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情”皇帝的短暂人生
顺治在位只有18年,24岁便离开帝位。那么,顺治究竟是病死了,还是因一个叫董鄂妃的女人之死而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当了和尚?这给历史留下了一个疑案……
顺治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颇有作为,承认并吸取了汉文化的精髓,大力提拔汉官,警惕朋党祸患,整饬官场风气,主张与民休息,这些措施为稳定清初统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些多半都是多尔衮的功劳。此话自是不假。但应当看到的是,多尔衮早在顺治七年即已去世,而顺治亲政后,其所作所为相比多尔衮时期,不但毫不逊色,而且更加出色。多的不说,只看一件。
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顺治下诏说:“天下初定,疮痍未复,频年水旱,民不聊生,饥寒切身,迫而为盗。魁恶虽多,岂无冤滥,胁从沈陷,自拔无门。念此人民,谁非赤子,摧残极易,生聚綦难,概行诛锄,深可悯恻。兹降殊恩,曲从宽宥,果能改悔,咸与自新。所在官司,妥为安插,兵仍补伍,民即归农,不愿还乡,听其居位,勿令失所。咸使闻知。”
顺治不但这么说,还这么做。他亲政时,认识到“兵饥则叛,民穷则盗”的道理。为稳定好社会经济,他接受大学士范文程等人建议,推行屯田垦荒。重点地区是受战争破坏严重的四川及北方各省,由政府发给牛犋籽种,招民开垦,三年不收税。在辽东一带更实行招民垦荒授官令,鼓励人们赴辽东开发。
顺治十三年(1656年)秋,他下令鼓励富人垦荒:“如有殷实人户,能开至二千亩以上者,照辽阳招民事例,量为录用。”次年夏公布督垦荒地劝惩则例。则例中规定督抚及道府、州县、卫所等各级官员在一年内,按垦荒数量给以记录或加升一级的奖励,同时还规定了文武乡绅及贡监生民人等垦荒的奖励办法。并规定“若开垦不实及开过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顺治十五年(1658年)冬,又实行捐资开垦法:“州县士民暨见任文武各官并闲废缙绅有能捐资开垦者请敕部,分别授职升用。”垦荒政策的推行取得了很大成效,对困弊不堪的社会经济起到了复苏的作用。
此外,顺治为了不“苦累小民”,多次下令免除一些省份的土特产贡品,并一再减免受灾地区的钱粮,以休养生息。
如上这些举措,极大地稳定了清初的社会局势,赢得了天下百姓的心;同时,开启了康乾盛世的大格局。
只可惜,就在人们原本以为顺治要放开手脚大开一场,进而为自己书写明君篇章的时候,他却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逝于清宫养心殿,年仅24岁。
顺治之死固然让人痛惜,而且他还由此给历史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数百年来,人们对此有颇有议论。最具代表性的意见大抵有两种。其一,是顺治于24岁时因病去世(病因多半是天花);其二,顺治根本就没有死,而是因一个叫董鄂妃的女人之死而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当了和尚。
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呢?
我们不妨先从董鄂妃说起。
董鄂妃复姓董鄂,她的父亲叫董鄂顺,满洲正白旗人,是一个有二品世职的男爵。她大约14岁时,被选入宫,配给了顺治的十一弟襄亲王博果尔。当时,清廷有个制度规定,宗室及亲王府中的贵妇人必须轮流入宫侍奉后妃。董鄂妃作为弟媳,自然也不例外。不料,她竟被顺治一眼看中,闹出一场绯闻来。
原来,顺治的皇后和妃子都是太后的侄女。顺治不满意她们,根本没有感情,形同陌路。这次,他和董鄂妃一见钟情,使他从孤寂愁苦的感情中解脱出来,一下子燃烧在忘我的恋情中了。据说,襄亲王申斥了董鄂妃,顺治竟因此狠狠地掴了他一个耳光。不久,襄亲王因羞愤而死。顺治遂把董鄂妃收入宫中,封为贵妃。
顺治自小登基之后,名为皇帝,实不掌权。先有雄才大略的多尔衮摄政,后有刚毅多谋的母后临朝称制,因此形成了喜怒无常、骄顽暴烈的脾性。而董鄂妃的贤良温驯、知书达理,似乎“以柔克刚”,二人竟情投意合,恩爱非常。顺治多次要废弃皇后,立她为后。第二年,她为顺治生下了第四子,狂喜之余的顺治帝却把他称为“第一子”,并规定这个儿子为皇太子。为此,董鄂妃遭到了皇太后和皇后的敌视。过了三个月,这个太子夭折了,董鄂妃更因受到皇太后的迫害,心情抑郁。不出三年,她也忧郁而死。
