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撑起了半边天
一提起孝庄,人们大多知道他是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其实,真实的孝庄卓尔不凡,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孝庄(1613~1688年),全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为了叙述和阅读的方便,后文统称孝庄),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次女。蒙古部落居无定所,长期游牧于水草各地,出则骑马打猎,人则饮食肉奶。因此,孝庄自幼练习骑马射猎,性格坚毅,泼辣勇敢。
孝庄在13岁之时,便已经是天仙一样美丽动人了。她身材高挑、健美,脚穿鞋底嵌有三寸多厚四方木块的马蹄底鞋,更显得亭亭玉立。
此时的东北大地,努尔哈赤经过一番打拼,已将明朝在辽东辽西的军事重镇大都纳入己手。
努尔哈赤为了对抗明朝,很注重联合蒙古各部,首创满蒙联姻。一提到“联姻”或“和亲”,人们便会想到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联姻政策自古以来就是汉族王朝稳定政局、通好边疆民族的重要手段之一。满蒙联姻则以其规模之大、人数之众、持续时间之长,将中国历史上的联姻政策推向了高峰。满族与蒙古族的政治联姻从清入关前开始,持续了三个世纪,总计达数次,是清代民族政策和“边政”结构中最为引人注目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国策使中国北方两大尚武勇悍的民族保持了长期和平友好的关系,对清朝入关问鼎中原以及以后清廷对边疆的统辖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努尔哈赤满蒙联姻政策的感召下,也是为了加强和后金在政治上的联盟,维护自己部落的好处,蒙古科尔沁部落贝勒莽古思决定将他的孙女孝庄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
此时年仅13岁的孝庄,在今天看来,当然不够法定结婚年龄。然而当时北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有早婚的习俗,有的年仅10岁即嫁。后来皇太极即位称汗后,改革早婚习俗,也只是规定女孩12岁以前不许出嫁。
就这样,在哥哥吴克善的护送下,小小年纪的孝庄于明朝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初二,领着自己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来至后金的新都城辽阳,正式成为34岁的皇太极的侧福晋(即侧室夫人)。
在皇太极的所有妃嫔中,孝庄一开始的地位并不是很高。皇太极即汗位后,孝庄的地位也并没有水涨船高,只排在所有妃嫔中的第五位。然而相比皇太极的其他女人,孝庄并非仅仅长得漂亮。据清《内政辑要》记载,孝庄“无它好,独嗜史书”“性知书”。由于她聪慧过人,又饱读诗书,因而从谋略过人的丈夫那里学到了诸多韬略,并成为丈夫宏图大业中不可或缺的助手。
每当皇太极遇见棘手的事情时,孝庄总是挺身而出,为其献计献策。帮助丈夫谋得后金汗位并巩固政权,就是其杰作之一。
努尔哈赤去世时,觊觎后金汗位的人又何其多。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都蠢蠢欲动,多尔衮等人也有问鼎之意。
眼见形势危急,孝庄给皇太极出主意说:“夫君依仗功勋,所缺乏的不过是名分,如果能有大贝勒代善的支持,何愁继承不了汗位呢?”皇太极听取了孝庄的建议,争取了大贝勒代善的支持,最终坐上了最高权力宝座。
皇太极继位后,明朝内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后金内部矛盾也不少,他一方面继续对明朝战争,一方面忙于处理内部事务。年轻的孝庄也尽可能地协助皇太极,替他分忧解愁,在政治纷扰中慢慢地成熟起来。
一次,皇太极因设计除掉了明朝大将袁崇焕而举行庆功宴会。谁知,努尔哈赤的第七子阿巴泰,以天冷无衣御寒,拒不赴宴。原来,直爽粗鲁、作战勇猛的阿巴泰觉得自己职位低于其他贝勒,心有不满。
孝庄得知后,立即以大汗的名义亲自前往邀请,并给阿巴泰送去了珍贵的衣物。阿巴泰见大汗妃亲自来请,立即表示认罪,从此之后忠心耿耿,成为皇太极的得力干将。事后,皇太极赞许孝庄,不但帮他处理好了家事,还为国家建立功劳。
皇太极的赞誉并不为过。孝庄确实具有过人的德才胆识,临事处置沉静果断,后来在被立为皇后之后,她经常参与清廷的政治活动,尽心尽力地辅佐皇太极。其中,最为人知的贡献是说服明朝重将、蓟辽总督洪承畴投降清军。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今福建南安市)人。
明崇祯七年(1634年),时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洪承畴,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朝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洪承畴文韬武略,治军有方,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军功卓著。他先是俘杀闯王高迎祥,又多次打败李自成,迎得明廷内部一片赞声。后来辽东边关告急,崇祯皇帝任命他为蓟辽总督、明朝抗金前线八路总兵的主帅,可见崇祯视他为安内攘外的中流砥柱。可惜,松锦大战后,洪承畴兵败被俘。
