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问题及核心概念
1.2.1 研究问题
来到美国以后,中国旅居者的自我呈现与社会交往行为在线上与线下同时开展,相互弥补,共同构成了他们在跨文化语境下的社交生活。本研究结合了拟剧论与跨文化传播理论来研究中国旅居者在中美两国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行为。具体而言,本书以在美中国旅居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路径,通过综合文献、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在线参与式观察、搜集相关数据和质性材料,系统比较与分析中国旅居者在美国和中国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动机、自我呈现策略方面的差异,探讨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本书将进一步分析不同文化语境下在美中国旅居者在线自我呈现行为的传播效果,讨论个体、人际、跨文化层面的自我呈现效果的生成与不同类型的呈现策略使用之间的逻辑关系。
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书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如何从理论层面分析与解释在美中国旅居者在中美社交媒体上自我呈现行为的差异?现有关于自我呈现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单一的文化语境,针对旅居者这一跨文化交流群体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十分匮乏。本书对拟剧论、跨文化传播学中关于旅居者及其传播行为的研究、文化适应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并结合在美中国旅居者的文化身份特征,尝试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中国旅居者的自我呈现行为特征,在中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行为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第二,如何测量在美中国旅居者在线自我呈现行为的动机、策略和传播效果,并分析不同社交媒体上呈现行为的差异?本书在已有自我呈现行为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在美中国旅居者的跨文化背景,在调查问卷中分别设计相关指标,来体现他们在中美社交媒体上自我呈现行为的动机、策略与传播效果。基于调查问卷回收数据样本,利用分组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与分析中国旅居者在中美社交媒体上呈现行为的差异。本书还运用深度访谈获取的质性材料来深入分析统计结果背后的逻辑关系,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呈现行为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三,如何分析论证在美中国旅居者在线自我呈现动机与呈现策略之间的关系?本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在美中国旅居者的在线自我呈现动机分为发展与维持关系动机、从众动机、自我强化动机、自我确认动机、减压动机五大类;将在线自我呈现策略分为积极主动型策略与保护防御型策略。为全面地研究呈现动机对呈现策略的影响,本书以中国旅居者的在线自我呈现策略作为因变量,以在线自我呈现动机为自变量来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还进行了回归分析,从而更好地辨识在美中国旅居者自我呈现动机对自我呈现策略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本书综合使用文献分析法与质化访谈来阐释“动机-策略”关系中的内在逻辑,比较该关系在中美社交媒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第四,如何分析论证在美中国旅居者在线自我呈现策略与呈现效果之间的关系?在中美两国社交媒体上,在美中国旅居者通过自我呈现行为取得的传播效果会有所不同。本书将综合使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旅居者在中美两国社交媒体平台上取得的自我呈现效果与呈现策略之间的关系,分析总结“策略-效果”关系在中美社交媒体上的本质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本书运用拟剧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结合从深度访谈中获取的质性材料,分别解释中美两国社交媒体上“策略-效果”关系背后存在的内在逻辑,比较分析“策略-效果”关系在中美社交媒体上可能存在的差异,并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
1.2.2 核心概念
1.2.2.1 在美中国旅居者
“旅居者”这一理论概念系芝加哥学派移民研究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华裔学者萧振鹏(Paul C.P.Siu)受格里克(Clarence Glick)在《夏威夷的中国移民》一书中所提出的“旅居者态度”(sojourner's attitude)和“定居者态度”(settler's attitude)这一分类法的启发,将他一
直关注并研究的美国华人洗衣工族群界定为“旅居者”群体,并对“旅居者”的概念给出了的具体描述:
The sojourner is(as)a stranger who spends many years of his lifetime in a foreign country without being assimilated by it.(旅居者是多年生活在国外,而不被同化的陌生人。)
根据这一定义,萧振鹏列举出的典型旅居者包括:移住民(colonist)、外国商人、外交家、留学生、国际旅行者、外籍传教士、在国外从事研究的人类学家等。在随后关于旅居者的研究中,学者们大都认为,作为“暂时性定居的跨文化旅者”(cross-cultural travelers who resettle temporarily), “暂居”是让旅居群体在流动的稳定性方面与移民群体区别开来的最主要特点。至于旅居者在异国停留的具体时长,很少有学者对此做出明确的限定。在弗尔哈姆和伯奇纳(Furham and Bochner)看来,旅居者是指在有别于其本身居住地的文化环境中暂时生活6个月到5年,有返回故地意图的个体(王逊,2014)。
