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在沟通:国际汉语课堂教学与管理案例及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 上课时学生搞小动作或大声喧哗,中断老师讲课怎么办?

1. 案例背景

田老师三年前从一所师范学院毕业后,在某城市的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田老师是一位十分严厉的老师,他相信“严师出高徒”,所以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决不允许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大声喧哗或搞小动作。在三年教学实践中,他的这种严格要求非常有效,因此,他觉得,只要严厉,学生们就会听他的指令,课堂教学任务就能顺利完成。

田老师的学校与美国A中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田老师作为首选老师被派往A中学开设中文课。他听说美国中学生行为自由,不太好管理,但是,他相信,只要严格要求,课堂管理是不会有问题的,但事情却不像田老师想象的那么简单。

2. 案例描述

田老师在A中学教的这个班是个纪律最差的班级。一天,上课的时间到了,可学生们还在热烈谈论着昨天晚上NBA的篮球比赛。田老师走到教室前面,大声说:“请安静!现在上课。”学生开始慢慢安静下来。田老师打开课本,复习昨天学过的课文,可是发现学生们都提不起精神,有的面无表情,有的眼睛发呆。为了使课堂的气氛轻松一点,田老师决定分组做练习。他转过身在白板上写练习的内容,班级里的学生又开始热闹起来,而且声音越来越大。田老师转过身来,用严厉的目光看着全班,学生们似乎知道自己做错了,说话的声音渐渐小了。田老师刚转过身,准备把练习的内容写完,突然,一个玩具小篮球从教室的后面滚到前面,全班的同学一下子欢呼起来,教室里顿时乱成一片。田老师几乎愤怒了,在他三年的教学生涯中,在课堂上从来没出现过学生大声喧哗、搞小动作的事情。

“刚才是谁把球扔到教室前面的?”他提高嗓门大声问,没有人回答。他看见Tony在做鬼脸,

“Tony,是你吗?”

“不是。”Tony满脸不在乎的样子。

“是谁?”

“不知道。”Tony毫不示弱地回答。

Tommy是班上最听话的学生,田老师决定从Tommy嘴里问出个究竟。

“Tommy,是谁的球?”

Tommy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是Chris的。”

Chris马上站起来,“是我不小心扔的,可球是Jason给我的。”

Jason站起来,“是Zach把球给我的。”

Zach也站起来,“是……”

同学们一个“揪”出另一个,“揪”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课堂上乱成一团,学生再也没有心思上课了,田老师无法知道这个球的“源头”在哪里,被中断的课无法进行下去了。

3. 案例分析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喜欢新鲜的事情,什么都感兴趣,美国学生也不例外。孩子就是孩子,他们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如果在学校他们对上课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头脑就会开始“走神”“开小差”“溜号”,随之,行为就会违反课堂纪律,影响老师的教学。很多时候,老师会中断教学以及正在进行的课堂活动,来处理这些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不仅教学计划无法完成,老师也会筋疲力尽。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们在上课开始的时候,热烈谈论着昨天晚上的篮球比赛,NBA篮球比赛在美国是人人关注的事情,中学生们尤其热衷,每个人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让学生们停止谈论昨天晚上的篮球比赛,田老师的办法是:利用老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回到教学上来。这种办法有效吗?刚开始看起来很有效,因为学生们开始慢慢安静下来,可是学生们的心思并没有回到课堂上来,所以,田老师让他们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时,学生们都提不起精神。当田老师转过身在白板上写练习的内容的时候,学生们第二次热闹起来。这次,田老师怎么处理的呢?他还是用同样的办法:用严厉的目光看着全班,因为他严格要求的课堂管理办法在过去三年教学中非常有效。这次有效吗?好像有效果,学生们说话的声音渐渐小了。

