、语言、情绪等都属于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它体现人的智慧及创新能力。探究认知的复杂性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研究思维的复杂性。已有研究证明,意义推导与认知体系密切相关。思维的外壳——语言既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进一步认知的基础。认知活动是人脑作用于人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过程。认知能力受限于人的生理构造和外部环境。

人的认知悖论体现在一方面希望认知成果尽可能囊括较多内容,另一方面希望认知结构是简洁和经济的。两者很难协调。因此,人的认知内容与思维就得不断调整。本质上讲,认知结构存在不稳定性。

简单性思维指导下的西方科学,将主体与对象绝对分离进行观察,把主体性的介入当成“噪音”,认为只有去除干扰,才能得到真正的规律。复杂性思维则正视认知对环境因素的观察及意义赋予的作用,认为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对思维造成重要影响。本章从职业新闻人认知过程的复杂性、角色认知的复杂性、简单性思维造成的认知偏差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四章关注职业新闻人复杂性思维范式。首先对复杂性思维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复杂性思维的哲学基础是辩证法,复杂性思维的科学基础是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埃德加·莫兰提出复杂性方法,普利高津学派提出复杂性科学的概念,美国圣塔菲研究所集复杂性研究之大成,进行复杂性科学的全面构建。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学者提出复杂系统的体系。复杂性思维从方法论上讲究跨学科的思维方法。复杂性思维的特征是整体的思维、联系的思维、动态的思维。复杂性思维摈弃线性思维和因果决定论,容纳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以系统的观点看待思维对象,倡导思维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对职业新闻人思维方式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倡导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即复杂性思维包含两重性逻辑和超逻辑原则,在整合经典逻辑思维的同时看到局限性。因此,职业新闻人在熟悉思维技巧的二分法时,也要看到二者的共通性。二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合。即在肯定逻辑思维重要性的基础上不排除对灵感思维、顿悟思维的重视。三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并重。在大数据时代,提升抽象思维极为重要。同时,新媒介环境下的虚拟社交与图文传播增强了形象思维的发展空间。最后,复杂性思维范式要求思维主体将有序性和无序性结合。即接纳思维对象稳定、必然、规律的一面,也了解其变动、偶然、随机的独立性和离散性。需要理解无序性不止是对有序性的否定,无序性中还包含着创新的因子。

第五章就职业新闻人思维转型的路径进行分析。长久以来,职业新闻人习惯以简单性思维完成整个新闻传播流程。简单性思维讲究思维效率,遵循原则,有利于人们利用最经济的理论框架进行事实研判和境况说明。然而在信息膨胀的当下,新闻的惯常运转方式被新选择、新可能性所替代。人与科技、时代、社会产生新的对话。面对越来越多的例外,简单性思维指导之下的思维方式开始受限。当限制开始妨碍认知与决定的正确性时,就应该反思简单性思维方式是否具有合理性。

与简单性思维相反的是复杂性思维。复杂性思维要求从整体、连接、互动、演化四个方面考察思维对象。本质上讲,复杂性思维是关于过程而不是关于状态的思维方式。复杂性思维包含对不完备性和不确定性的认知,这样的思维灵活度高,应变性强,对发展趋势形成开放性的预判。复杂性思维从方法论角度为职业新闻人提供了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视角,有利于全面、深入地重塑职业新闻人的思维方式。

(二)研究方法及理论运用

“思维在各种心理机能中处于主导地位。”参见〔俄〕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中文版序第4页。因此本研究采用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作为支撑。首先,职业新闻人思维方式的形成离不开受众需求,受众需求又与其心理特征密切相关。研究受众心理,必然涉及心理学。其次,传播技术并非直接作用于职业新闻人的思维方式,而是首先作用于日常生活和职业新闻人的认知,再影响到职业思维。再次,职业新闻人深层次的心理机制直接影响到新闻的接收与再传播。职业新闻人对自我思维类型的觉知、运用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心理学概念的理解,思维方式中潜藏着社会群体心理状态的映射,所以,对思维方式的概括及思维转型的描述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心理学的内容。

本研究采用学科交叉的方法,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媒介生态学、社会学、社会认知心理学、复杂性思维科学,在涉及新媒介环境下的具体操作层面时还运用了经济学、营销学等学科知识,尝试研究新闻传播中的本质性、普遍意义的问题,并提出职业新闻人思维方式的关键点:复杂性思维方式。

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第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资料搜集、鉴别、整理以掌握相关科研动态和事实对象的科学认识方法,是一种非接触性研究。本研究采用此研究方法是出于几点考虑:一是新媒介环境、职业新闻人、思维方式等基本概念的界定涉及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理论,需要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比对与分析。此外,科学思维的前提是主体拥有相关领域的知识及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思维过程中合理利用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因此,本研究对研究对象的思维材料进行分析时也会用到文献研究法。二是对职业新闻人思维方式变迁进行研究时,需要历史性考证。只有掌握大量的史料,才可能了解新媒介环境下职业新闻人的思维困境与特征,而史论的梳理,必须借助大量的文献。若单做实地考察,只能对思维方式变迁的某一个或几个点进行掌握,不能明了思维方式发展的整体脉络。

第二,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都是对文字、图形、符号、声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但文本分析法为质化研究,即按研究需要进行文本比较与归纳的方法。文本分析法又分为新批评细读法,即细致诠释;叙述学分析法,包括故事序列、类型分析;符号学分析法;解构主义分析法。本研究综合运用以上分析方法,在研究新闻环境复杂性和职业新闻人思维复杂性时分析结构与外部要素,挖掘传播结构中的关系及意义。

第三,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即通过对具体范围和时间内有代表性的案例的分析,了解某一特定现象,属于调查方法的一种。个案研究的优势是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能补充说明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忽略的内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职业新闻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是主观的,与主体的精神、意识分不开。需要借助语言等符号进行认知表达。思维的深度、广度、层次特征又受思维主体以往经验、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个体的心理状态(需求、动机、情绪、人格等)、生理状态都会对思维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选择了个案研究法,思考复杂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研究职业新闻人如何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下转变思维方式,处理各项事务;了解其转型期的思维困惑和职业角色认同等。

第四,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针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或相异进行分析判定,需要一定的标准对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在本研究中,笔者不仅纵向对比了不同媒介环境下同一媒体的职业新闻采编人员的思维特征,求证媒介环境给职业新闻人带来的影响,而且对新旧媒介环境下的职业操作理念做了对比分析。

(三)本研究的创新点

复杂性研究遍及各大基础学科,复杂性思维渗入生活各个领域和理论研究层次,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关于复杂性及复杂性思维的论著、观点、学派大量涌现。如何在“复杂性丛林”(苗东升语)中找出适合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路径,这需要抱以极大耐心进行梳理与甄别。过去,以大众媒介为载体的知识、经验、价值观的传递是基于覆盖率前提之下的广普式传播。传统媒介环境中人物与事件的相关报道、议程设置,具有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大众媒介为受众提供社会维系的参考,推动社会生活的进程。这样的传播环境以共性为前提,易于用简单性思维抓取本质,提供对策。然而,新媒介背景下新闻传播呈现复杂性特征,需要一个内涵与外延更广阔的全新认识。

相较同类研究,新媒介环境下职业新闻人思维方式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是基于跨学科的视野,将复杂性思维相关理论与媒介实践和媒介理论结合,分析出职业新闻人应具备的思维模式,并剖析该思维模式的结构、功能及与外界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职业新闻人思维转型的可行路径。

本研究清晰界定了职业新闻人思维方式的内涵、外延及特征,分析了职业新闻人思维生成的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在探寻新媒介环境下职业新闻人复杂性思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