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古今天地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史家回归赞

文史本来是一家。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尽人皆知,固不必论矣。即以现代而论,一些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考古学家,都曾经写过小说。如尚钺教授1928年即出版过短篇小说集《斧背》;裴文中教授1924年发表过短篇小说《戎马声中》;冯沅君教授1927年出版过小说集《卷葹》,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享有盛誉的女小说家之一。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序言中,对这几位的文学成就,都有所论列、肯定。著名文史学者钱基博先生则写过武侠小说《老镖客》《甘凤池》。先师谭其骧教授,生前曾告我,他也写过小说,后来兴趣才转到史学,并专攻历史地理学;周予同教授虽未写过小说,但早年也酷爱文学,今天我们重读他的《过去了的五四》《僵尸的出祟》,仍然会深感这是优秀的散文、富有杂文气息的学者随笔。不久前才去世的对魏晋南北朝史、宋史研究有素的程应镠教授,抗战初期,在西安从戎,也写过短篇、中篇小说。如此等等。令人纳闷的是,这些小说家或原本立志要当小说家的著名学者,后来为什么放下写小说的笔,也就是让文史彻底分家?个中原因,这里不予探讨,以免枝蔓。文史分家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某些作家取材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作品,往往完全游离于历史真实之外,因而也就不可能有艺术的真实。包括笔者在内的史家,对这种无历史文化的文化现象,颇感不满,但不无困惑的是,经不起他人反诘:你们历史学家只会指手画脚,你们怎么不写历史小说、影视作品呢?也许正是这种“逼上梁山”的态势,使几位史学家按捺不住,终于继承先辈文史结合的传统,挥笔上阵,写起长篇历史小说来。特别令我兴奋的是,仅我所在的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就已有三位史学家,在历史小说的创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最近,现代出版社出版了廖心一先生著的《正德皇帝全传》,共四册,一百万字,真是洋洋大观。这是著者“明史纪实小说系列”的一种,接下去,还要继续推出写明朝其他皇帝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长篇历史小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本世纪明史领域内所创作的历史小说中,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佳作。廖心一八十年代初师从著名历史学家王毓铨研究员专攻明史,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明史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我们曾共事多年。他治史严谨,学风正派,著有《明朝史话》及多篇学术论文,是明史学界的后起之秀。八十年代末,他因妻儿故移居香港,近年返京长住,搜集史料,并正努力争取重返研究岗位,但愿有司勿戴有色眼镜看人,更不要“武大郎开店”;此附笔述及也。廖心一不仅有扎实的史学功底,而且有很好的文学素养。正是这二条,有力地保障了他头一次写长篇历史小说即出手不凡,一鸣惊人。引人注目的是,他写的是“明史纪实小说”,所谓纪实,是指书中所写内容,百分之七十都是有史料依据,历历可考,而用文学想象虚构的部分,则仅占百分之三十。我将此书粗读一遍,感到他对明武宗一朝的历史,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于当事人的文集、野史、笔记,下了相当大的苦功,否则不可能对那样众多的历史人物的行为举止,包括一些生活细节,了解得那样透彻;而涉及政治、军事制度,以及种种典章及职官、称谓、风俗等,无外行话,真是难能可贵。但是,小说的根本一条,是好看,关键在于能否将那些“死人”写活,塑造出生动鲜明,能够打动读者,关注其命运的人物形象,否则读者就不可能看下去。我认为,作者刻画的主要人物正德皇帝、刘瑾、李梦阳、王阳明、赵等人,以及宠妃刘氏、苏州才子徐祯卿等等,都活灵活现。他使用的是相当精练、准确的书面语言,也许这是写历史小说最好的语言,至少我是偏爱这种语言的,用以刻画古代的人和事,更易接近不啻已是遥远的梦的彼时氛围。作者平时即富有幽默感,这使他的笔端,每有彩头,令人读之解颐。如写刘氏:“她面带微笑,眼送秋波,眉浓鼻挺,唇红齿皓,天生的八分妩媚、二分端庄。今日见了皇帝,她端坐不动,面无表情,妩媚还余二分,却有了八分端庄。……皇帝抓起刘氏的双手,轻轻抚弄,面带笑容地说话。见了八分妩媚的刘氏,他口称爱妃,见了八分端庄的刘氏,他学着小太监们的腔调,口称娘娘。”读来忍俊不禁。作者对他稔熟的史料,精心剪裁,进行文学再创作,文笔相当细腻,有不少精彩的场面。如写徐祯卿拜见王阳明,二人的对话;徐祯卿从容永别人寰,王阳明写了非常精彩的墓志致悼,都相当传神。又如写流民起义领袖赵(绰号赵疯子)在小酒店的墙上挥笔写下著名的诗句:“魏国英雄今已休,一场心思付东流。秦廷无剑诛高鹿,汉室何人问丙牛?野鸟空啼千古恨,长江难洗百年羞。西风吹散穷途客,一夜游魂返故邱。”然后面对前来捉拿的官兵,“没有反抗,束手就擒”。读来真是大气磅礴,不落俗套。虽说此诗系赵所作,乃野史传闻,靠不住,但作者用为小说家言,浓笔渲染,是完全可以,并是很成功的。

更令人欣慰的是,著名宋史专家王曾瑜研究员近年来在治史之余,正在创作“岳飞与宋高宗系列小说”,第一卷《靖康奇耻》已经交稿,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卷《建炎风云》也已接近完稿。我与曾瑜臭气相投,彼此相当了解。曾有国内外的学者,在国内或海外向他或我打听,我俩是否是弟兄?我们都不约而同地答曰:不是弟兄,胜似弟兄。八十年代以来,他出版了多种宋史专著,受到史学界的好评,其中包括《岳飞传》《宋高宗传》。他文思敏捷,具有忧患意识,而且很有文学功底,因此我敢说他的历史小说出版后,一定不同凡响。谓予不信,拭目以待。

我对清史专家周远廉研究员深怀敬意。他是位很勤奋的学者,著有《乾隆皇帝大传》《顺治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全传》《清代租佃制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他退休前,我从未听说过他与文学有什么关联。可是,他在退休后,以年过花甲之身,勇敢地跳进大海——我指的是文海,以顽强的毅力,钻研文学,他不但是历史研究所,也是史学界著名历史学家中第一个拿起笔从事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人,已先后出版了近五十万字的《香妃入宫》(华艺出版社)、近四十万字的《乾隆皇帝下江南》(北京燕山出版社),以及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天下第一清官》。前述二部小说我都读过,是历史学家创作历史小说的有益尝试。远廉兄创作历史小说的目的,在于澄清重大谬误传说,传播历史研究成果,给读者好的精神食粮,让他们爱看。我以为,他的创作目的已经实现;这些小说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便是明证。

壮哉!史家回归。周远廉、王曾瑜、廖心一诸先生拍马上阵,在文学领域驰骋,这是本世纪末中国史学界、文学界出现的非常可喜的新现象。他们的作品,也许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他们在学者作家化、向文坛挑战,以及向历史题材创作中的庸俗化宣战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成功的一步。据我所知,还有几位文学修养很高的著名史学家,也在准备写长篇历史小说。我觉得,无论是史学界,还是文学界,都应当为史家回归文坛,开创文史结合的新局面大声喝彩!这难道还有疑义吗?

虎年3月12日于牛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