可是,接下来的情况就更糟糕了。学生们的心思还在篮球比赛上,他们开始搞小动作,好像在玩传递玩具小篮球的游戏,一个学生不小心把小篮球掉到地上,滚到教室的前面。这个突发的情况立刻触到了田老师的底线,他停止了教学活动,要把这个扔球的学生找出来,于是他就提高嗓门大声向全班询问。想不到,同学们一个“揪”出另一个,课堂上乱成一团,最后完全失控了。田老师的教学任务还能继续下去吗?显然不可能。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田老师的课堂管理办法是不成功的,特别是对这个纪律较差的班级。

那么,如果课堂上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搞小动作,大声喧哗,影响老师讲课的情况怎么办?有必要停下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许多影响教学的因素不是这样的紧急/严重的情况,而是学生不注意听讲,交头接耳,搞小动作的问题,任何学生都有可能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有经验的老师,对这些非严重的问题的处理办法不是中断教学,而是使用有效的策略,例如,带着微笑,眼睛盯住捣乱的学生,轻轻摇摇头,继续上课;或者不要中断上课,走到学生身边,帮助他/她把摆弄的东西收起来;或者走进正在交头接耳的学生,低声耳语告诉他们停下来,随即走开。这样的策略看起来简单,用起来却能产生即时效果,使学生停止捣乱,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当前的学习上来。使用这些策略几乎不会额外占用教学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Larry Koenig,2010,p.72)。但是,如果遇到紧急/严重的情况,例如,一个学生突然号啕大哭,而且停不下来,影响全班上课,这时,老师需要停下来,处理学生的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田老师利用老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回到教学上来,这种办法是不适合,也没有效果的,不仅会损害师生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进一步引发学生更出格的行为。学生对任何的“高压”都会产生反感,产生对抗情绪,使师生的矛盾逐步升级。当田老师停止了上课,要把扔球的人“揪”出来的时候,他的想法可能是:惩罚一个学生,其他学生就会“听话”——罚鸡给猴看!。但是他这样做的结果,就把他自己推到了学生的对立面,激化了矛盾。有经验的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冷静地把矛盾淡化,等到课后再处理这种违纪的行为。

总之,课堂纪律管理应该以保证教学和课堂活动顺利进行为原则,对那些不影响整体教学的个别违纪行为,故意忽略,或许问题可以自然得到解决;对那些严重的情况,要采取一定措施,及时处理,从而使课堂教学可以按计划进行下去。

严师是要求严格的老师,不是要求严苛的老师。高徒不是已经成功的人,而是拥有成功能力的人。从学生的角度看“严师”。提起“严师”不只是学生,我们大家也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严师”是那种不苟言笑,成天绷着脸,让人望而生畏的老师。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回想一下,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有几个人从心底里喜欢那些“严师”呢?

学生不喜欢老师,带来的最坏后果就是他不爱学这科。学生都不爱学了,怎么会变成“高徒”?

反方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 严师会与学生间产生隔阂,沟通不便,如今注重的是学生与老师间民主平等,而严师却做不到这点,他们只会罚学生,不会理解体谅学生。所谓一切的事情是建立在沟通之上,慈师与严师相比之下更容易与学生沟通,学生有不懂的题目自然会问慈师,谁会愿意问一个整天罚人板着脸跟前世欠了他钱似的老师呢?

2. 因为沟通,所以才会产生信任,学生才会信任老师是为了他们好,并非害他们。没有人会去喜欢一个不会沟通,理解学生的老师,即使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他们着想,学生也不会喜欢他,因为没有人会喜欢对自己凶的。

3. 学生喜欢慈师,便会多问老师问题,有的问题可能是老师不能当场告诉学生听,但他们回去会思考,会去查阅资料,这对于老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的过程。在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老师也会进步,老师上课的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学生便可以知道更多知识,更容易有进一步的提升。然而严师却做不到跟学生沟通,没有了这么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他们的讲课质量不会有更大的提升,就算学生听他们的课,也未必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学来学去永远都是那样,不会有更大的提升。

(源自: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6007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