之前,被俘的明朝将领大都被杀掉,由于洪承畴是一代名将,皇太极惜才,将洪承畴囚于沈阳三官庙,希望将他收为己用。然而任凭皇太极软硬兼施,洪承畴仍绝食明志,拒不肯降,这让皇太极煞费苦心,也毫无办法。
看见皇太极焦头烂额的样子,孝庄主动请缨,表示自有办法劝降洪承畴。
得到皇太极的允许后,孝庄身着汉族侍女的服饰,提着人参汤来到了三官庙。在狱中,面对洪承畴闭目面壁、凛然不屈的神态,孝庄软言款语,眼神顾盼流连,充满了对英雄的仰慕。她对洪承畴说:“我知将军忠心耿耿,绝食明志,对将军这种殉节精神,衷心钦佩,岂敢夺将军之志。现备毒酒一壶,助将军早脱苦海,免受绝食之苦。”然后,将被说成是毒药的人参汤喂到洪承畴嘴里,并百般劝导。
洪承畴饮下“毒酒”之后,回想美人的软语劝慰,千思万虑,泪如泉涌。孝庄一边为他拭泪,一边轻声劝道:“殉国,将军可谓忠贞不贰,但在我看来,确是大为可惜。清主求才若渴,必定厚待将军……”
孝庄凭借着一碗参汤、几番话语和令人着迷的女性魅力,一时唤起了洪承畴的思乡之念、求生之志,竟然后悔喝药起来。
皇太极乘机推门而入,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穿着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洪承畴瞠目视之良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遂翻身下跪,“叩头请降”。皇太极终于收服了这个以“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矢志效忠明朝的重臣。
此后洪承畴被委以重任,跟随多尔衮入关,攻城略地,灭明辅清,平定江南,扫荡云贵,败李定国,除明桂王,为清王朝驰骋疆场二十余年,真正成为清朝扫平中原的霹雳先锋。
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要拜孝庄所赐。
后来,皇太极去世,年幼的福临登极后,逐鹿中原、奄有天下的宏图大业就落在了摄政王多尔衮的身上。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掌握军政大权,成为清政府的实际统治者和最高决策人。随着权势的不断扩大,他开始结党营私、打击异己、独专朝政。济尔哈朗被罢黜辅政,豪格被迫害致死,其同母所生的两个兄弟阿济格和多铎权倾一时。而且,清廷所有的题本奏章均需全部先行送给他,再宣示中外。多尔衮的野心和权欲也给形同傀儡的顺治心中增添了仇恨的阴霾。
多尔衮在喀喇城英年早逝后,阿济格企图逼宫夺权,制造动乱。孝庄得知后,沉着应战,下令做好一切万全的准备。当阿济格随多尔衮的灵柩进京时,他的手下立即被一网打尽,阿济格也成为阶下之因。
孝庄为了稳住政局,特别要防止多尔衮的党羽犯上作乱,于是以退为进,授意顺治亲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出东直门迎接灵柩,依照皇帝的规格举行葬礼,并追尊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成宗。两月后,局势稳定,顺治方才反攻倒算,并将多尔衮的亲信党羽施以严厉打击,使多尔衮强大的势力网被连根拔掉。
顺治不幸早逝后,年仅8岁的康熙成为大清王朝的新君,饱经风霜的孝庄又再次走到了政治舞台的前排。
由于康熙的生母早逝,培养教育小皇帝成长的重任就当仁不让地落到了太皇太后孝庄肩上。她教导康熙参加辅臣议政,学习执政经验,并经常向康熙灌输“得众则得国”的治国思想,并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聪明灵巧的苏麻喇姑帮助康熙学习满语蒙文。
康熙在祖母的管教之下,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发奋学习,很爱读书,也非常爱好书法,且对典籍也极为留心。后来他竟然因为太过劳累而晕倒,但也并没有丝毫的懈怠。
因为孝庄的督导和影响,康熙的文化基础与其父顺治一样都打得极为牢固,给他以后治理国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对于康熙在用人、行政、管理国家上的能力,孝庄尤其注意培养和锻炼。她说:“自古以来当皇帝就很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无不引领而望。必深思得众则得国之道,使四海之内成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其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乃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
孝庄把这些话写于纸上,令康熙细心揣摩,来加深他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在孝庄的精心教导下,康熙认识到了作为帝王的大义之道,他命令儒臣对《大学衍义》一书进行翻译,成书之后奉予孝庄阅示。孝庄极为欢喜,进一步教导说:“皇帝位居四海与臣民之上,关系重大。然而管理天下最重要的是在于勤恳,要想治理得兴旺发达,那就一定要先修己身。这些话很是重要,你一定要加编进去,令儒臣进行刊刻,然后务必要向诸臣进行颁赐,这样我心里便会很欣慰。做这样的工作需要一定的费用,我拿出一千两白金,可赐予做这些事情的官员们。”
孝庄对于儿孙在生活上的琐碎细节,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说每一句话,她都细心观察,逐步地加以诱导。假如他们有了进步和成绩,便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假如他们有了缺点和毛病,她便及时给予教育和劝阻。
