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理论与决策那些事儿:一本正经的非理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最后通牒博弈,要理性还是要公平

有一个关于博弈间公平问题的研究,称为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它是指:一个提议者被赋予了一笔钱,他的任务是与另一个参与者(响应者)来分这笔钱。一旦提议者给出了他的分配比例,响应者可以接受或拒绝这个分配。如果响应者接受了,那么这笔钱就会按照提议者的分配比例进行分配;如果响应者拒绝了,那么提议者和响应者都将一无所获。他们双方都能提前知道响应者接受或拒绝报价的后果。

沃纳·古思(Werner Güth)、罗尔夫·施密特伯格(Rolf Schmittberger)和贝尔恩德·施瓦茨(Bernd Schwarze)首次利用最后通牒博弈进行了实验。[19]丹尼尔·卡尼曼,杰克·克内齐和理查德·塞勒也利用实验对最后通牒博弈进行了研究。[20]


工作人员组织一个实验(随机选择并安排实验人员),实验中每一组有两人,一人是提议者,另一人是响应者。

首先,工作人员会将100元钱给提议者,由提议者分配给响应者0~100元(以1元为单位)。如果响应者拒绝接受提议者的分配,则提议者与响应者均得不到钱;如果响应者接受提议者的方案,则按该方案分钱。

让响应者填写:“如果提议者已经领到100元钱,那么他/她要给你___元钱,你才会接受。”其实实验人员都可以做响应者,只要告诉他们在另一个房间内有对应的提议者。


因为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提议者只要给响应者1元钱,那么响应者都应该接受,因为1元比0元要好。然而,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响应者因为不公平(少于30元)“生气”地拒绝了提议者的分配方案。因此,很多实验组的人什么也没得到。

在理性人眼里,这些响应者是多么愚蠢,“能得1元算1元呗,总好过没有!”而在现实人眼里,理性人就是一群唯利是图的人:“士可杀不可辱”。

其实,在博弈当中,主要是看人们如何定义一个参考的标准。假如人们什么都没有做,就能得到20元,当然是件开心的事情。但是突然知道,还有一个人什么也没做,并且是他提出只让自己拿到20元而他却拿了80元时,肯定会十分不爽,因此需要惩罚他,玉石俱焚。参考标准的改变,让人的决策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结果的改变。

最后通牒博弈充分体现了人们在讨价还价中的心理博弈,被广泛用来进行实验。丹尼尔·卡尼曼认为,这个实验尽管决策简单,却充分显示了受试者的心理状态,引起了以“理性”假设为前提的经济学家们的注意。

针对最后通牒博弈,还有一个小插曲。从古至今,人们一直信奉着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然而,根据实验研究发现,人们通常并不具备“理性”因素,也就是说,为了1元我也认了。但是,学者们找到了符合理性假设的受试者——黑猩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这篇发表在权威杂志《科学》上的文章《在最后通牒博弈中,黑猩猩是理性的最大化者》。[21]

还有一种博弈,被称为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它是最后通牒博弈的衍生品。如果将最后通牒博弈中响应者的否决权取消,那么提议者则变成了独裁者,因此这种情形下的博弈就变为独裁者博弈。这种博弈被认为是赤裸裸的不对等。那么,在这种不考虑响应者的情形下,提议者又该做出什么决策呢?

按照理性人的做法,当然是铁公鸡一毛不拔。但是研究发现,提议者最终还是给了响应者20%比例的资金,尽管这比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比例要少,但是也远远不像经济学原理中那样自私,只顾及自己的利益。

因此,现实中的人类远比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更加“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