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光贵的情和理
我们常说,做事要合情合理。
其实这是一个很难把握,很难拿捏的事儿。“情”的成分多了,固然感动多多,但难免伤了“理”,都讲情,把理放在哪儿?比如执法。反之,“理”的成分多了,自然伤“情”,好多讲情的地方是不讲理的,比如家里。
既想合情又想合理,唯一可供参考的名言警句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起来8个字,做起来,没有十年八年的工夫,怕是没那么容易。让人动情和让人知理都不是容易的事。对东坡国税局退休干部祝光贵的采访,就是从情和理的探讨开始的。
采访最好能碰上爱说话的主儿。你只要给他一个开头,就用不着操心结尾。祝光贵话匣子一打开,我就只有记录的份儿了。
就说这收税的事儿吧。基层税务所条件艰苦自不必说,常跑乡下,最好的代步工具是自行车。不是每个人都配一辆,一共就一辆,谁抓住谁骑。没抢着,那就只好“11号”(走路)了。山路一走就是好几十里。你看我现在身体还挺好的,那是那些年练出来的。在到税务上工作之前,我还在乡下干过十多年呢。其实,多跑点路还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在市场上收税。你得守到那儿。一个市场两三百个摊位,你挨着收下来,也得个半天。小商小贩做点生意不容易,收他几块钱,就像挖他的肉。有时候你心疼他,他不一定心疼你。讲“情”,那就别收了,都不容易,行吗?讲“理”,他抱怨还算好的,有的干脆就不交,有本事你把我抓了去,也不好办。碰到这样的事儿,你就要换个办法,讲证据。证据从哪儿来?住到市场上,天天做记录,进多少出多少,都有数据在那儿说话。该交多少税,商贩比你税务员还清楚,没得说,按章交税,最后他还会说,你工作做到这么细,真不容易。他反倒同情你了,“情”出来了,也就配合了你的“理”。有理有据有力有节,这就把理和情融到一起了。
1964年就参加工作的祝光贵,一直在最基层工作,在乐山的金华乡,他当过6年乡长,9年乡党委书记。有人说,在中国这个仍然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度,你懂得了农村就懂得了中国,你懂得了农民就懂得了中国人。难怪祝光贵的话入情入理,那是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的堆积和沉淀。堆积和沉淀多了,就是套路。你不服不行。
乡上的工作就更是要讲情和理。当然,情的成分要多一些,农民不懂什么大道理,也不爱听。碰到的具体事情多,东家长西家短,而这些事情就没有必要摆大道理。比如,在农村,种地的时候往往有你多占了我一尺,我多占了你一寸的事儿。我就跟他们摆龙门阵,讲康熙的时候,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六尺宽的巷子。不过“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句诗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毛主席。1956年中苏关系恶化,毛主席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巧妙引用这后半首诗,意在谈中苏关系,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大到国与国,小到家与家,都是一个理,彼此让一下,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儿。你这么说,老百姓就接受了。非要斤斤计较,拿个尺子去量。问题是解决了,矛盾也种下了。讲“情”,解决的是根子上的问题。
我到税务上,就把农村工作的经验也带到税务上。都说纳税人不讲理,其实有时候是我们没把道理讲好。我常去商户那里摆龙门阵,说家常话。你说,这事情那事情总得有人管,谁来管?管事的人谁来养活?对,国家发着工资呢。国家发的钱从哪儿来,是纳税人交的。你不交税我不交税,那些干事儿的人就没得工资,事情也就没得人干。到头来受损失的还是咱自己呀。这些话他们爱听,也能听得懂,比那些空洞的为国家啊,为社会啊,为建设啊一类的高调管用得多哩!就说“5·12”大地震吧,老百姓受损失了,国家掏钱为我们重建家园,那么多钱,哪儿来的?税收上来的。可是你想想,我们一辈子交的那点儿税,够用吗?所以说,纳税不仅是义务,也是为自己啊!这么说,比税法宣传上那些口号和教条强多了。跟老百姓打交道,就得拿出自己也是老百姓的心态,平等交往,以心换心。一切从公民意义上的“我”出发,我们只是收税的,不是管税的,你管不了人家。拿出一副要管人家的姿态,人家就不买账。
人们常说:经历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从祝光贵入情入理的讲述里,我们体会得更深。没有那些年基层工作中与老百姓一起摸爬滚打,想做到这种换位思考和平民心态,几乎不太可能。
要说这些年工作的体会,我的最大感受是,过去做行政工作,说得多,虚的东西多;税务工作不一样,那是硬指标,是实打实的。口号再多,也要落实到税收总额上来,在这里,行政的成分需要弱化。用老百姓的话说:说得山花烂漫,不如真抓实干。行政的手段解决不了税收问题。我当了多年税务所所长,知道这工作的难处,也懂得国家的富强与我们每一个税务工作者密切相关。责任重大啊。有时候接到阶段性任务,要在某一个时段完成一个特定的指标,那是任务,必须完成,也就采取一点行政化的高压手段,压下属,压商户,压企业……每次任务完成后,心里就有一点愧疚。说个不该说的话吧,年轻的时候有过许多过火的行为,还是“太忠诚”了。事后想想,讲点“情”也是可以把事情做好的,可那时不懂啊。人这一辈子,总有很多东西值得反思。
看着老祝陷入沉思的样子,好像此刻他对自己半生的得失在做着认真的梳理,我顺便递过去几条事先拟定好的问题。
呀,你这是问卷调查吗?其实这也是我近几年常在想的问题。最满意的是什么?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每一件事。最安慰的是,在工作上问心无愧——没为自己的利益做过任何对不起人的事。最难回答的,就是这个最大的遗憾:想想这么多年,总拿工作忙当借口,总把男人应该以事业为重当理由,协调不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其实,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好像工作和家庭是一对矛盾,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那是给自己开脱,还是能力有限。说起来,我不是个好父亲、好丈夫,为妻子儿女做得太少了。老婆是农村的,一辈子务农,没沾过我的一点光。那些年在基层乡上工作,长年累月的忙,回家都很少,4个孩子,怎么长大的我都不记得啊。记得最清楚的是1982年,我还当乡长的时候,回家过过一次年,住了两天就返回乡上了。老婆孩子都不高兴,乡干部一时也离不开那个岗位啊,我对他们说,我那儿还有上千户老百姓也得过年呢,我待在自己屋头过大年,那边要是出了什么事,我怎么交代?嗨,其实最交代不过去的是自己的老婆孩子,好在他们都理解。4个孩子读书,都是靠老婆养猪养鸡攒的钱供出来的。好惭愧啊。几年前,已经做了母亲的女儿问我:我上学的那个学校大门朝哪儿开呀?我哑口无言,孩子上学时,我连一次家长会都没参加过!现在好了,退休了,多做一点家务,还一点原来的旧账,算是弥补吧。还账不怕迟,就怕不还啊。外孙女上学了,接送都是我的事儿,每次开家长会我都是第一个到。欠了女儿的在外孙女身上补回来,免得再后悔。到了我这个年龄,连后悔的机会都少了。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人老话多,不过呢,也顺便让我把自己的这前半生梳理了一下。有遗憾,但不后悔!
人啊,有时候真的需要对自己做一次梳理。
一个单位也是这样。在梳理中找出方向,在总结中汲取营养。东坡国税局在打造自己的文化时,把对老一代国税人的人生经历的梳理当作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给今日的国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过去的回忆,也有着对未来的指引。老一代的经历,正在也必将成为后来者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