康熙小的时候曾经染上了吸烟的不良习惯,孝庄知道以后,马上教育康熙,对他说明:“以后你还是不要再吸烟了,吸烟不但对你自己的身体没有好处,还非常容易导致火灾,真是百害无益。”
经过孝庄的劝导,康熙的烟瘾便从此彻底戒掉了。到他自己当了皇帝以后,还总是对臣下们的吸烟行为进行劝诫。
由于孝庄的教育,康熙从小对于喝酒毫无兴趣,他很明白酗酒的危害性,因此,他对自己的要求总是“能饮而不饮”。即便是在节日及重大的喜庆之日,也只喝一小杯。
正是在孝庄的悉心教育下,康熙终成为一代明君。
孝庄一生虽然贵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但她历来就反对奢侈,崇尚节俭。
她首先由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她自己宫里的器物损坏了,总是能焊则焊,能修则修,只要能用就坚决不换新的。
她的这一美德对整个宫廷影响很大,当然对皇帝也影响很大。宫廷上下全部厉行节俭,使宫里的开支少得不能再少,为以前所未有。
大臣们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把那时候宫里的用人、用物和开支情况与明代作了一个比较:明代宫里每年用金花银接近九十七万两,现在已全部充饷;明代光禄寺每年送内廷所用各项银是二十四万多两,现在只三万多两。明代每年宫里用木柴接近两千七百万斤,现在只有六七百万斤。明代各宫床帐、舆轿、花毯等项每年用银接近三万两,现在都不用。唐太宗是唐朝的有道明君,然而一次遣发宫女就有三千多人,其余则更有数千人可知。现在除了慈宁宫、寿康宫以外,乾清宫妃嫔以下使用的老媪、洒扫宫女,合计只有一百三十四人。
宫廷里节俭成这个样子,节省下来的银两都到哪里去了呢?
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整日不停地下大雨,使得房屋倒塌,庄稼淹没,百姓无家可归,困难到了极点。为了救济百姓,孝庄把宫里省下来的八万两银子全部拿了出来。顺治十一年拿出四万两、顺治十三年又拿出三万两,全部用作救灾。孝庄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又把宫里节省下来的银两拿出来,对平定三藩叛乱的出征兵丁进行奖赏。
孝庄做了十八年皇太后、二十六年太皇太后,但她从没有想着要为自己建一处园囿来享乐。想避暑,也只能到塞外喀喇城一带;想休闲洗浴,也只能到赤城与遵化的汤泉,而且要长途跋涉。
孝庄如此地节俭,不但让皇宫的浪费之风大为改观,同时也让朝廷提高了威信,获取了人望。
孝庄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尤其是在她的晚年,天伦之乐给了她莫大的幸福。
对于孝庄太后的教育和培养,顺治感激异常,他常说:“朕从很小的时候,父皇就宾天而去,教训与抚养,只凭圣母皇太后。”
孝庄于顺治十二年,患了一场重疾,一直到岁末方痊愈。顺治看母亲的病真正好了,兴奋得亲自去天坛、地坛、太庙和社稷坛感谢上苍,且赏赐给八旗官兵与畿辅的贫民帑银十万两,对于侍奉皇太后的官员、侍卫、医生和兵丁、杂役人员都升官封爵,大行封赏。同时,他还高兴地说:“大赦天下!大赦天下!”
康熙皇帝对于自己的祖母更为尊敬和孝顺,对她的教诲也极为重视,就算在自己亲政以后,在重大事情上还是要先征求祖母的意见,然后再施行。
康熙曾经深情地对自己的皇子们追忆道:“朕打自能学着走路学着说话的时候,就奉圣祖母的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全有矩度,即便是在平常的生活当中相处,也教朕以罔敢越轶,稍有瑕渍便督朕改过,这样朕才得以成长。”
康熙还向大臣们言道:“朕8岁的时候便遇父皇崩逝,11岁之时又遭母后归西。二十余年来,皆靠圣祖母太皇太后的抚育和教训……思念慈恩,无法报答。”
孝庄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病危,康熙皇帝不分白天与黑夜都守候于榻旁,亲自奉汤奉药,且亲自带领着王公大臣们步行至天坛,向上苍祷告,愿折损自己生命来增加老祖母的寿限。但是谁也无法改变自然规律,是月二十五日,他的老祖母便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享年75岁。
综观孝庄的一生,实际上,在顺治去世之前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基本上是她在主持朝政。顺治去世后,她又设立了四大臣辅政的机制,帮助康熙治理国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后,孝庄尽力教养幼主,护卫着大清王朝的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到达盛世的彼岸。
总之,孝庄在大清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辅佐丈夫、儿子、孙子三代帝王统理朝纲。她节俭爱民的做法一直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孝庄的政治才华堪与唐代女皇武则天相媲美,并远远超过清朝另一个皇太后慈禧。可她既没有称帝,也从未垂帘听政,只是以一个妻子、母亲和祖母的全部心力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才智,直到生命的终结。她之所为,当为历史所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