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当妈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惩戒无界限,孩子有阴影

惩戒是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缺乏这二者的教育就是不完全的教育。而惩戒是一把双刃剑,稍不留意就可能会伤及孩子。所以,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因人而异,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美好品质。在批评、惩罚孩子的过程中,妈妈要意识到最重要的是要唤醒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与自制,即要唤醒孩子的人格心灵与自我意识,变教育为孩子的自我教育,否则,妈妈的批评、惩罚就会变得没有意义。

而想要做到这些,妈妈在批评、惩罚孩子的时候,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懂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学会冷静、理性地处理问题。不管孩子犯的过失是大还是小,作为妈妈,都应该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对待。批评、惩罚孩子要站在关心爱护孩子的角度上,以解决问题、帮助成长为出发点。妈妈如果生气、愤怒,批评往往就会变成训斥,孩子往往不愿接受训斥,就有可能强词夺理,出现顶撞现象。这样的批评教育就容易演变成强制性的体罚。

除了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外,妈妈还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孩子虽小,但也像大人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在批评、惩罚的同时,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留一些面子,孩子不但会认错深刻,还会对父母投以感激的目光。

曾看到一篇名为《爸爸的“雷声”》的文章,出自一名小学生之手。文中写道:“别以为只有春天才会听到雷声,在我家里常常会听到雷声——那就是爸爸教训我时的大嗓门。我从小就淘气,不听话,只要被爸爸知道了,他立即睁圆双眼,隆隆的雷声马上就到,震得我不敢抬头。我的眼泪就像夏日的大雨,哗哗下个不停,那时我最恨我的老爸,每天最担心的就是他的雷声。我常常想:要是爸爸不打雷了,那该多好啊!”

曾有位女学生,她的父亲是位出租车司机,脾气暴躁,每天早出晚归,的确十分辛苦,总觉得自己可以把钱赚回来、养活家人就算尽了自己的责任,却从不关心孩子的成长。父亲只要一回家,从未用慈爱的眼神看过她一眼,也从没问过她在学校里的情况,常常说一连串责备她的话,挑剔她身上的毛病。当她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亲甚至不允许她吃饭,让她站在门外背书。

她越来越讨厌自己的父亲,甚至怕他、躲着他。后来,她变得自卑、多疑,总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也静不下心来学习,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课。从初一到初三,她从未和任何同学说过心里话,经常产生烦闷的感觉,做事缺乏热情,总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意思,整个人精神恍惚,学习成绩十分糟糕,人际关系也十分紧张。

可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惩戒没有界限,孩子的身心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发脾气、惩罚孩子的频率太高,还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那么,作为妈妈,怎么做才既能教育孩子又能避免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呢?通常,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惩罚时,妈妈应该注意以下细节。

1.趁热打铁法

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而且天性好玩,注意力比较分散,可能刚刚犯的错误,过一会儿就忘了。所以,妈妈批评孩子时必须趁热打铁,不能什么时候想起来就教育一通,否则很难起到应有的惩戒教育的作用。

2.低声冷淡法

妈妈要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但是要做到“低而有力”,这样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也更容易让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更好。

3.沉默不言法

孩子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自己。如果结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产生“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接受批评和自己所犯的过错也就不放在心上了。反之,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在心里进行自我反省。因此,关于这一点,妈妈要努力学习一下。

4.换位思考法

当孩子惹麻烦后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常常会出现推卸责任的现象。此时,作为妈妈,你不妨问问他:“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样一问,孩子就会思考:如果我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种换位思考的方法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有错,而且会促使他反省自己,认识到推卸责任是错误的行为。

5.声东击西法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谈到,他的学生犯错误后只会受到三种惩罚:唱一首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说明书”。唱歌能陶其情,做好事能促其行,写“说明书”能练其功。魏老师的这些“处罚”措施可谓独辟蹊径,不仅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还让孩子在无形中获得了“意外”收获。

妈妈在批评、惩罚孩子前,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是否恰当,是否能被孩子接受。批评、惩罚不一定非要疾风骤雨,用幽默的语风或采取温和的手段来教育孩子,更有可能获得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