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创新驱动的核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正确认识科学,摒弃对科学的误读

现如今,科学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渗入在方方面面中,但公众的科学素养却没有与时俱进地跟上来。在提及“什么是科学”这一问题时,就会冒出不少的误解。

误解1:科学是各种专门领域的知识,是科学家要做的事,跟普通人没关系。

这是一种最常见、多数人都存在的错误认知。科学不仅仅是各种知识的综合,更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它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两方面,而科学精神又包括理性精神、探索精神、怀疑精神等。有了科学知识,不等于有了科学精神。对芸芸大众而言,知识的普及已成为大势,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精神。


2018年11月2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了一则消息:

根据法院判决结果,一位叫罗伯特的所谓的医学家,将向一位癌症患者支付1.05亿美元的赔偿金,其中包括9000万美元的痛苦赔偿金和1500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金。原因就是,这位罗伯特医生,曾经出版过一本《酸碱奇迹:平衡饮食,恢复健康》,这本书里大肆宣扬酸性体质是疾病根源,通过改变身体的酸碱性,就可以预防或治疗癌症。

那位癌症患者相信了他的说法,导致错过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所以,他将罗伯特告上了法庭。面对法庭的质询,罗伯特不得不承认,所谓“酸性体质致癌”的说法,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骗局。


罗伯特医生自称毕业于克莱顿自然健康学院,获得多个学位。从2002年起,就开始撰写《PH值奇迹》等书籍,提倡碱性饮食疗法,声称可以“减肥”“治糖尿病”,后来又补充了“治疗艾滋病”“治疗癌症”的功效。特别是那本《PH值奇迹:平衡饮食,恢复健康》,在出版之初(2002年),不仅成为当年美国最畅销的书籍,还被翻译成18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大卖。嗅觉灵敏的商家,纷纷利用这套理论,广泛地宣传自己生产的食物、饮料属于“碱性食品”,有助于改善酸性体质。

事实上呢?人体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会不断产生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使得正常人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间。但是,不同器官的体液具有不同的酸碱性,比如胃、皮肤、阴道是酸性环境,肠道是碱性环境。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单一的酸性或者碱性体质!

任何一个有生物学基础的人,都应该会懂得这些知识,但为什么关于酸性体质这一套理论,还是欺骗了那么多人,并欺骗了那么久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是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但却缺乏利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科学精神,被所谓的“广泛共识”所裹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误解2:科学是对世界可能的解释之一,不是唯一正确的理论,其他理论也能解释世界。

科学从来没有自称是唯一正确的理论,但它是所有试图解释世界的理论中,有最多证据支持的、最经得起检验的,也是最可信的。因为,科学拒绝承认一切缺乏证据支持的断言,而迷信之类的理论却只是提供断言、不提供证据。

科学是开放性的,对那些有更多证据支持的、更经得起检验的理论,秉持开放的姿态,随时准备放弃旧的理论,接纳新的理论。但是,迷信的理论几千年来却是一成不变的,在可预见的将来也难有变化。那么,我们有何理由放弃一个有最多证据支持的、最经得起检验的理论,而去相信那些臆造出来的、逻辑不通的理论呢?

误解3:科学是冰冷的,只研究没有生命的物质世界,科学家是冷漠的、没有情感的。

科学家做研究向来都离不开专注,这也使得他们有了过度沉浸于探索未知世界,而不惯于世俗生活之嫌。然而,科学并不是冰冷的、无情的,有太多科学家都曾强调过: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科学的温情体现在,当它对整个宇宙的命运有所了解后,就会对人类当下和未来的处境充满温情,这与文学对人性的关注是一样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总设计师潘镜芙,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研制军舰的事业。在对待科研的问题上,他一丝不苟、严谨严肃,可走进潘镜芙的家,却不禁让人感慨:研究高科技军事武器这样“冰冷”的工作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科学家。

潘镜芙家的客厅、餐厅和卧室里,分别放着三个书柜,珍藏了中外历史上不少文豪的著作。平日里,潘老就是靠读书、写诗和欣赏音乐来休闲的,每攻克一道技术难题,他就会拿起口琴,轻轻低吹上一曲浪漫而深情的《军港之夜》。

作为总设计师,潘镜芙处处身先士卒。每一次的适航性试验,他都坚持在场,为的就是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回忆起往事,他幽默地说:“记得第一次上船试验,我一躺下就是天旋地转,像醉酒了一样。”

很少有人知道,这番幽默的背后,其实藏着莫大的辛酸。他的女儿偷偷告诉记者,真实的情况是,父亲当时腰椎间盘突出犯了,但不放心海上试验,坚持忍痛上了军舰。在海上潮湿的环境中,腰间的刺痛越来越严重,可即使如此,潘镜芙还是让同事搀扶着,继续指挥舰艇的操作。

几十年的时间,潘镜芙的工作单位从上海搬到南京,从南京搬到武汉,而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研究所、造船厂、海上试验场度过的。他的女儿提起:“从1966年到1992年,20多年里,爸爸妈妈一直过着分居的生活,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那就是过年的时候,爸爸才能回到上海的家中。每次爸爸离开家,我都要大哭一次。”

对此,潘镜芙也表示:“我对妻子和孩子真的很愧疚。分隔两地的那些年,我和家人都是通过写信相互支撑的。”直到1992年,潘镜芙的工作移回上海,才与家人真正团聚。

在研制舰艇的几十年里,潘镜芙一直跟战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在设计舰艇时,不仅考虑舰艇本身的技术价值,还时刻惦记着以舰船为家的战士们,极力地想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

过去设计的苏式舰艇,居室拥挤、通道狭窄、夹板层低矮,机器的噪声和高温的环境,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可潘镜芙设计的新型导弹驱逐舰,每个舱室都有真空处理厕所,房间明亮,空调冬暖夏凉,舱室里还有健身房、学习室、电视室,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他说:“搞了一辈子的海军装备,我最牵挂的是海军官兵们。官兵在舰上生活得舒心,才更有精力提高训练质量。”


从“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心系祖国的伟大科学家,更是一位充满人文情怀的“父亲”。透过他的身影,我们也能够窥探到,科学不是只研究没有生命的物质世界,科学家也不是冷漠无情的。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从来都是相辅相成、并肩存在的,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的科学文化是盲目和莽撞的,没有科学精神融入的人文文化是蹩足和虚浮的。我们不能误读真正的科学,更不能误解那些孜孜不倦为人类社会做出奉献的科学家。