学界对于旅居者范围的界定也在逐渐缩小。1971年,布莱恩和大卫(Brien and David)将旅居者的范围确定为:学生、研修生、技术助理、旅游者、传教士、外事服务人员以及商务、军事、学术交流人员。这一范围界定得到了丘奇(A.T.Church)的认同。丘奇认为旅居者群体选择文化适应策略时拥有一种候鸟心理:作为“相对短期的访客”(relatively-short term visitor),他们在客居国停留时间有限,其预设的停留目的也不是为了取得客居国永久居留权,因此不会对客居国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被同化倾向。
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研究20世纪后期大量流动人口由欠发达国家流向美国后的身份认同问题时,将移民分为旅居者、归附者和双重国籍者三类,其中旅居者是指抱有临时“逗留心态”、随时期待返回家乡而拒绝被移入地同化的人群。贝利(John Berry)根据族群的流动性、稳定性和自愿性三项因素将跨文化流动人群划分为六个子群体,各群体的规模、影响力及拥有的权力和资源都不同,其中,“旅居者”是出于某种目的暂居他国,最终将返回故土的“临时移民”。贝利认为,旅居者已逐渐取代移民,成为推动全球跨文化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力量。从几位主要研究者对“旅居者”的界定来看,“暂居性”和“拒绝被同化”是其两个重要的身份特征,这也意味着旅居者的文化认同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并会对他们的媒体使用行为造成深刻的影响。
根据对已有旅居者研究的系统梳理与分析,结合本书调查对象的身份特征,本书对“在美中国旅居者”的身份界定如下:第一,他们必须具有在美国居住的行为事实;第二,“中国”意味着参与本书调查的对象必须拥有中国国籍;第三,旅居者的身份意味着他们只是暂留,不以移民为最终目的,有回国的计划,在美国居留的时间长度不一;第四,旅居者拥有的是短期居留证明。简言之,本书中的中国旅居者带着特定的留学、访学、工作、旅游等目标和预设的回国计划来到美国,与中国血脉相连,同时需要不断调整其文化适应的过程,以顺利实现自己的旅居目的。
另外,作为“社会环境和特定媒介供应方式的产物”,在美中国旅居者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既受到美国环境的“涵化”(acculturation),同时仍然具备鲜明的自身国家特点,因而其文化身份具有跨文化性,而身份特征对他们的媒体使用行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笔者基于8个多月来对参与调查的西雅图地区中国旅居者媒体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保持了同时使用中国与美国社交媒体的习惯。一方面,他们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维持与国内亲友的联系,实时更新自己在美国的所思所想,分享各类信息;另一方面,受到美国社会文化影响,或者出于拓展交际圈、融入所在地社会生活等目的,他们也会使用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主流社交媒体与当地美国人交往。
1.2.2.2 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
在自我呈现理论中,戈夫曼认为生活中的每个人或是个体表演者,或是剧组中的一员,总是在某个特定场景中,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观众的注视下进行角色呈现。戈夫曼把“舞台”概念引入面对面交际中,将其划分为“前台”与“后台”,前台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存在,人们扮演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和社会化的自我:在表演过程中,“演员”常常想要为他人留下某种印象或者尽量避免与所给予他人的印象相抵触,因此演员的兴趣总是在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他们应对他的方式。前台上这一呈现目的影响了演员的具体表演方式,戈夫曼将自我呈现策略(又称“印象管理策略”)划分为理想化表演、误解表演、神秘化表演和补救表演。与前台行为不同,人们在后台的呈现更多的是主我的流露,呈现行为是自然放松的。不过,根据情境的不同,前后台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正因如此,“社会事实成了一种难以捉摸的与场景有关的概念,社会场景形成了语言表达及行为方式框架神秘的基础”。戈夫曼指出,人们会根据对社会场景的界定而形成特定的自我呈现框架,并透过这一具有“主观经验结构”特征的框架管窥作为表演者的“自我”。
本书拟采用戈夫曼的“自我呈现”概念,但是将呈现的“舞台”从物理空间移至社交媒体之上。在本书中,自我呈现的在线传播语境(或“舞台”)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该语境是一种基于技术平台的互动性“信息系统”,这种具有显著技术特性的新语境融合了真实与虚拟世界的特征。第二,呈现语境分为中国社交媒体上的同一文化语境和美国社交媒体上的跨文化语境两类。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传播对象主要来自国内,与传播者同处中国文化语境,因此呈现语境具有同一性;在美国社交媒体上,中国旅居者的“朋友圈”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构成,其传播语境具有跨文化性、异质性特征。简言之,中国旅居者进行在线自我呈现时,网络化的社交语境与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都会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呈现行为。
基于中国旅居者身处的双重传播语境,本书中的在线自我呈现专指中国旅居者在中国与美国社交媒体上的角色扮演行为。考虑到实证材料的获取情况,研究分析的呈现行为具体包括:在中美社交媒体上以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生产与传播与个人生活、工作、学习相关的内容;在中美两国社交媒体上以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发表与中国、美国或其他国家社会文化事件相关的观点。本书重点考察的是中国旅居者在同一文化语境和跨文化语境中在线自我呈现行为的特征及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呈现效果,并对呈现策略与效果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