失去了心爱之人的顺治从此心灰意冷悲愤交集,无心再理朝政。民间传说,董鄂妃去世半年之后,顺治即“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将帝位传给了其子玄烨(即康熙)。
但对此说法民间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顺治确实是为了出家做和尚才传位于其子玄烨,也有人认为玄烨之即位是因顺治病死而致。
相信顺治出家做和尚的人认为有文证、事证、物证可以证明。所谓“文证”,是说顺治的儿子康熙,曾四次上五台山,目的就是探视他出家的父亲。所谓“事证”,是说顺治生前信佛,爱佛入迷。曾请浙江报恩寺主持王林秀入宫,为自己取法名“行痴”,并制了个“痴道人”玺章。董鄂妃死后,他无比哀痛。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月的一天,他强令他的佛门师兄茆溪森给他落发为僧。
师父王林秀知道后,认为让皇帝当和尚,天下不容,自己的祸闯大了。于是,他把茆溪森架上柴堆,要施以火刑。顺治心知不怨茆溪森,不忍加害于人,只得答应蓄发还俗,并用一个太监替他出家,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所谓“物证”,是说康熙年间,康熙曾有一次出外打猎路经晋北,地方供给不了御用器皿,只得去五台山求借。借来的器物精致非常,非民间所有。人们认为,这肯定是当年顺治所用之物。
综上所述,许多人倾向于认为顺治后来的确出了家,当了和尚。
但也有人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顺治的确是因病而死,并未出家为僧。
时人王熙在《王文靖集·自撰年谱》中记载:顺治十八年元旦,朝臣应援旧例庆贺朝见,而朝廷却突然下令朝臣免见。然而,顺治却在养心殿破例地召见了王熙,并赐座、赐茶。第二天,他再次进宫,顺治与他进行了长谈,直到晚上才出宫。初三日,顺治又在养心殿召见了他,并破例让他坐在龙床上,两人说话多时……
很多人认为,这三天的密谈,肯定是绝密的大事。按说“立储”是件大事,但此时的顺治才24岁,身体康健,何必为“立储”而如此与大臣紧急磋商?
王熙又进一步记载说,初六日夜,他又被顺治召入养心殿,顺治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他三拟诏书,顺治三次过目、钦点,直至第二日中午才算定稿。当天晚上顺治就去世了。
《王文靖集·自撰年谱》一书的作者王熙,是顺治最宠信的汉族大臣,他亲临亲见,应该是可靠的。但是他也曾说三次面君的内容关系重大,不敢在书中披露。
顺治朝的另一大臣张宸在其《青碉集》一书中也记载说,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皇帝曾到悯忠寺观看太监吴良辅削发为僧仪式,初四九卿大臣到皇宫问安,方知顺治帝染病。初五,早朝的大臣们发现宫廷有些异样,庆祝春节的对联、门神已全部撤掉,整个皇宫笼罩在一派肃杀、惨淡的气氛之中。初七晚,朝廷下大赦令,刑狱囚犯几尽一空,同时传令民间不要炒豆,不要点灯,不要泼水——这正是当时民间祈福天花患者的风俗。
顺治死后,继位者的选择是已经出过天花的康熙。这一切记载都表明顺治确实死于天花,而并非出家做了和尚。
然而,又有人认为,这可不可能是顺治精心策划的一场骗局呢?
怀疑的理由是,在清东陵中的孝陵是顺治帝的陵寝,可是这里埋藏的不是顺治的棺木,而是一个骨灰罐!为什么和其他帝王的陵墓不同呢?确实令人诧异。
也有人把“病死说”和“出家说”结合起来分析,认为应该是这样的:顺治从小处于皇太后和多尔衮的重压之下,精神和心理都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不幸的婚姻又给他带来无尽烦恼,而昙花一现的爱情虽然给他带来极大的喜悦,然而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哀怨,他的出家是完全可能的,在即将出家时病死也是可能的——现代的医学知识告诉我们,像他这样处境的人,是很难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生理,从而长寿的。
无论如何,顺治终究在中国历史上烙下了属于他的印迹。至于他是爱江山还是更爱美人,就任由后人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